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想信念作為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精神現象,具有自身所固有的生成、變化與轉換規律。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生成、變化與轉換范式,不僅需要加以歸因分析,更需要從認知、引導、明辨、實踐的角度加以認識和把握。
關鍵詞:多元文化背景;大學生理想信念;生成變化;行為轉換;認識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9-0009-03
Abstract: Faith, as a kind of spiritual phenomenon peculiar to human beings, has its own rules of 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lticulturalism, the 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paradigm of college students' ideal and beliefs not only need to be analyzed but also to be understood and manipul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guidance, discernment and practice.
Keywords: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college students' ideal and faith; generation and change; behavior transformation; cognition
當今社會,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東西文化交匯、古今文化融合,主流文化和大眾文化并存。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它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開放、包容與法治等多元文化理念,有利于大學生崇高理想信念的生成與確立,但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所倡導的自由主義、享樂主義、實用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生成、變化及行為的負性轉換不斷推波助瀾。檢視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之現狀,不難發現,我們雖然在理想信念教育上著力甚多,收效卻并不盡如人意。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應對各種價值觀念的沖擊,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當代大學生人生理想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一、多元文化與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征
(一)多元文化的基本概念
“多元文化”這一術語,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源于美國一些學者提出的多元主義思想(Cultural Pluralism),是與文化“同化論”(Assimilation Theory)和“熔爐論”(Amalgamation Theory)相對立而問世的。目前,對多元文化的定義眾說紛紜,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詮釋是,“多元文化”既是指文化的多元性,也是指在多元的現實社會中,個人處于立體的文化系統,有其自身所屬的微型文化,但也需了解和認識其他微型文化[1]。另一種觀點認為,“多元文化”指的是人類群體之間的價值規范、思想觀念乃至行為上的差異[2]。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多元”指尊重差異,一讓不同的價值觀得到展現,“文化”指持有不同世界觀、擁有不同生活風格的特定文化群體,多元文化的意義在于促進不同文化的主體性得以真正的展現并能共存共榮[3]。
由此推斷,多元文化是指在當今社會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視閾下,東西文化交匯、古今文化融合、主流文化和其他文化并存,并處于交流、交融、交鋒的發展態勢的一種文化現象。多元文化對象是整個人類群體,涵蓋了價值規范、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內容,具有空間多樣、時間共生等特性。在當今我國,多元文化既有別于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網絡文化,也不是照搬照抄的西方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講,多元文化更趨同存在于上述多種文化介質之間彼此相互沖突、交織和交融,為一種新型的文化復合體。
(二)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時代解讀
理想信念則是由“理想”和“信念”交融而形成的統一體。“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一個人世界觀和政治立場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是確立人生價值取向的最高準則。”[6]理想信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世界觀是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礎。作為世界觀的一部分的人生觀,則對人們思想道德、精神品質、行為習慣的形成起著指導和決定作用;從屬于世界觀與人生觀的價值觀,則指導著人們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和行為規范。
對于大學生來說,理想信念又有其特定的內涵。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主要指大學生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引下,對未來生活的合理的、有規劃的一種目標與愿景。當代大學生應當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信念,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
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生成、變化及行為轉換與多元文化具有關聯性。這種關聯不僅僅是價值選擇、行為規范層面上的,還有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德育生態環境層面上的。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置于多元文化的大背景考量,有利于科學研判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時代特征,探尋大學生理想信念生成、變化與行為轉換的基本規律,把握當代大學生思想發展脈絡,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
(三)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基本特征
理想信念屬于意識形態范疇,是由社會經濟關系決定的。由于個人成長環境、閱歷、性格等的不同,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生成、變化與行為轉換具有呈現多樣化的特征,既有共同性,也有差異性。
一是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大學生思想活躍,善于思考,關心時事政治,崇尚社會公德,渴望良好人際關系,積極要求進步,立志成長成才,能從實際出發,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點和個人興趣特長確立人生的奮斗目標。
二是具有強烈的導向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成為廣大學生的人生追求和價值遵循。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更加契合社會主流價值觀,表現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進一步深化,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充滿信心和期待。大學生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道德素養、投身社會實踐的意識進一步增強。
三是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絕大部分學生具有較強的危機感和競爭意識,并隨著年齡的增加有所增強;他們為適應社會、實現自我價值而積極進取,也越來越認識到全面發展的意義。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思想、觀念被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部分學生理想信仰模糊弱,價值取向實用,自我管理缺失,學習主動性較差,貪圖享受,敏感任性,作風散漫,適應能力較弱,等等。
二、多元文化視閾下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缺失與歸因分析
(一)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缺失
多元文化助推了人們價值取向、生活方式的多元共生,并融入社會進程中的多種意識形態。長期以來,由于淡化或忽視這些意識形態的影響,在價值引領、行為引導、情感關注、道德提升等方面缺乏有效跟進,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呈現四個維度的缺失:
1. 問題向度:多元文化沖突帶來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根”與“魂”的缺失
人生理想信念的確立、人生目標的實現并不是教育者一廂情愿的事情,作為學生,他們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他們渴望成功,他們也在心中追問,怎樣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但面對一些錯綜復雜的現象,又感到困惑和迷茫。而這些恰恰就是理想信念中應該直視而不能回避的現實問題,是理想信念之“根”與“魂”。有學生寫了一篇題為《不評“三好”如何》的短文,開篇幾句很是耐人尋味:“老師叫我們天天要自我約束,老實聽話、謙虛忍讓,學雷鋒、做螺絲釘做小草,總之越小越好,就是不教我們做有膽識、有情有義、頂天立地的人,老師教導我們要歌頌偉大,但從不關心我們是否可以實現偉大。”“根”與“魂”一旦缺失,理想信念就成為了僵死的空殼,從而導致了大學生理想信念迷茫,喪失了正確的人生方向。
2. 價值向度:多元價值取向沖淡了大學生崇高理想信念的價值訴求
多元文化帶來人們價值取向的多樣化,以及社會不良風氣的世俗化、功利性和短視性的挾裹,使得部分學生缺乏崇高理想的追求、獨立思考的能力、創新思維的能力,高校儼然淪為人才的“加工廠”,學生成了流水線上的“產品”,特別是信息化社會的來臨,在與各類文化觀念、價值取向的交鋒中,多元價值取向沖淡了大學生理想信念訴求,純真年代崇高理想信念的價值訴求已然成為“觸屏”時代其他社會思潮的附庸。
3. 意識向度:多元文化生活消解了大學生理想信念對現實生活的觀照
人類的一切心智活動都以意識的存在為前提。從意識的視角看,人們眼里的“理想之燈”,正是理想信念對現實生活指引的自覺行動。然而,多元文化時代,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交鋒交流交融,大學生已經不是置身于高校校園象牙塔了,他們渴望了解世界、思考自己的前途與未來。但他們又對自己未來的了解若明若暗,對世界的認識閱歷都還不足以駕馭自己的一切。多元文化生活,優越的物質文化基礎,消解了理想信念對現實生活的觀照,部分學生沒有理想信念,人生目標迷茫,而這一切學校家庭社會卻無所適從。
4. 過程向度:“一元”與“多元”辯證統一中凸顯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挑戰
多元文化背景下,人們價值取向、生活方式日趨多樣化,個人理想多樣化、個性化實屬必然。原有的單一環境下形成的理想信念行為、規范早已“祛魅”,都已經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多元文化環境。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如何高揚主流價值觀,一元主導多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內涵上理解,從情感上認同、從行為上踐履,樹立崇高理想信念,乃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重要任務。
(二)大學生理想信念缺失的歸因分析
顯然,造成這上述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高校教育方法失當。一些高校未能正確把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或者用超前性代替現實性的要求,口號式的輸灌較多,實質性的引導較少,結果讓學生感到無所適從,或者可望而不可及,找不到感覺;二是大學生理想信念出現結構性失衡。少數學生理想信念僅僅停留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知層面上,沒有內化為一種情感,更沒有轉化為一種行動,因而出現言行游離、知行脫節現象;三是大學生個體理想信念與行為轉換脫節。大學生在理想信念確立的過程中,沒有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指導自己行動,更沒有從人生目的、人生價值、人生意義這個命題上認清“自我”與“真我”, 向里向內反觀內心世界,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小目標與大理想”的關系,進而發自內心去改變,實現身、口、意、行的完美統一。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生成、變化與轉換范式
理想信念作為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精神現象,具有自身所固有的生成、變化與轉換范式,即必須實現兩次轉換、兩大飛躍:
第一次轉換、第一大飛躍是從缺乏現實根據的想象到同奮斗目標相聯系的有實現可能性的想象、從感性認識到形成堅定不移的觀念和真誠信服與堅決執行的態度的轉換與飛躍。這一次轉換與飛躍的成果便是理想信念的形成。
第二次轉換、第二大飛躍是指人們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的自覺行動,即從意識到行為的轉換與飛躍。只有當作為意識的理想信念能夠指導人們的自覺行動時,才能真正發揮其功效。也就是說,只有當理想信念完成第二次轉換、第二大飛躍,它才是完整而穩定的。反之,則具有不確定性、變動性和不均衡性。可見,相對而言,第二次轉換、第二大飛躍在理想信念的生成、變化與轉換過程中,其地位更為關鍵,其作用也更為重要。
理想信念由意識到行為的轉換與飛躍突出地體現了以下四個特征[7]:
(一)理想信念由意識到行為的轉換具有特定性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理想信念由意識到行為是以具體的人和事為基礎的,其對象、內容具有特定性。理想以人為主體,離開了具體的人講理想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信念是人們特有的精神現象,它表達的是一種態度,強調的是情感的傾向性和意志的堅定性,它超出單純的知識范圍,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
(二)理想信念由意識到行為的轉換具有動態性
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形成、變化與行為轉換是一個動態的、周而復始的過程。受個人閱歷水平和思想認識的影響,一個人的理想可以有很多種,在不同時期還有所變化,具有多樣性和變化性。青年學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定型時期,在理想、信念認知、變化與行為轉換過程中,知行不一又是一個事實過程。知多行少,知少行多,既不能反映其個人理想信念的穩定程度,也不能反映理想信念所表達行為質的規定性,它僅僅是反映一種理想信念認知的狀態和行為轉換的進度與程度。
(三)理想信念由意識到行為的轉換具有多樣性
知行合一既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又是一個現實的概念。在一定歷史時期,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知、理想信念的確立、價值取向與踐行有一個初步的標準的。雖然,不同時代、不同行業與不同環境中,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與實踐,都有一定的差異。例如,評價一個人的理想信念,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最好的評價,即“知行合一”。行勝于言,則是理想信念教育所追求的目標。
(四)理想信念由意識到行為的轉換具有循環往復性
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僅僅在思政課堂教會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不斷往復循環”,這是理想信念生成、變化到行為轉換的基本規律。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理想信念根植于我們對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理想信念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的循環往復的訓練,它是螺旋式上升的。低年級訓練過,到高年級還要經常訓練。否則,難以鞏固。崇高的理想信念在大學生的頭腦中一經形成,并不斷發展完善,帶來的往往是無窮的力量,它激勵大學生知難而進、奮發圖強,迸發激情,超越夢想,創造佳績。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生成、變化及轉換的路徑選擇
如前所述,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生成、變化與轉換,主要是正向轉換,包括價值引領和理論認知、思想內化、實踐養成。在實踐過程中運用的方法較多,一般來說,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是認知學習。學習是行動的先導。認知作為一種心理活動,也是人的個性心理成長的過程,在我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種特殊的信仰教育,即特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仰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應該是清晰的、具體的、可知可感的。人生理想的確立,觀察學習主要是通過觀察關注社會發生的各種重大時事政治事件以及身邊發生的事件對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產生影響作用而引發的學習;高校的思政課課堂、青年馬克思主義培訓班、黨校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掌上黨課(微黨課)等等,是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學習和接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要陣地,也是培育和樹立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高地。在認知活動中,主要是觀察學習,積極思考,“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學,學什么?學就是學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關照現世人生。真正做到學習認知的過程就是學習理論、明確目標、武裝頭腦、培育胸襟、承擔使命的過程。
其次是思想引領。理想決不是一個虛空的概念,而是有一個個具體目標指向的;信念的核心元素是在真知真覺的基礎上真信篤行。一是注重思想引領的現實性,通過潛移默化或形成具有感染力的環境氣氛,在情感上熏陶感化,入腦入心;二是注重思想引領的層次性,使思想素質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獲教的機會,給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打開一扇亮麗的窗口,因淺入深、由近至遠。沒有層次的理想信念教育,或用超前性代替現實性的要求,必然造成教育目標的模糊,會讓學生感到無所適從;三是注重思想引領的功用性,堅信真理的力量,在信念、信仰中篤信善為;利用生動活潑的案例,吸引學生重視并關心世界觀的改造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積極的人生觀和科學的價值觀。
第三是慎思明辨。澄懷悟道,方守其真。長期以來,我們過多的運用灌輸式、單一式的教育,“你講我聽”,“你打我通”,理想信念的光芒不是化作一個個淺顯的道理和真切動人的故事入腦入心,未能在學生內心深處激起共鳴,違背大學生基本的認知規律,僵化式教育使得理想信念一度窄化、矮化和世俗化。作為社會主義大學,理所當然的必須高揚社會主義旗幟,在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態中善于思考,明辨是非,提高觀察力、判斷力,才能增強免疫力。理想崇高,才能堅定信念;信念彌堅,才能堅守理想。
第四是實踐養成。實踐既是形成與鞏固大學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渠道,又是檢驗評價人生理想信念正確與否的重要手段。“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社會實踐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環節,不僅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學習工農、增長才干,同時對于促進大學生鍛煉毅力、砥礪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廣泛拓展渠道,搭建平臺,積極開展大學生暑期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各類社團活動等等,使大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培育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擔當精神,做到學以致用,活學活用。注重力行,強調道德踐履,言至行隨,在每個人的心中架起一座通往理想信念的橋梁。
參考文獻
[1]王兆 ,張翠.多元文化時代的西方國家德育[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102.
[2]鄭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3.
[3]洪泉湖,等.臺灣的多元文化[M].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1.
[4]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2776.
[5]羅素.人類的知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83.
[6]黃蓉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核心[J].高校理論戰線,2004(12):8-11.
[7]劉瀟.高校養成教育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