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健+馮清勝
【摘要】 目的 研究頸部血管超聲與同型半胱氨酸檢測在腦梗死合并頸動脈狹窄病變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51例腦梗死患者作為實驗組, 另外選取同一時期的50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 兩組人群均進行頸部血管超聲與同型半胱氨酸(Hcy)檢測, 比較兩組患者的檢查結果。結果 實驗組患者中無狹窄、Ⅰ度狹窄、Ⅱ度狹窄、Ⅲ度狹窄、完全閉塞的發生例數為6、14、17、11、3例, 血管狹窄發生率為88.2%;對照組受檢者中無狹窄、Ⅰ度狹窄、Ⅱ度狹窄、Ⅲ度狹窄、完全閉塞的發生例數為45、5、0、0、0例, 血管狹窄發生率為10.0%;實驗組血管狹窄發生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頸動脈完全閉塞患者的頸動靜內膜中膜厚度(IMT)值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顯高于無狹窄、Ⅰ度狹窄、Ⅱ度狹窄、Ⅲ度狹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梗死合并頸動脈狹窄病變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顯升高, 且隨著頸動脈狹窄程度的加重,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上升趨勢。因此聯合應用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和同型半胱氨酸檢測, 能夠準確的發現是否有狹窄病變存在, 為臨床治療提供了較為準確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 頸部血管超聲;同型半胱氨酸檢測;腦梗死;頸動脈狹窄病變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1.045
腦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 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病死率。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腦梗死的深入研究發現, 同型半胱氨酸與腦血管粥樣硬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可作為一項新的獨立危險因素[1-3]。就此, 作者將51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通過進行頸動脈超聲了解患者的頸動脈狹窄程度, 并對所有的患者進行了同型半胱氨酸檢測, 判斷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頸動脈狹窄之間的關系, 以便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51例腦梗死患者作為實驗組, 所有患者均為缺血性腦梗死患者, 符合其診斷標準, 并經CT或磁共振成像(MRI)確診, 排除嚴重肝腎疾病者, 近3個月服用過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影響的藥物, 復發性腦梗死者;其中男31例, 女20例;年齡48~72歲, 平均年齡(59.3±5.1)歲。另外選取同一時期的50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 男28例, 女22例;年齡46~74歲, 平均年齡(58.7±5.4)歲。兩組受檢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實驗參與人員均同意加入實驗,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方法 對兩組受檢者均進行頸部血管超聲與同型半胱氨酸檢測, 比較兩組患者的檢查結果。
1. 2. 1 頸部血管超聲檢查 儀器采用德國西門子生產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設備, 探頭功率10~15 MHz。所有受檢者均取頭后俯臥位, 暴露待檢部位, 頭偏向對側45°, 通過橫切面或縱切面檢查兩側的頸總動脈分叉部位, 測定兩側IMT, 觀察是否存在斑塊[4-6]。
1. 2. 2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檢測 入組后第二天清晨抽取所有研究者空腹靜脈血4 ml, 采用日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取2 ml加入適量乙二胺四乙酸抗凝、離心, 分離血清待用。采用循環酶方式檢測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1. 3 判定標準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 μmol/L, 則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頸動脈狹窄判定標準[7]:狹窄率為0則無狹窄;狹窄率≤30%則為Ⅰ度狹窄;狹窄率31%~70%則為Ⅱ度狹窄;狹窄率71%~99%則為Ⅲ度狹窄;狹窄率為100%則為完全閉塞。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受檢者血管狹窄情況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 實驗組患者中無狹窄、Ⅰ度狹窄、Ⅱ度狹窄、Ⅲ度狹窄、完全閉塞的發生例數為6、14、17、11、3例, 血管狹窄發生率為88.2%;對照組受檢者中無狹窄、Ⅰ度狹窄、Ⅱ度狹窄、Ⅲ度狹窄、完全閉塞的發生例數為45、5、0、0、0例, 血管狹窄發生率為10.0%;實驗組血管狹窄發生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82, P=0.000<0.05)。對照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為(6.3±1.8) μmol/L, 實驗組受檢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為(36.8±8.5) μmol/L, 實驗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83, P=0.000<0.05)。
2. 2 不同頸動脈狹窄程度IMT值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 實驗組患者中無狹窄、Ⅰ度狹窄、Ⅱ度狹窄、Ⅲ度狹窄、完全閉塞的IMT值分別為(0.7±0.2)、(1.0±0.3)、(1.3±0.4)、(1.7±0.6)、(2.1±0.7)mm;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別為(8.1±2.6)、(12.6±2.9)、(27.2±4.1)、(32.1±7.6)、(48.4±13.3) μmol/L;頸動脈狹窄完全閉塞患者的IMT值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顯高于無狹窄、Ⅰ度狹窄、Ⅱ度狹窄、Ⅲ度狹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腦梗死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 有研究顯示:頸部動脈斑塊的形成是腦梗死的病理基礎, 其血管的狹窄程度與患者的病情及預后密切相關[8]。在本次實驗中, 通過頸部血管超聲檢查顯示, 實驗組的血管狹窄發生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明頸部動脈狹窄與腦梗死的發生有關。另外頸部血管的狹窄程度及IMT值均能夠直接影響到腦部血管的血流灌注情況[9]。
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種含硫氨基酸, 是由甲硫氨基酸脫甲基后形成的[10]。有研究顯示, 其與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11]。這是由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能夠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凋亡, 促進氧自由基生成, 導致血管內皮損傷;還能夠抑制內皮細胞的增生, 促進炎性因子生成, 使得機體出現慢性炎癥反應[12-15]。在上述多種原因的作用下, 可發生血管動脈粥樣硬化, 加速血管狹窄。在本次研究中, 通過進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檢測發現, 實驗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對實驗組患者不同頸動脈狹窄程度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析, 發現隨著頸動脈狹窄程度的增加, 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上升趨勢, 這一結果表明,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頸動脈的狹窄程度密切相關[16]。經過本次實驗分析證明,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腦梗死疾病的病理基礎。
綜上所述, 腦梗死合并頸動脈狹窄病變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明顯升高, 且隨著頸動脈狹窄程度的加重,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上升趨勢。因此聯合應用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和同型半胱氨酸檢測, 能夠準確的發現是否有狹窄病變存在, 為臨床治療提供了較為準確的參考意見。
參考文獻
[1] 張巖, 陳立杰, 靳京美, 等. 同型半胱氨酸對腦血管疾病的始動因素-EPCs作用的研究進展.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3, 17(11):2111-2113.
[2] 陳卓堅. 16層螺旋CT對頸動脈狹窄的診斷價值. 現代醫用影像學, 2016, 25(3):539-540.
[3] 杜金明, 王新平. 血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腦梗死患者頭頸血管狹窄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分析.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4, 17(23):113-114.
[4] 賀亞龍. 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關系.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5, 18(19):18-20.
[5] 沈卉君, 陳曉鵬, 江忠文. 頸部血管超聲與同型半胱氨酸檢測在腦梗塞合并頸動脈狹窄病變的臨床應用價值. 中國循環雜志, 2015(1):30-33.
[6] 高曉梅, 郭玉蘭, 劉麗. 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濃度測定與頸動脈狹窄相關性研究 內蒙古醫學雜志, 2008, 40(5):540-542.
[7] 馬文巧, 濮孟久, 李佳坤. 老年腦梗死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頸動脈狹窄的相關性.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 2016, 14(1):18-20.
[8] 許紅. 腦梗死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 山東醫藥, 2010, 50(9):43-44.
[9] 胡曉丹, 張永全.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頸動脈斑塊及腦動脈狹窄的相關性分析. 現代醫藥衛生, 2014(18):2721-2723.
[10] 余細平, 趙慈余, 夏駿, 等. 腦卒中高危人群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頸動脈粥樣斑塊性質相關性研究.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16(7):981-983.
[11] 關堅紅, 余仲茍, 馬玉姍, 等. 高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進展性腦梗死的相關性分析.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2, 15(24):22-23.
[12] 張淑梅, 劉太珍.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頸動脈斑塊性質與進展性腦梗死的相關性分析. 臨床薈萃, 2013, 28(6):655-656.
[13] 寧世金, 楊開杰, 彭富.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腦梗死及頸動脈狹窄的關系研究. 中國醫療前沿, 2013(16):29, 57.
[14] 李大軍, 張蘭青, 耿仁政. 老年腦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頸動脈硬化的關系. 中國實用醫刊, 2013, 40(3):110-111.
[15] 賈紅惠. 頸部血管超聲與同型半胱氨酸檢測在腦梗塞合并頸動脈狹窄病變的臨床研究. 醫藥前沿, 2016(3):149-150.
[16] 何國祥. 頸部血管超聲與同型半胱氨酸檢測在腦梗塞合并頸動脈狹窄病變的臨床應用價值分析.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6, 27(4):463-465.
[收稿日期:2017-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