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蓮
摘要:牦牛巴氏桿菌病又稱為出血性敗血癥,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感染引起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性疾病,是高寒牧區牦牛常見疾病。最近幾年,隨著青海省玉樹州治多縣牦牛養殖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牛巴氏桿菌病的報告病例呈現增多趨勢,常常因為防治不及時給養殖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關鍵詞:牛巴氏桿菌病;診斷;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6-3637(2017)09-0048-01
牛巴氏桿菌病主要侵染各個年齡的牛,在高寒地區牦牛的發病率也很高。患病牛和帶菌牛是主要傳染源,可以通過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感染。牦牛巴氏桿菌病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病,其中以冬春季節,氣候寒冷時容易發病。此外,飼養管理不到位,牛舍保溫措施不好,潮濕,通風不良,飼料營養較差,都可以加重該種疾病的發生。
1發病情況
青海省玉樹州治多縣多彩鄉某養殖戶共養殖牦牛107頭,采用放牧養殖,并堅持自繁自育制度,嚴格按照當地動物防疫部門制定的免疫計劃開展免疫,整個牛群生長情況比較良好。2016年2月13日,飼養戶在牛群中發現了2頭以體溫突然升高到41℃以上,精神萎靡不振的患病犢牛,發病后立即采取措施將犢牛隔離,對牛舍進行全面消毒,使用青霉素和鏈霉素治療,無任何效果,當天晚上2頭患病犢牛死亡。隨后幾天牛群中的患病牛逐漸增多,飼養戶立即請當地獸醫前來診治,獸醫人員到場后發現所有牛只混合飼養,圈舍保溫效果較差,地面潮濕,牛群縮在一起取暖,地面糞便堆積,在發病前當地出現1次寒潮天氣。結合發病情況和最終的診斷結果確診為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牦牛巴氏桿菌病,并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急性診治,短時間內將病情控制。從發病到確診共有33頭牛發病,其中犢牛23頭,育成牛7頭,成年牛3頭,死亡3頭全部為犢牛。
2發病癥狀
發病初期所有患病牛表現為體溫升高到41℃以上,精神萎靡不振,食欲減退直至廢絕,心跳加速,每分鐘心跳高達120次,頭犢牛發病1d左右死亡。剩余患病牛高熱持續不退,結膜潮紅,身體逐漸消瘦,四肢無力,行走困難,被毛雜亂無光澤,鼻鏡干燥,食欲減退,呼吸困難,頭頸前伸,呈現明顯的腹式呼吸,并出現咳嗽,觸摸胸腔患病牛出現明顯的疼痛感。所有患病牛從鼻腔中一開始流出漿液性鼻液,隨后變成膿性鼻液。患病初期出現便秘,后出現腹瀉癥狀,在糞便中夾雜血絲和血塊。聽診肺部存在水泡性雜音和胸膜摩擦音。叩診患病牛胸部可以聽到濁音區,并存在明顯的疼痛感,1頭犢牛最終以為嚴重肺炎窒息而死。
3病理學變化
解剖3只病死犢牛主要表現為纖維素性肺炎和敗血癥。1頭病死犢牛2/3的肺臟發生了肉變,肺組織顏色呈現暗紅色、淡紅色和灰白色,質地堅硬,小葉間結締組織由于發生漿液性水腫而變寬,切面呈現大理石紋路狀。所有病死犢牛肝變區內可以看到干燥、堅硬、質脆的黃色壞死病灶,在一些壞死病灶周圍還能夠看到結締組織形成包囊。1頭病死犢牛咽喉部位呈現膠東裝水腫。所有病死牛小腸內存在黃豆在粟粒大小不等的潰瘍面。其他臟器無明顯變化。
4實驗室診斷
無菌環境下取病死犢牛患病淋巴結、肝臟、肺臟組織制成涂片后用革蘭氏染色后鏡檢發現革蘭氏陰性染色的球桿菌。將病料接種到血液瓊脂培養基上,37℃培養48h,在血液瓊脂培養基上生長出灰白色、圓形、中間隆起、光滑濕潤、邊緣不整齊的露珠狀致病菌菌落,并存在典型溶血環。使用VITEK2COMPACT30梅里埃細菌鑒定儀進行生化鑒定,確定該致病菌為巴氏桿菌。藥敏實驗發現該致病菌對氧氟沙星、慶大霉素、恩諾沙星高敏。結合發病情況、發病癥狀、病理學變化和實驗診斷結果確診為牦牛巴氏桿菌病。
5防治
結合藥敏實驗選擇使用高敏抗生素聯合治療。使用2%的氧氟沙星注射液,按照體重大小每公斤使用5mg,每天2次,連續使用4d為1個療程。針對患病牛高熱、脫水癥狀,選擇使用0.9%生理鹽水500 ml、復方慶大霉素每公斤體重使用4mg、地塞米松20 mg靜脈注射液,25%葡萄糖500ml、VC2g、10%安鈉咖2g,每天2次,連續使用3d為1個療程。對于酸中毒的患病牛使用5%碳酸氫鈉500ml,靜脈注射,每天2次,連續使用3d為1個療程。在做好治療工作的同時還要指導飼養戶做好預防工作。對牛舍、地面、運載車輛、飼養工具使用0.3%的消毒靈、10%的生石灰溶液、3%的漂白粉溶液進行全面消毒,上午和下午各1次,連續使用1周,1周每周消毒2~3次。做好病死犢牛無害化處理工作,糞便和墊草要進行堆積發酵。同時還要做好飼養管理工作,確保牛舍正常的溫度,合理分群飼養,使用生石灰吸收地面水分。對于無明顯癥狀的患病牛,使用油乳佐劑滅活疫苗緊急接種,每頭牛不論大小一律4ml,通過采用上述治療手段治療2個療程之后,患病牛恢復健康,未繼續出現患病牛。1個月后隨訪,牛群生長良好,身體恢復。
參考文獻
[1]牦牛巴氏桿菌病的診斷和防治措施[J].祁芝梅.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3(06).
[2]高原牦牛出血性敗血癥調查及對策[J].麻文林.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