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玉
摘要:生活化素材源自學生的生活,為學生所熟悉,在教學預設中合理地選擇和利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利于教師從整體上把握教學過程,使教學有序展開,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效率。所以要求教師對每一節課必須要有足夠的認識和把握,精心選擇生活化素材,預設好教學預案,使之更好地符合學生的實際。
關鍵詞:思品;教學;生活化素材
一、生活化素材對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作用
生活化素材指的是以教學目標為指引,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選取素材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合理展示利用。生活化素材源自學生的生活,為學生所熟悉,生活化素材的教學選用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經驗積累,貼近學生的生活體驗,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也能夠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由于生活化素材來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在課堂教學中有利于構建“生活化情境”,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展開思維的碰撞和交融,生活的經驗得以發展和完備,從而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實踐證明,無論是文字素材、還是圖片表格素材,或者是視頻音頻素材,只要選取科學、運用恰當,就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理論通俗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輕松地學習,也可以展現知識的生成過程,深化知識內涵,拓寬學生視野,幫助學生準確領悟教材,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預設中生活化素材的選擇策略
1、注重教學目標。選材目的要與“教學目標”相匹配。選取素材進行課堂預設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是一種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選材目的性要明確,在認真解讀和定位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合理選擇生活化素材,在運用時有效提升素材的作用,使素材為實現教學目標發揮應有的作用。
不能純粹為了貫徹新課程理念而“形式主義”地使用生活化素材,而且選擇生活化素材既要回歸生活,又要選擇好素材并且合理使用,讓素材真正為達到教學目標而服務,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現在的《思想品德》教材本身就增加了大量的素材,極大地豐富了教材的內容,教學過程也不再是“一言堂”,而轉變成教學雙方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討論,逐步完成教學目標,掌握學科知識,發展學生的能力,提升學生情感的過程。由于教材的使用覆蓋面廣,所用材料相對滯后,而生活化素材具有區域性、時效性等特點,這就要求在教學預設中合理選取生活化素材,使之與教學目標相匹配,體現生活化素材在教學過程中的適用性和有效性,彌補教材的不足。
2、注重學生的生活實際。生活化素材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如果所選擇的材料是教師自己生活中常見,而在學生生活中學生并不熟悉的素材,即師生在生活中沒有交集的生活化素材,這樣的素材在教學預設中學生不會有感受與深刻的認識,無法與學生的體驗到達一致和激起共鳴。因此,在課前預設中要了解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選取適應、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使學生具有知情統一的體驗與共鳴。如果不加辨別地隨意使用“生活化”素材,往往使教學收效甚低。
如在講“維護公民的生命健康權”時,講“法論功分子”如何危害人們的生命健康,學生不易理解。但是講不久前山東招遠麥當勞餐廳全能教分子傷人事件,同時舉一些與食品安全、環境污染以及校車安全事故等事例進行說明,學生容易理解接受。
三、注重學生的學情
選取生活化素材要關注學情,學情是教學活動的起點,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環境以及學生生活的不同地域、不同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經歷等造成了學生之間的差異,因此在選取材料時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及認知水平等因素,這樣才能使所選素材被學生所接納,探討素材的活動才有結果和意義,否則素材在學生的眼中就是“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如在講到怎樣“珍愛生命”的內容時,如果一味地列舉“毒品、法輪功的危害”等內容,學生沒有感觸和情感共鳴,但是如果展示發生在身邊的“交通、火災、溺水”等事故資料進行說明,學生感觸很大,就會積極參與到探究討論活動之中。在講“艱苦奮斗”的內容時,如果一直強調以前人們的生活狀況有多惡劣,吃不飽穿不暖等來教育學生不要奢侈浪費,大部分學生無動于衷,覺得不可能,就像出現一則笑話說的那樣“以前沒飯吃干嘛不吃水餃啊!”但是,如果展示“西部、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在懸崖上鑿出的上學路上、坐在透風漏水的教室里上課、一天吃兩頓飯、大冬天穿著拖鞋上學等惡劣的學習條件生活”等資料,讓學生把自己的情況與之對比,他們就會自發地認識到應該要勤儉節約、不鋪張浪費,要幫助貧困人群,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等等。
四、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進行教學雙邊活動的主體,選材要圍繞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活動及實現教學目標來進行,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收集教學素材的行動之中,學生所選材料更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因為學生在選取“生活化素材”時,能夠緊緊圍繞其真實的生活實際,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認知能力以及道德水平、情感體驗、態度表現、價值觀念等多方面因素對生活化素材進行選擇。這些素材最貼近學生,只要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素材進行科學探究,并且及時、有效地對素材進行激勵性評價,就能夠通過解讀素材,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熱情,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內容,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
五、注重本土素材
生活化素材的選取要有鄉土氣息,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教學預設中,有時教師選材時把眼光傾向于選擇國內外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作為教學素材,拉大了書本理論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而學生自身生活以及學生比較熟悉的周圍社會生活卻往往被“冷落”。
如果能夠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就地取材,挖掘有鄉土氣息的生活化素材,以這些便于學生感知的生活現象為邏輯起點,就能“以小見大”,“以遠見近”,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更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有意義地學習,實現生活經驗到知識理論的飛躍,同時還能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另外,我們要鼓動學生不僅要關注國內外熱點,如“南海局勢和釣魚島事件”“中國夢”也要密切關注身邊熱點,如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多看一些地方新聞傳媒節目,如地方電視臺、報刊等,多積累有關本地區的生活素材,這些素材承載著許多有利實現教學目標的信息,能夠讓課堂成為充滿地方色彩的生活化課堂。
六、注重精選素材
在選擇素材時,要精心選取具有代表性、能夠準確體現教學目標的素材,當出現多則同類素材或素材比較雜亂時,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分散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要注意取舍,在準確把握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精選有代表性的素材加以展示和分析,最好做到一材多用,提高素材使用效率,讓學生在對素材的討論中與教學目標建立有意義的聯系,幫助理解教學目標,最終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在課堂教學預設中生活化素材的選擇方法及影響因素很多,但只要選擇的材料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和教學目標的實現,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都是很好的選材策略,通過精心選材科學利用,生活化素材就能為打造高效思想品德課堂綻放異彩。
參考資料
[1] 郭仕昌.“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學初探”.教學交流·理論版,2008.8.
[2] 吳慶玲.“淺談思想政治課教學素材的選取原則”.新課程(中學),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