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坤飛+袁佛良+王以平+張松
【摘要】 目的 探討耳廓血管瘤保留耳廓外形的手術治療方式。方法 回顧分析7例耳廓血管瘤患者的臨床資料, 病程1.5~7.0年, 均通過剝脫法手術治療。結果 隨訪1~4年, 5例愈合無復發, 2例局部病變復發, 再次剝脫術切除病變, 并局部注射博來霉素治療, 后續隨訪病變無復發, 耳廓復位皮膚由厚變薄, 外觀形態良好, 膚色接近正常。結論 剝脫法治療耳廓大型血管瘤, 可完整切除病變, 且保留耳廓外觀形態, 術式值得推廣;術前行供血動脈結扎或栓塞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
【關鍵詞】 耳廓;血管瘤;手術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1.036
血管瘤可發生于全身各處, 發生于耳廓的血管瘤少見, 常常隨著時間逐漸增大, 不能自行消退, 可致耳廓畸形影響外觀, 甚至反復出血, 須予積極處理。本文回顧2011~2016年間本科收治的7例耳廓血管瘤手術治療的臨床資料, 分析剝脫方法手術治療耳廓血管瘤, 效果令人滿意。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2016年本科收治耳廓血管瘤患者共7例, 均為單耳發病, 其中男5例, 女2例, 年齡19~47歲, 平均年齡(27±7)歲;病程1.5~7.0年, 平均病程(3.5±1.3)年, 7例病變均侵犯達1/4~2/3耳廓, 5例侵犯耳廓周邊頭皮, 其中2例瘤體表面皮膚部分有破潰感染, 反復出血, 其余5例瘤體表面皮膚完整, 7例患者術前均無硬化劑、平陽霉素瘤內注射、血管栓塞等治療史。臨床主要體征為耳廓局部增厚、不規則隆起, 顏色呈暗紫色, 表面可見迂曲增粗血管, 觸及局部皮膚溫度增高, 有與脈搏一致搏動感, 按壓顳淺動脈搏動感有減輕或消失。
1. 2 手術方法 術前輸液擴血容量處理, 備血, 術中在耳廓后下部找到并結扎耳后動脈和枕動脈分支, 結扎顳淺動脈, 或直接結扎頸外動脈以減少術中出血[條件許可建議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選擇性血管栓塞], 結扎后均可見血管瘤體明顯萎縮;于耳廓上方病變組織外緣正常皮膚(肉眼觀)處切口, 邊切開邊結扎供血血管, 于顳肌筋膜淺面向下分離至耳廓, 或沿顳肌筋膜淺面和乳突骨膜表面向前分離至耳廓, 再沿耳廓軟骨膜表面分離, 保留耳廓軟骨及軟骨膜, 直至分離整個病變及病變周圍約1 cm, 將翻起的位于皮下的病變組織全部切除, 只保留薄層皮膚;再將皮膚適當修剪大小后復位覆蓋耳廓軟骨及其余創面, 皮緣對位縫合。術后放置負壓引流3 d, 酒精棉紗壓迫并輕加壓包扎, 術后予預防感染、止血治療, 術后1周拆線。
2 結果
病理顯示 6例為海綿狀血管瘤, 1例蔓狀血管瘤。2例術后切口處皮膚對合欠佳, 邊緣少部分復位皮膚缺血壞死, 換藥處理后瘢痕修復愈合;通過隨訪, 5例一次手術恢復良好, 未見復發, 外觀形態良好, 2例術后9個月~1年時發現局部病變復發, 再次予剝脫術切除病變, 并局部注射博來霉素治療, 后續隨訪病變無復發, 耳廓復位皮膚由厚變薄, 外觀形態良好, 4例耳輪呈平板狀無卷曲形態, 膚色均基本正常。
3 討論
按照組織學結構和臨床表現, 血管瘤可分為: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和蔓狀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和蔓狀血管瘤屬非真性血管瘤, 臨床上并不少見, 根據其特征性的表現, 診斷較容易。血管瘤常常隨著時間逐漸增大, 不能自行消退, 雖屬良性病變, 但其瘤體破潰易致大出血等嚴重并發癥[1], 瘤體增大致耳廓畸形影響外觀, 故需要予積極干預。
目前治療方法主要有觀察等待、冷凍治療、激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2], 藥物治療包括口服非選擇性β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 如普萘洛爾;激素或平陽霉素瘤內注射[3], 主要適用于較局限小范圍的血管瘤;局部注射硬化劑治療, 但易致局部破潰感染。手術治療包括責任血管結扎或DSA栓塞治療, 瘤體直接切除治療。血管結扎、栓塞治療后側支循環可以很快建立, 易復發;總體來說, 瘤體手術切除或者切除病變后的綜合治療仍是目前主要選擇, 手術治療適用于各種類型的血管瘤, 尤其是對于較大范圍的蔓狀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 手術切除是最佳的選擇[4, 5]。對于較大范圍的耳廓血管瘤, 傳統方式可能是全或部分耳廓切除, 術后耳廓缺損或缺如, 大部分患者難以接受而耽誤治療, 以致本組內病例發病時程均較長。
本組7例耳廓血管瘤均采用保留耳廓軟骨及軟骨膜的剝脫法手術切除[6],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總結治療經過, 有如下幾點體會:①術中應全部剝離切除皮膚下的病變組織, 盡量去除與皮膚緊密相連的血管竇腔;②設計切口及修剪潰爛、多余皮膚時應考慮遠端血供情況:剝脫后皮瓣應保證其有足夠寬的蒂部, 修剪潰爛及多余皮膚時, 盡量避免皮瓣中間狹小[7];本例經修剪潰爛皮膚后, 遠端皮膚供血較差, 導致耳輪處小部分皮膚缺血壞死;③分離耳廓部分時, 應保留軟骨膜;④縫合時組織要對位良好;⑤結扎或介入栓塞責任血管, 可以作為術前輔助治療, 以便安全順利完整切除病變, 縮短手術時間, 減少術中出血量[8-10]。
耳廓血管瘤手術尚無統一術式, 應根據瘤體生長的不同階段、患者自身身體條件等靈活選擇, 建議耳廓較大范圍的血管瘤無大范圍皮膚糜爛、出血, 無耳廓軟骨感染壞死者, 應選擇剝脫術切除病變, 該手術范圍可及整個病變區域, 能保留表面正常皮膚、耳廓軟骨支架情況下, 徹底剝離切除病變組織, 最大限度保留耳廓外觀形態, 避免耳廓缺損畸形或二次重建手術, 術后膚色接近周邊正常皮膚;術前結扎或栓塞責任血管或頸外動脈, 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
4 附病例報告
患者男, 40歲, 因“左耳漸行性腫大6年余”就診, 病程中多次就診, 未行治療, 無糜爛出血, 隨著年齡增長耳廓紫紅色隆起愈加明顯, 范圍逐漸擴大至耳廓上、后方頭皮, 曾到多家醫院就診, 均建議全耳廓切除而未接受治療。查體:左耳廓增大, 中上2/3呈紫紅色結節狀隆起, 質地軟, 病變波及耳廓周圍組織, 耳輪腳前隆起, 可觸及與脈博一致的搏動, 按壓顳淺動脈搏動可減弱, 局部皮膚溫度增高, 小部分皮膚可見潰爛結痂、無出血;外耳道及鼓膜未見異常。一般情況良好, 既往無特殊病史。考慮診斷左耳廓血管瘤。入院后檢查無貧血、低蛋白血癥等, 凝血功能無異常, 缺DSA檢查、治療。
參考文獻
[1] 鄭春泉, 王正敏.耳廓血管瘤致失血性休克三例.上海醫學, 2000, 23(6):353.
[2] 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頜面外科專業委員會脈管性疾病學組.口腔頜面部血管瘤治療指南.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 2011, 9(1):61-67.
[3] 奚玲, 王槐富, 徐仲明.平陽霉素局部注射治療耳鼻咽喉科血管瘤.四川醫學, 2004, 25(8):483.
[4] 趙輝, 于飛, 王嘉陵.耳廓蔓狀血管瘤治療20年之體會.中華耳科學雜志, 2009, 7(1):8-11.
[5] 陶東華, 趙守琴, 郭繼周.外耳血管瘤8例報告.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 2000, 14(1):5-6.
[6] 王嘉陵, 黃德亮, 楊偉炎. 剝脫術治療耳廓血管瘤. 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 1998, 33(5): 288-290.
[7] 李軍政, 田文棟, 陳偉南, 等.介入栓塞術在耳廓巨大血管瘤手術中的臨床價值.分子影像學, 2014, 37(3):148-149.
[8] 覃綱, 黎萬榮, 賴丹, 等. 耳廓蔓狀血管瘤并發毛細血管瘤1例.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04, 18(4):244.
[9] 陳深, 李思敏, 陳伯紅, 等. 外耳廓嬰幼兒血管瘤的臨床分型和治療探討. 中國醫療美容, 2016, 6(9):5-7.
[10] 馬驍, 柳春明, 梁立民, 等. 耳廓血管瘤13例療效分析. 口腔頜面外科雜志, 2004, 14(1):47-48.
[收稿日期:2017-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