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
摘要:本文以“互聯網+”時代的角度,從服務形式出發分析高校圖書館現狀,并提出幾個存在的問題,結合時代發展給出幾條創新型服務的模式,從整體上改進高校圖書館服務。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圖書館;創新型;服務模式
一、前言
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的提出,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傳統應用和服務正逐漸被互聯網改變,傳統行業全面擁抱互聯網的時代已經到來[1]。高校圖書館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將服務定位于教、學、研活動,服務于文獻保障的核心需求,服務內容為知識生產、保存、傳播和利用。
“互聯網 + ”背景下的高校數字圖書館,服務系統逐漸趨于完善,高校師生的信息行為均已表現出一定的網絡化特征,對信息的獲取也從原來的傳統手段轉變為新型的現代化、數字化手段,信息行為越發快捷方便。“互聯網+ ”時代,信息資源的豐富化,為信息服務創新提供服務基礎;服務平臺的集成化,為信息服務創新創造個性環境;服務技術的智能化,為信息服務創新增加操作可;服務人員的專業化,為信息服務創新提供輔助支持[2]。
二、“互聯網+”時代高校圖書館服務現狀及問題
1、服務能力單一,難以滿足讀者信息需求的多層次化。隨著大學生由常規性學習向研究性學習轉變,傳統的信息需求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信息需求由被動的獲取變成主動的索求,并且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有根據自身研究問題產生的個性化需求、自覺尋求信息服務支持的主動性需求、針對問題組合產生的整合性需求、動態需求及交互式需求[3]。然而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方式卻達不到與時俱進,傳統的服務方式越來越無法滿足廣大讀者專業化和綜合化的信息需求,并且館員自身局限在傳統的借還書工作上,思想單一,沒能及時學習和適應到新時期網絡化時代的服務中來,甚至不能完全把握讀者需求,造成服務能力缺乏,對信息技術和專業網絡缺少系統學習和培訓。
2、服務對象單一,社會化服務開展情況不容樂觀。隨著服務對象的社會化,中美高校圖書館都開始注重社會服務的開展。在中國教育網和中國高校圖書館信息系統的支持下,高校圖書館館際合作顯著發展。如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簡稱CASHL)、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簡稱CALIS)是發展較好的資源共享項目。然而,國內高校圖書館社會性服務現象依然不容樂觀,國內高校圖書館與社會性機構的合作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大部分合作仍僅限于學術交流,國際合作項目的開展也缺少規劃與統籌。如何把信息服務延伸到社會,形成開放性的外向型信息服務新模式,為社會用戶提供功能完善、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務成為刻不容緩的新課題。
3、服務內容單一,對讀者吸引力不足。高校圖書館具備的數字化、泛在化等特征,決定了高校師生無論何時何地均可獲取信息服務[4]。“互聯網+”時代,服務內容已經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務理念、服務方式、服務技術變革直接沖擊傳統單一的圖書館網絡資源,高校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播的機構,僅僅依靠自身資源服務師生的理念已經落后,傳統的服務方式向多層次信息咨詢轉化,更多的信息服務采用互聯網技術來實現,依托自身館藏資源的服務內容已經落后,無法吸引讀者。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4 年新媒體藍皮書》指出,中國的新媒體已進入“微”時代[5]。
三、“互聯網+”時代高校圖書館創新型服務模式
高校圖書館服務本身就是一種服務,服務都包含服務者和被服務者,因此在“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建設中,圖書館創新服務模式也就出現了兩個維度的轉變:以平臺建設為中心的互聯網服務,以用戶為中心的O2O 個性化服務[5]。“互聯網+”時代信息資源的數量及種類都非常豐富,結合以上服務問題,從服務能力、服務對象、服務內容上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提出創新型服務改進策略。
1、移動圖書館創新型服務。通過移動圖書館帶動紙質資源與電子資源的同步使用,將由單一的師生服務對象拓展到全面化的社會家庭中,同時利用“圖書館+互聯網”、“圖書館+微博”、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達到信息資源的及時更新和傳播,做到更好的服務。同時移動服務技術運用到圖書館的各項服務中,培養館員服務技能,整合圖書館服務和信息推廣的功能,通過移動網絡服務平臺,滿足用戶各種個性化、復合型信息需求。
2、創新型營銷拓展服務。近年來,圖書館的服務方式越來越開放,不僅僅滿足于發宣傳、做培訓、搞講座,開始走出固定場館,主動接觸讀者,擺脫了傳統文獻處理的限制,嘗試建立營銷體系。圖書館員把服務模式從“單純服務型”變為“服務經營型”,利用互聯網技術以新的方式對信息開展深加工,主動與用戶聯系了解其需求,將圖書館的服務工作從借書還書的服務方式轉向多層次信息咨詢服務,并在每一個環節的服務增加智力投入,從而形成新型的圖書館信息服務方式[5]。臺灣大學圖書館甚至成立營銷團隊,每年制定營銷計劃,設立營銷主題,通過創作歌曲、設計答卷鼓勵讀者參與。營銷拓展活動的開展就是以吸引讀者為目的,將資源通過互動的形式滲透到讀者心中。
3、開拓社會職能型服務。高校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份子,在“互聯網+”時代社會資源服務內涵進一步拓展,對平臺的開放性、交互性、融合性等方面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開拓社會職能型服務,將高校圖書館資源進行融合,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廣更豐富、更前沿的信息,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例如將科技、文化、信息技術帶進貧困村,幫助整合本土資源,實現文化扶貧。寧波市數字圖書館審時度勢成為國內首個為社會提供免費服務的數字圖書館,也是國內首個綜合性、跨系統的區域性數字圖書館。
4、嵌入式學科服務。學科化服務是圖書館為適應新的信息環境、以用戶需求為中心而推出的一種貼近用戶一線的新的服務模式,在泛在圖書館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可借助網絡工具和知識管理平臺融入用戶學習環境開展嵌入式學科服務,為用戶提供體驗式的、交互式的、可視化的學習。比如借助MOOC網絡平臺將一些開放式資源與高校專業課程融合,將免費課程鑲嵌在課堂教學中,這樣極大地推進了讀者對網絡信息資源的獲取能力及學習能力,MOOC的交互性提高了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它的靈活性和全面性也為教師和學生互相學習互相進步提供了便利。定位嵌入式學科館員提供學科服務,以獨特的嵌入式服務方式,把圖書館服務的觸角延伸到用戶的方方面面,從而為用戶提供包括檢索和工具的培訓、文獻信息咨詢、學科情報研究、研究所資源配置分析、用戶個性化知識環境構建等嵌入式服務。
四、結語
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給高校圖書館帶來機遇的同時還有挑戰,包括信息技術的整合、服務理念的更新等,圖書館服務的開展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將圖書館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建設作為工作重點,采用“互聯網+”新興技術挖掘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模式,驅動高校圖書館創造性地開展服務,憑借圖書館人的不懈努力,一定會實現“互聯網+”與圖書館的完美融合,從而推進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 王晨,劉男.互聯網+教育——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大變革[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1.
[2] 謝劍敏.泛在知識環境下高校數字圖書館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03):45-48.
[3] 侯麗萍.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功能建設的若干思考[C].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51-52.
[4] 鄭美玉.“互聯網+”時代高校數字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6(07):36-40.
[5] 劉紅麗,閻沖,李琳.互聯網+時代高校圖書館創新服務研究[J].圖書情報導刊,2016(8):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