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瓊
摘 要:各個小學校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呈現出不理想的狀態。本文從教師的語言、歌唱教學的策略、豐富課堂音樂活動的表現形式等方面深刻有力的解決了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怎樣去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及表現音樂等問題。
關鍵詞:審美能力;興趣;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2-0198-02
音樂是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和載體,蘊涵著豐富的人類文化和歷史內涵,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著人類的發展,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
音樂教育對人的生理和心理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其它教育形式無法取代的,音樂能帶給我們愉悅和健康,營造和諧的氛圍,提高生活的文明程度,促進人際交往----它有獨特的魅力和感染力,然而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往往也會出現不太理想的狀態,如何更好的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呢,怎樣去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表現力呢?我們該怎樣去思考和解決這一問題呢?下文試做分析。
一、教師的語言
藝術是一門綜合學科,要求教師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和藝術修養,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綜合素質,教師在課堂上就會帶給學生如優美的曲子般的藝術的享受和美的啟迪。作為音樂教師,不僅僅是歌唱得好,琴彈得好,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藝術很重要的。如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活動的效率。”
(一)良好的修養、準確生動的語言是上好音樂課的保證
教師在講解和范唱時如果不能做到語音標準,字正腔圓就不能準確詮釋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也無法真正融入到作品中。
如果你能用準確生動,栩栩如生的語言表述,再在語速、力度、音量上做一些恰到好處的處理和調節,使教學語言有起、承、轉、合,如波瀾起伏的感覺,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就能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印象,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教師的語言要注重文學性
如欣賞《漁舟唱晚》時,大部分學生不了解創作意圖和背景的情況下,根本無法感受到音樂作品中所描繪的迷人景象和感受漁夫滿載而歸的喜悅,這時老師就需要用形象、精辟、優美而富有詩意的文字語言把音樂作品中的江南晚景使學生真正融入到其中,讓學生聽了“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從而接受藝術的感染和熏陶。
(三)教師語言的靈活性
在音樂教學中我們應以審美教育為核心,音樂作品中的審美就需要教師用靈活、生動、親切、自然的語言去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中不千篇一律的應用某一種語言,應針對不同年齡和個性差異采用不同的教學語言,豐富、委婉、動聽、具體的語言遠遠勝過“你真棒、你真聰明、你真行”!
二、歌唱教學的策略
小學音樂歌唱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學會演唱一首歌曲,或通過歌曲學習積累識譜的經驗 ,更重要的是在歌曲的學習中提高音樂感受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需要改掉傳統的“發聲練習——導入新課——教師范唱——節奏練習——視唱歌譜——學習歌詞——學唱歌曲——情感處理——通唱全曲——小結全課”,這樣既不利于學生整體感受和把握表現歌曲,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有以下幾種策略。
(一)“欣賞領先”
“欣賞領先”即在學生學唱歌曲前先欣賞歌曲。學生接受音樂最樂意的方式也是“聽賞”,在聽賞中感受歌曲的美,體驗歌曲的情緒,理解歌曲的意境,熟悉歌曲的旋律,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為歌曲的學習和表現作好鋪墊。
教師也可以現場演唱,這樣具有直觀性,學生會感覺特別親切,因而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既符合學生的審美認知規律,也強調了音樂課程標準理念中“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
(二)“唱會”和“唱好”同時進行
“唱會”只是學會了歌曲,“唱好”包括“自然的聲音演唱”和“歌曲的情感處理”,“自然的聲音演唱”和“歌曲的情感處理”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在我們傳統的教學當中,一般是學會歌曲以后再對歌曲進行藝術的處理,這樣較難糾正學生去準確的表達樂曲的情感。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聆聽歌曲,找出歌曲的高潮部分(情感最飽滿的部分)切入學習,讓學生反復體會、模唱,再嘗試著用自己的聲音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的表現歌曲,學生通過反復的體驗、感受與表現,就能聲音明亮、情緒激昂地演唱好高潮的部分。
(三)在情境中訓練、提高演唱技巧
歌曲演唱技巧是學生參與表現音樂的基本技能,也是唱好歌的前提條件。而我們在小學教學中如果一味的以專業的學生的聲音訓練方式,進行發聲訓練,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對演唱也失去了興趣。
我們要創設一定的情境或者在具體的歌曲演唱中,采用趣味化,游戲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發生訓練,讓學生提高學習技巧。如讓學生控制氣息和聲音的統一,老師可以創設蠶寶寶吐絲的教學情境,要求學生按要求隨老師的動作快慢唱“SI”,既要細又要均勻。形象的比喻代替了專業術語(氣息要保持、面帶微笑、嘴打哈欠狀、像吹氣球一樣慢慢呼氣),既增強了學生的好奇心、新鮮感和興趣,又在學生積極興奮的狀態下達到了教學目標。
(四)“循序漸進”的合唱教學
《全日制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合唱既能使學生感受,體驗多聲部音樂豐富的表現力,獲得集體演唱的經驗,從而培養群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音樂是獨具魅力的藝術,合唱是培養音樂人才的重要形式。合唱對音高、音準、音色、力度變化和聲部間的旋律配合都有嚴格的要求,演唱者在合唱中既要學會傾聽、配合,又要去體驗平衡與和諧。
由于合唱對音樂表現的技能要求較高,再加之部分教師對音樂合唱的教學方法不深入,他們采取回避或只學一個聲部的,放棄多個聲部的學習。這不利于學生音樂表現能力的提高,合唱教學時我們應采取循序漸進的教學策略,積極推進課堂合唱教學的發展。
三、豐富課堂音樂活動的表現形式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樂器演奏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們的基礎教育課改中器樂教學也得到了 進一步加強,在音樂的各版本中也加入了器樂學習的內容,而且在農村小學也都配備了部分簡易樂器,我們合理的應用這些樂器激發學生的學習演奏興趣和熱愛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
小學的課堂樂器多為簡易的樂器,我們可以面向全體學生采取班級授課的形式,針對樂器的特殊性,以合奏為主要形式進行教學。比如,小學一、二年級主要主要選擇打擊樂器 (如碰鈴、三腳鐵、木魚、雙響筒、串鈴、沙錘等),在教學器具不夠或者沒有時,可以發動學生自制樂器,如小瓶小罐裝上沙子或谷粒代替沙錘,舊鑰匙穿起來當串鈴,用繩子栓住勺子當三腳鐵,大牛皮紙蒙在杯上做成手鼓等等 。
只要好好利用,他們的課堂音樂表現形式不亞于真正的打擊樂器,這不僅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表現力及動手能力,是一種很好的推進課堂的質量的方式。
從三年級開始,可以選擇簡單易學的,便于攜帶的小型鍵盤樂器和吹奏樂器(如豎笛`口琴`口風琴等),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不僅提高學生音樂的表現能力與演奏技能得到提升,而且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最后,如果學生有空間和平臺能使自己的演唱技能和音樂表現能力得到展示,并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贊賞,就會有“成功”的喜悅感,從而他的學習主動積極性會加強,學習的熱情也會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小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