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毓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認識漢字,而低年級段的學生具有年紀小、思維擴散等特點,而識字教學又因其識字內容多、字形結構復雜等特點,使得小學教學任務十分困難,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果。本文就針對低年級階段學生的興趣特征,總結了一套趣味性的教學方法,以幫助小學教師開展豐富性的漢字教學活動。
關鍵詞:小學語文;漢字教學;趣味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1-0247-01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按照小學新課程頒布的標準,小學階段的學生識字量需要達到7000字左右,這就給小學語文教學添加了難度。由于小學生年紀小,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方法,再加上小學生的天性活潑愛玩,如果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填鴨式、灌輸式的方法,不僅不能達到教學師資的目的,反而會引起學生對識字課程的厭煩心理,不能真正發揮漢字教學的作用。因此為了吸引小學生對漢字教學課堂的興趣,激發他們主動識字、熱愛漢字課堂的興趣,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天性角度出發,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采用識字趣味性教學,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本文提出了以下關于趣味性的教學方法,以作參考。
一、采用圖文識字法
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材大多以圖象為基礎,色彩鮮明、豐富多彩的圖畫內容極大的滿足了小學生好奇的心理,能夠有效的激發小學生對學習漢字的興趣。在我漢字系統中,存在著大量的象形文字,巧妙的利用圖文結合的形式進行教學,大大的提高了教學效率,并加深了小學生對漢字的認知。比如說,在進行“日”字教學時,可以畫出一輪太陽;“川”字時,畫出河流等。
二、開展情景模擬教學
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注意力較為分散,單純的課堂教學很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采取適當的情景模擬和游戲互動,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比如說,在學習“跳”字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跳,從而使學生知道跳的行為是腳;“唱”字時,引導學生唱歌,從而明白是“口”等等,開展有趣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三、加強識記生字方法的歸納及聯想識字法的探究
漢字具備多種構字方式,如象形、形聲與會意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加深學生對多種構字方式特征的理解,對歸類方式的掌握,除了可以提升學生的識記效果還可開闊學生的眼界。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力,且形象思維能力較強、記憶力較好,所以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形象教學法,即以強化小學生的視覺刺激加深他們對生字的理解與記憶。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小學生的記憶力較好,通過記憶他們可以背誦生字、默寫生字,但利用此種方式掌握的生字,小學生難以靈活運用。就天真活潑的小學生來說,語言識字的單一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為此教師需要營造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將生字合理形象化,用小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進行體現,如圖片或影像等形式,這樣就能夠給小學生帶來視覺刺激,在幫助他們記憶生字的同時還提高了他們運用生字的能力。
四、識字教學中字謎的使用
在識字教學中根據字形、字義等進行字謎的設計無疑對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具有良好的作用。由于字謎的設計與字本身的字形和字義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對提高學生對字的理解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千里相逢為重,學生在字謎的思考中不僅能有效強化自己的思維能力,同時還能有效加強自身對字的記憶,是一種有效的識字教學方式。
五、識字教學中兒歌的使用
就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來看,如果在教學中僅僅教導他們字的讀音和寫法顯然會讓他們感到枯燥和無聊并失去學習的興趣。對此,在實際的學校中教師也可將原本枯燥的識字教學創編成充滿趣味性的識字兒歌,這種趣味性的方式對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兒歌本身具有一定的節奏感在識字教學中也能幫助學生加深對字的記憶。
六、識字教學中生活元素的使用
古代人民造字往往與其日常生活中的個元素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在小學低年級的識字教育中教師也可通過生活元素的使用來豐富教學的形式。在實際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可引導低年級的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生活中遇到的字,當遇到自己不認識的漢字時就通過向別人請教或者是查字典的方式來進行學習。這對提高識字教學的趣味性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具有良好的作用。
在小學低年級的識字教育中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學中趣味性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運用,進而通過對小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使其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以促進小學低年級學生識字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月.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的趣味性教學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6(16).
[2]李振明.小學低年級數學趣味性教學的策略[J].中國市場,2015(19).
[3]孫清萱.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趣味性教學探析[J].亞太教育,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