馬永超
摘 要:設計史課程是設計類專業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必修基礎理論課程,伴隨著我國現代設計教育的蓬勃發展,設計史的研究與教學取得長足進步,但也暴露出許多問題和不足。找出并正視這些問題,并從源頭上做出調整,是進一步推動設計史課程繼續向前發展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設計史;教學改革;溝通
一、設計史的學科特性與終極問題
設計史的概念,可以從“設計史”與“設計的歷史”兩個方面來闡述。英國著名設計理論家約翰·沃克認為區分兩者對于正確解讀設計史的學科特性至關重要。簡單來說,“設計史”是“將設計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進行闡述”,而“設計的歷史”就是設計史學科所要研究的對象。①
然而,“設計的歷史”并非一個單一的、同質化的研究對象,而是與其他如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密切相關。這種復雜性可以從設計的跨學科特性來理解,設計研究協會(DRS)對這種學科交叉性的描述:
“第一,它誕生于各種藝術和行業(時裝、建筑、工程,等等);
第二,它綜合了一系列學科的信息(人類工程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等)。”②
可以看出,設計關涉到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無怪乎維克多·帕帕那克要喊出“人人都是設計師”的口號。③
研究對象在內容上的多學科交叉特性決定了設計史學科的交叉性,這導致了大量設計史學家不斷從其他更為成熟的學科如社會學、語言學、美術史學等借取概念,使得今天其概念的界定仍然是模糊的,甚至是混亂的。
概念不清,對設計史作用的認識也變得模糊。那么,設計史的撰寫框架就流于松散化和缺乏自身特色。縱觀設計史研究的近半個多世紀,許多經典著作大多借鑒了以往美術史的經驗,變成歷史上重要人物、機構或活動的記錄。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學界理論家們才逐漸意識到“這種史實描述并不能揭示工業化時代設計關鍵因素的成因”,④并提出了設計史的終極問題,即是“設計活動的意義并非取決于我們論述的對象和現象的外在意義,而取決于我們對設計史能否揭示豐富多樣的設計自身以及對設計的形成環境抱有什么樣的觀念。”⑤
設計史的終極問題被提出后,其史述模式和內容也發生轉變,終于從原來狹窄的個體歷史觀轉向更為寬廣的社會集體歷史觀上來。這種轉變對現在和未來的設計史教學將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二、設計史課程的重要性及教學現狀
從設計教育的誕生地“包豪斯”開始,理論課就成為設計教育體系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今天,無論各國的設計教育體系的變化和差異有多大,設計理論課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設計類院校或有設計專業的綜合類院校的必修課程。例如美國洛杉磯藝術中心設計學院全部136個學分中,僅理論課程就占45個學分,⑥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而在所有設計課程中,設計史是所有其他理論課和專業課程的最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必修內容。這已成為設計教育領域中的共識。
中國的設計教育起步較晚,設計史課程的設置更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即便如此,設計史課程仍然在教學中處于不太受重視的地位。而且,我們大部分的設計教育都是從原來藝術學院中發展起來,設計史教學也就天然的與工藝美術史、藝術史有著糾纏不清的關系。而前面所述設計史學科的多學科交叉特性導致的設計史邊界與目的的模糊更加劇了設計史教材撰寫和課程教學的混亂。
這些亂象表明,其一,名稱上出現“藝術設計史”、“現代設計史”、“中外設計史”、“外國設計史”等花樣繁多的稱謂。還有一些課程名稱雖叫做“設計導論”、“設計概論”等,實則內容仍不出設計史的范疇。名稱的混亂顯現出對課程內容的把握并不明確,這導致在課程教材的選擇上出現無所適從的狀況。挑選不出合適的教材成為許多設計史課程教師最為頭痛的問題。其二,作為必修基礎課程的綜合設計史與各設計專業內部的專業設計史課程內容重疊,浪費教學資源和學生時間。造成這種現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任課教師與各專業、學科的帶頭人以及各專業教師缺乏溝通造成的。其三,排課方式不合理。許多院校在排課方式上不是按照學科性質和邏輯結構,而是根據現有教師的知識結構進行安排。抑或者是完全忽略教師的知識結構,硬性指定課程內容。這兩種情況都對教學效果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
三、教學改革舉措初探
當然,這些年來,我國設計史和設計理論在研究和教學上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關于設計史研究的學術氛圍和輿論環境都有了較大改善。但在設計史教學中存在的以上問題也仍然比較突出。筆者以為解決上述難題,宏觀上講,首先要加強溝通。學院教學負責人、培養方案的制定者、學科帶頭人和任課教師之間要有經常性的交流。如此使得各學科帶頭人和非任課教師能夠了解設計史學科的基本特性和當今發展現狀,而任課教師也可藉此更為清晰的了解學院和本專業的發展方向,針對學生的培養計劃有的放矢地劃分輕重點和制定教學目標,選擇合適教材與授課方式。
另一個重要舉措是在學院中形成關于設計史學科大致相近的知識框架和討論語境。各任課教師可以在教學方法、考核方式、重點難點的側重上有所不同,但在關于學科特性和未來發展方向上,各任課教師之間應當有著大致相近的認識,以免去互相掣肘之憂。具體到設計史課程的教學上,筆者認為必須先在一些基本問題上達成共識。
(一)設計史與美術史、工藝美術史分開
著名設計史論家王受之教授在談及現代設計教育所必須遵循的一些原則中提到,美術教育與設計教育應當分開。因為它們之間有著很大的區別,美術教育是以形態思維為中心的,而設計教育則是以邏輯思維引導形態思維的,如果合在一起展開,必然會引起各種各樣的沖突和矛盾。⑦
歷史上并不乏這樣的悲劇。當然,除了促使設計史與美術史保持各自的相對獨立性之外,區分設計史與工藝美術史在中國顯得更為重要,也更為困難。因為我國設計教育在稱謂上確實曾有“工藝美術教育”的階段,⑧而中國歷史悠久的手工藝傳統,更是加深了設計史與工藝史之間的糾葛。盡管兩者從物質形態角度而言,沒有什么本質區別,但手工藝和現代設計所塑造出來的物品意義卻極為不同。如錢鳳根教授認為,手工生產方式是慢節奏、低效率和小規模的制作環境,物品的技藝附加值因此得到提高。手藝是衡量物品價值的主要標準,且因為其多采用物物交換或限制在相對狹小的區域內,物品價值標準變化不大。
而現代工業設計則是在高效率、快節奏、大規模的環境下完成,以流通的方式在多區域甚至是國際間銷售。物品的價值標準不再由物品本身決定,而在于是否順應和推動了產生物品意義的環境的發展。⑨因此,在講授工藝的歷史和設計的歷史課程時,所采用的完全是不同的思維和討論語境。
(二)時間與地域上的界定:世界現代設計史
眾所周知,“設計”一詞本就是一個現代概念,它的真正內涵是在工業革命以后,以機械化、大批量生產為基本條件的。這就限定了設計史的內容當是工業時代的設計歷史,并延伸至今天。工業生產方式之前的設計歷史或可歸入工藝史的范疇。
另外,從地域上看,當今世界的設計史版圖大多限定于最早完成工業化的西方強國,其他后起國家和地區則沒有獲得相應的地位。⑩設計史課程中需要作出相應改變,增加部分國家、民族或地區的設計發展情況,真正成為世界性的設計史。
一旦對于設計史的內容給予限定,并將其獨立出來成為單獨的一門課程,對教材的選擇就會自動過濾,變得更加容易,也更符合教學實際。有了合適的教材,其他的教學方法等改革創新才能有的放矢,發揮最大效用。
(三)設計史課程內容與重、難點的設定與不同側重
基于以上對設計史課程性質及現存問題的認識,在設計史教學過程中,可以從通識設計史課程和專業設計史課程兩方面進行內容和重難點的設定。
關于通識設計史課程,可仍依據時間線索展開講述,以便使學生更容易適應和進入教師所設計的節奏之中。因為是通史課程,所以在講述上要注意內容的全面性和風格的通俗性,以求最佳的教學效果。
關于各專業內部的設計史課程,則建議以“專題”形式進行講述。“專題設計史”可以更靈活的應對各專業的特殊性要求,可根據各專業的特定培養方案在內容、風格和考核上有所偏重。例如,純藝術專業可以側重于設計與藝術發展的互動關系,在考核方式上著重繪畫作品,以加深對設計風格的把握與探討藝術發展對設計的影響。產品設計專業則可以側重于設計的創新思維以及生產與制作過程。讓學生著重體認到設計的創意、生產成型、用戶使用及反饋方面的沖突與調和。平面設計專業則可以在設計與市場、消費文化的關系方面加強力度與深度。
四、結語
總之,目前國內設計史課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歸根結底在于對設計史學科的基本特性認識不清,對于當今設計史研究的現狀不夠了解,不能將最新的設計史研究成果應用到教學當中去。而是仍然囿于原來美術史的理論框架和講授方式,并與工藝美術史混為一談。如果不能從這個根源上解決這些問題,具體教學方法等的創新只能是治標不治本,效果甚微。然而,就像筆者在文中所提到的,要解決上述問題,最重要的方法還是在于溝通。
注釋:
①沃克(英),阿特菲爾德(英),周丹丹,易菲(譯).設計史與設計的歷史[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04):02.
②錢鳳根.設計史若干問題談[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6).
③帕帕那克(美),周博(譯).為真實的世界設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03.
④⑤錢鳳根.設計史若干問題談[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6).
⑥王受之.世界設計的歷史及其現狀——兼談當代設計教育[J].裝飾,2008(紀念《裝飾》創刊50周年增刊,原載《裝飾》1998年).
⑦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37.
⑧袁熙旸.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歷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03.
⑨錢鳳根.設計史若干問題談[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6).
⑩錢鳳根.世界設計史的中國設計史板塊構建[J].裝飾,2008(06).
參考文獻:
[1]沃克.阿特菲爾德(英),周丹丹(譯).設計史與設計的歷史[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
[2]錢鳳根.設計史若干問題談[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6).
[3]帕帕那克(美),周博(譯).為真實的世界設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4]王受之.世界設計的歷史及其現狀——兼談當代設計教育[J].裝飾,2008.
[5]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6]袁熙旸.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歷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7]錢鳳根.世界設計史的中國設計史板塊構建[J].裝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