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生
摘 要: 本文以2012~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立項情況為研究對象,分析中國出版走出去的現狀、對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立項學科、資助文版、出版社參與學術外譯的情況進行統計分析,進而依據當前國家實施的政策對中國出版走出去給出建議。
關鍵詞:“中華學術外譯項目” 學科分析 文版統計分析 出版社申報立項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2-0076-02
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設立于2010年,主要立足于學術層面,資助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以外文形式在國外權威出版機構出版,進入國外主流發行傳播渠道,以增進國外對當代中國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推動中外學術交流與對話,提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影響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資助文版涉及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德文、日文、韓文等10種語言。
構建已過國際話語體系,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話語權是有力的支柱,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日益提升,世界了解中國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近年來,中國出版業不斷積累經驗,“走出去”的步伐日益穩健,成果日漸豐碩。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資助為出版社社科精品圖書走出去提供了更加寬闊的平臺,各家出版社更加積極的參與到這個項目中,版權輸出持續增長,內容結構、語種結構,形態結構也不斷優化,逐漸進入到國外主流發行渠道。
一、2012~2016年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立項概況
1.近五年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立項內容學科分析
從近五年立項的學科數量來看,中國歷史(13.6%)、哲學(9.6%)、理論經濟(9.6%)、政治學(9%)、中國文學(8.7%)、應用經濟學(7%)等密切相關的12個學科得到了外譯項目的重點資助,占立項總數的85.5%(見表1)。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研究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發展道路與發展經驗以及體現中國社會科學前沿研究水平的優秀研究成果是外譯項目的重點支持對象,可見國家在支持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和推廣研究當代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重點成果為出發點,向世界推廣中國,推介中國價值,讓國外了解中國社會科學的前后發展,在堅持意識形態屬性的同時,也更突出文化屬性。
2. 2012~2016年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立項資助文版統計分析
根據表2的統計來看,2012~2016年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立項469個,其中英文版立項279種,占比59.4%。其他為韓文(71種)、日文(46種)、俄文(46種)、法文(8種)、德文(8種)、西班牙文(5種)、阿拉伯文(4種)、哈薩克文(1種)。從近五年資助的立項項目來看呈現增長的趨勢,而且文版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2012年資助的文版為5種,到2016年已經達到了9種文版,以此可以看出國家對中國文化宣傳走出去的大力扶持,通過多文版譯書推廣,提升中國文化影響力,構建一國國際話語體系,讓中華學術走出去,讓世界發現中國、了解中國、認知中國。
二、2012~2016年出版社申報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立項分析
根據表3可以看出,出版社積極參與到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中去,近五年來共有33家出版社進行了立項申報,其中有6家出版社近五年每年都進行了項目立項申報,其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近五年共立項54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立項39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34種。外研社在2012~2014年立項申報不是很多,但在2016年該社申報立項了21種,可見該社加強了對中華外譯項目的重視,2014年以來,部分出版社憑借自身優勢,強勢崛起,高等教育出版社,外研社,五洲傳播出版社都是增長較快的出版社。
據國家社科基金公布統計數據來看,2012年~2016年期間,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立項數量五年內增長78.1%,出版社立項總數增長60.1%。從年度同比增長率來看,五年間全國立項增長率分別為-8.2%、28.4%、31.4%、15%,年平均增長率16.6%;而同期各出版社立項總數同比增長率分別為-4%、-9.1%、60%、15.6%,年平均增長率15.6%。2013、2014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各出版社立項總數年平均增長率略低于全國立項增長率。從各出版社立項總數占全國立項數的百分比來看,2013年65.7%最高,2014年46.5%最低,近三年各出版社立項總數占比呈上升趨勢,2012年至2016年間平均占比57.1%,說明各出版社作為中華學術外譯的中堅力量,為中華文化“走出去”貢獻頗多。
三、 依據“中華學術外譯”政策對中國出版“走出去”的建議
1.出版社應認識到中國出版走出去的戰略意義,避免走入誤區
多年來相當數量的出版社認為中國出版走出去是政府的事情,與出版社無關,出版社參與中國出版走出去就是利用政府對外宣傳的渠道爭取政府資金,翻譯出版一些我國對外宣傳的圖書,并通過一些海外機構出版發行賣幾本書,盲目的認為承擔了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社會責任,這是非常錯誤的誤區。中國出版走出去應體現在出版物通過版權貿易的形式,翻譯成相應的外國文字,在海外發行,做到讓中國圖書/中國文化進入西方主流社會。通過實施中國出版走出去戰略,加強和尋求出版的國際合作,提高出版社的國際競爭力,壯大自己。
2.加強國際出版隊伍的建設,特別是人才的培養
中國是一個出版大國,但不是出版強國,國際影響力較弱,要改變這一現象,必須加強人才培養,主要是培養四個方面人才。第一,培養具有語言優勢和豐富國際合作經驗的國際編輯隊伍。第二,培養具有較高專業水平和國際視野的優秀內容編輯隊伍。第三,培養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隊伍。第四,由國內外外語人才組成的譯者與審校人員隊伍。以“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為例,如果沒有專業的國際出版人才,即使我國再優秀的學術作品也很難推廣出去,被國外的主流社會所接受。
3.增強對出版走出去對象國的文化研究投入
圖書出版帶有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征,各國都有自己的意識形態,人文風俗,應該加強對對象國的文化研究才能輸出更合適當地主流文化更容易接受的文化產品,用各民族
4.整合國內優勢資源,組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出版集團
目前,國內各出版機構之間在國際市場上有時出現相互掣肘的現象,比如在內容選題上,出版社經常出現重復選題,沒有形成 合力,通過整合避免這種現象出現。
參考文獻
[1]楊慶存.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起步與探索——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淺談[J]. 中國翻譯, 2014(4):5-7.
[2]姚寶權. “一帶一路”視域下出版走出去的問題、優勢與路徑選擇[J]. 中國出版, 2015(17):51-53.
[3]談蕭. 中國“走出去”發展戰略[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