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玲



摘 要:本文通過總結中印雙邊貿易的狀況,并采用SITC分類數據對雙邊貿易的進口結構與出口結構進行統計對比分析,從而總結出當前兩國貿易的結構特征,為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據。
關鍵詞:中國 印度 雙邊貿易
一、中印雙邊貿易概況
(一)中印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逐步改善了中印兩國政治關系,雙邊貿易持續快速增長。如圖1所示,2000-2015年中印雙邊貿易量總趨勢是增長的。具體來看,2000-2005年,雙邊貿易總額一直保持著兩位數增長,到2005年達到187億美元。2005-2008年,雙邊貿易總量以三位數增長,截至2008年,貿易量達到518.44億美元。如圖2所示,2009年兩國貿易量增速驟降至-16.32%,這主要是受2008年美國次貸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2009年之后,兩國貿易增長依然強勁。2011年中印之間的貿易額達到了739.08億美元,較2000年增長了近20倍。
根據中國商務部發布的數據,由于鐵礦石出口穩步下滑,2012及2013年中印雙邊貿易出現負增長,2014年之后,雙邊貿易雖然有所上升,但是都是以較低的增速緩慢增長,截至2015年增速只有1.4%。如圖2所示,2000-2015年出現兩個明顯的下降趨勢時點,即2009及2012年,2015年之后依然呈現出下降的趨勢。總之,中印兩國的進出口貿易量除了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的部分年份大幅下降外,總體是上升的,但2014年之后呈現出下降趨勢。
(二)中印雙邊貿易地位穩中求進
如表1所示,2000年,印度在中國出口市場上排名第21位。經過十幾年的不斷努力,目前中國位居印度第四大出口國。但是,一方面,中印雙邊貿易規模與歐盟及美國等經濟體相比,差距巨大;另一方面,從中國與其他貿易伙伴國的貿易量來看,中印的貿易量也是比較小的。如圖3所示,從2015年中國與前十大貿易伙伴貿易額占比來看,印度排在第九位,占比只有1.8%,歐盟和美國占比都超過14%,貿易總量分別為5647.5億美元、5582.8億美元,是中印貿易量的7倍以上。 而且中印兩國的出口方向重合,印度2015年出口前四位國家分別為美國、阿聯酋、香港、中國,美國占印度總出口達到15.1%,這加劇了兩國出口同類產品的競爭。
(三)中印貿易差額逐漸加大
從表2來看,印度長期處于貿易逆差地位,2015年貿易逆差額約為1249.42億美元,比2014年同比增長-10.5%,中國2015年位居印度逆差來源國的首位,貿易逆差額為514.4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同比增長14.3%,占印度總逆差的41.17%。美國作為印度最大順差國,2015年達到195.66億美元。
21世紀以來,中印貿易規模不斷擴張的同時,兩國貿易嚴重失衡。從表1中可以看出,除去2003、2004、2005年,2000-2015年印度的貿易逆差逐年遞增。從圖1可見,2006年以來,印度的逆差水平直線上升,10年間擴大了10倍以上,貿易逆差平均增長率達到94.2%。2008年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突破100億美元,之后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持續擴大,2009至2011年增幅分別為40.64%、26.05%、35.28%。2012年以后,雖然增幅有所下降,但印度的貿易逆差依然存在。
二、中印雙邊貿易商品結構
(一)中國對印度出口的商品結構
勞動密集型產品是我國出口最多的,但近幾年以來,其相對地位不斷下降,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比重也不斷提高。隨著中國總體出口結構的改善,中國對印度的出口結構也不斷優化。
從圖4可以清晰看出,從出口總量上來看,2000-2015年間,資源密集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以及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總量在持續擴大,但是資本密集型產品一直是中國對印度出口的主導產品,占比50%以上,而資源密集型產品相對來說出口比例最低,而且三類產品出口差距呈現逐年加大的趨勢。
從圖5可以看出,在2000-2015年,中國三類產品對印度出口額占比從大到小依次是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資源密集型比重逐年下降,2015年維持在2%左右。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出口占比基本穩定,2008年之后都有下降趨勢。
從表3中可以發現,2008年中國對印度出口量排前十的商品中,有六種商品都屬于SITC-7類,對比2008年與2015年前十名商品,都屬于5、6、7類(除89雜項制品),占中國對印度總出口量的90%以上,其中7類的比例占一半以上,2015年前6名都為5、7類資本密集型產品,屬于我國向印度出口的主導產品。通過出口產品結構分析發現,中國對印度出口商品構成基本穩定,以機電產品等工業制成品為主。
(二)印度對中國出口的商品結構
從圖6可以看出,資本密集型產品從2000年以來,除了小幅下降外,2008年之后都逐年上升,2013年首超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量,至2014年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達到80.6億美元,2015年其出口占比達到52.2%,遠超資源密集型產品。而勞動密集型產品一直比較穩定,出口占比維持在20%左右。因此,從印度對中國出口商品結構來看,印度對中國出口的商品結構在不斷改善。
從表4中可以明顯看出,2015年印度對中國出口前十位商品中,前三位商品都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約占印度出口中國總量14.9%。因此,雖然印度對中國出口商品結構有改善的趨勢,但是目前出口量較大的商品還是屬于初級制成品。有機化工產品以10.6億美元位居第四,高于緊隨其后的第二大類中的礦產和原油、金屬礦砂及金屬廢料、紡織纖維和石油產品。
與2008年印度對中國出口前十位商品對比發現,5種商品都出現在前十位,但是順序有所變化,前十位商品70%以上都屬于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至2015年,一半以上由印度出口的產品都為勞動密集型。
因此,印度對中國的出口結構有不斷改善的趨勢,逐漸以出口資源密集型及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轉變為以資本密集型商品為主,2013年及之后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量是最大的。但是從出口到中國前十位產品來看,資源密集型及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占一半以上,不可否認,印度的初級產品出口仍然較大,出口產品結構還有待提升。
三、結論
從中印的貿易狀況及貿易結構來看,一方面,雙邊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中印貿易地位快速提升,雙方的出口商品結構都得到優化。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國際競爭力穩步提升的同時,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也越來越多。印度的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比例不斷下降,資本密集型產品也不斷出現在對中國的出口中,而且其在醫療、軟件等服務中也具有較大的出口貿易優勢。另一方面,中印雙邊貿易失衡嚴重,印度長期處于貿易逆差地位,從而導致貿易摩擦不斷,同時在工業制成品方面,主要都屬于勞動力豐富、資本與技術相對缺乏的國家,所以兩國在制成品貿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競爭關系,例如歐美同時成為兩國出口以及吸引外資的重要市場。
通過對中印雙邊貿易結構的統計分析看出,中印出口商品結構上有重合但又各有側重,主要以互補性為主,但2013年之后競爭性表現越來越突出,產業內貿易不斷擴大。中國對印度主要出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工業制成品,而印度對中國出口主要體現在資源密集型產品與勞動密集型產品等初級產品。這主要是由于中國改革起步比印度早,經濟發展比印度快,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兩國會出現不同的生產階段。這也可以根據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來解釋,每個國家集中生產并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從而使雙方獲利。印度資源原材料類產品比較豐富,勞動力成本也比較低,因此選擇出口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更具有優勢,這剛好與中國的出口結構形成互補,從而促成雙方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文文.中印雙邊貿易關系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4.
[2]于澤.中國與印度進出口比較[J].新經濟,2016,(26).
[3]徐嘯瓊,蔡冬梅. 中印貿易的競爭性與互補性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4]盧秋萍. 中印貿易失衡的成因及其對策[J].對外經貿實務,2016,(9).
[5]韓朋生. 中印雙邊貿易問題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0.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