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
摘 要:近年來,新生研討課已成為研究型大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新生角色轉型及學習能力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新生研討課在課程建設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文章基于西南交通大學通信工程專業(yè)新生研討課的實踐情況,對新生研討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新生研討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9-0082-0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freshman semina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urse of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y.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freshman role transformation and study ability improvement. But some problems exi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reshman seminar. This article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Freshman Seminar i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som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are given.In recent years, the new student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search.
Keywords: freshman seminar; problem; strategy
一、新生研討課背景及現(xiàn)狀
“新生研討課”的前身是“新生教育課程”,該課程的目的是幫助新生適應全新的大學環(huán)境和學習方法,完成中學向大學的順利過渡。1959年,哈佛首創(chuàng)了新生研討課,以提高學生的學術能力和研究能力。到目前為止,美國大約有87%的學校和學院開設了新生研討課,新生研討課的種類繁多,可深可淺,既有入門的,也有前沿的、學術研究型的[1][2]。
除美國之外,其它國家也都開設有新生研討課,如德國柏林大學等。我國的新生研討課實踐始于清華大學[3]。2003年11月,清華大學首次開設了新生研討課。隨后,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也紛紛開設了新生研討課[4][5]。我校近年來也陸續(xù)開設了新生研討課[5]。通過開設新生研討課,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對自己感興趣的學科專業(y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確了以后的學習方向。在所收集的反饋意見中,學生普遍反映通過新生研討課自己得到了鍛煉,學會了查閱資料、撰寫報告;學會了團隊合作等等。但也有部分學生反映新生研討課知識專業(yè)化太強,案例分析不夠,實踐結合度不夠等。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新生研討課的課程質量,圍繞目前新生研討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改進實屬必要。
二、新生研討課面臨的問題
我院通信工程專業(yè)新生研討課從最初面向茅以升班開設逐步擴展到面向通信專業(yè)所有學生開設,課程目標從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與研究能力擴展到解決大學新生各方面的適應性問題,包括學生因學習方法未能及時轉變造成的學習不適應,以及由于進入大學后奮斗目標不明確、專業(yè)認識不清楚而產生的迷茫感、因環(huán)境變化導致的生活困惑等等。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由于賦予新生研討課的內涵發(fā)生了變化,而相應的課程設計及管理手段等卻沒有及時跟上,導致課程開設過程中逐步暴露了一些問題。
(一)課程職能定位模糊
我校在茅以升班開設新生研討課時,課程定位是“激發(fā)學生求知興趣與主動參與意識,以問題或話題為載體,通過搜集資料、閱讀文獻、參與討論、撰寫報告等環(huán)節(jié)的訓練,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研究、口頭交流、書面表達、團隊合作等方面能力,同時通過鼓勵質疑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隨著課程輻射面擴大,學生眾多,層次參差不齊,學生初入大學所面臨的問題也多種多樣,如大學學習方法不適應、集體生活不適應、人際交往不順暢、自我管理能力弱、奮斗目標缺失等;而這些問題,又都希望通過新生研討課得到一定的解決。這就使得新生研討課承載了一些“一年級新生教育課程”的職能,職能定位出現(xiàn)模糊。最終的新生研討課的職能并沒有統(tǒng)一明確的規(guī)定,而取決于任課教師,由任課教師自行決定。學生在選課時并不確切知道各門新生研討課的職能定位的側重點,所以,也只能估摸著選擇,從而影響了新生研討課的效果。
(二)“團隊教學”模式中團隊偏大
我院通信工程專業(yè)新生研討課開設初期,采用了“團隊教學”模式,即通過杰出“教授團隊”授課,就不同學科問題、不同專業(yè)學術問題進行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團隊教學”模式中教師專業(yè)背景呈現(xiàn)多樣性,這有利于學生開闊眼見,拓展知識面。但同時由于課時有限,團隊教師偏多,團隊中每個教師的授課時間也就相當有限,平均下來,每個教師最多只能上2~3次課,而每個教師要完成引導學生“搜集資料、閱讀文獻、參與討論、撰寫報告”等環(huán)節(jié),這幾乎是做不到的,所以,有時候團隊教學中大部分教授的課程就退化為學術報告。這樣,學生對每個專業(yè)方向的知識只能有個膚淺的了解,很難深入,也就很難激發(fā)出他們深厚的興趣。同時,教師與學生接觸時間短,對學生的了解也有限,也很難就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
(三)教學形式單一
由于本專業(yè)新生研討課的課程定位是“以問題或話題為載體,通過搜集資料、閱讀文獻、參與討論、撰寫報告等環(huán)節(jié)的訓練,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研究、口頭交流、書面表達、團隊合作等方面能力,同時通過鼓勵質疑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因此,在教學形式上一般是針對某個專題進行分組討論、演講和提問,有固定的套路和環(huán)節(jié)。形式上顯得單一,缺乏多樣性。
(四)任課教師缺少培養(yǎng)
目前,本專業(yè)新生研討課面向所有學生開設后,因學生人數(shù)眾多,小班教學(30人/班),故需要開設多個教學班。每個班一個團隊,在教師人數(shù)有限的情況下,只能根據(jù)教學任務進行教師安排。這就導致一些之前并沒有接觸新生研討課的教師需要承擔研討課任務。由于這部分教師本身對新生研討課的職能定位認識還不夠,導致新生研討課教學效果欠佳,質量有待提高。因此,有必要加強新生研討課任課教師的培訓,提高任課教師對新生研討課的認識,豐富其教學方法和手段。
三、新生研討課改進措施
針對目前我校通信工程專業(yè)新生研討課存在的問題,本著教書育人的宗旨,擬采取如下改進措施[6-8]。
(一)完善新生研討課課程體系
目前,新生研討課已經覆蓋了所有大一新生,新生的層次各不相同,擬設置不同層次的新生研討課。根據(jù)學生知識基礎和個性特點的不同,分層次分類別設置初級、中級、高級新生研討課。確定不同層次的新生研討課的職能定位,課程教學目標、課程選材方向等。擔任不同層次的新生研討課的任課教師根據(jù)該層次的課程定位及目標,在開課前遞交新生研討課教學方案,新生研討課項目及其規(guī)劃,并在學院網(wǎng)站提前公布各新生研討課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要求等,以便學生根據(jù)自身需求,進行相關課程的選擇與準備。
(二)積極探索靈活多變、不拘一格的教學模式
目前我院新生研討課實施的地方還主要是課堂/教室,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通過查閱查找與整理資料,小組總結(做PPT),課堂研討、課后提升等過程培養(yǎng)鍛煉學生的相關能力。教學模式顯得單一。因此,為了提供多樣性教學模式,鼓勵采用實地參觀、個案分析、讀書會、單獨談心、參觀展覽、開設實驗類新生研討課[4]等。學院從政策上對形式新穎,教學效果突出的課程進行各種方式的傾斜。通過這些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把學生從被動的知識的接收者的地位解放出來,讓學生自己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探索者。
(三)控制“教學團隊”教師人數(shù)
“團隊教學”模式有其有利的方面,也有其局限性。因此,為了揚長避短,在團隊教學模式上控制任課教師數(shù)量。一般一個教學團隊設置2人,最多不超過3人。這樣,每個教師都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自己設定的教學內容,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
(四)多途徑提升新生研討課任課教師教學能力
為提升新生研討課教師教學能力,支持鼓勵任課教師參加學校教務處與教師發(fā)展中心舉辦的新生研討課專題教學能力提升班,通過教改項目等方式支持教師參加各種“新生研討課”教學改革研討會,到國內其它高校隨堂聽課和學習。對積極參與各種能力提升的老師在年度考核中進行一定的政策鼓勵。
四、結束語
新生研討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互動學習和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新生研討課還處于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本文通過對我校通信工程專業(yè)新生研討課開設的實踐情況的總結,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提出改進措施,以便在今后的研討課中進一步完善課程組織方式及教學模式,提高新生研討課的課程質量。
參考文獻
[1]丁宜麗.新生研討課:美國本科教育的特色課程[J].中國大學教學,2005(8):58-59.
[2]林冬華.美國新生研討課全國調查20年:背景、發(fā)展與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1(11).
[3]聶晨曦.高校轉型教育中的新生研討課建設[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6,30(3):38-41.
[4]董婷,王唯.實驗類新生研討課的探索與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5):194-196.
[5]楊慧,楊燕.關于計算機專業(yè)新生研討課的思考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6(3):16-18.
[6]陳一良,陳子鵬,蒲忠勇.本科生研討式課堂教學法現(xiàn)狀和實施要點探析[J].高教論壇,2016(2):47-50.
[7]田宏杰,劉植萌.新生研討課人大模式與研究性教學的踐行[J].中國大學教學,2016(2):60-63.
[8]張波,高超,王國義.美國南卡萊羅納101項目新生研討課及其教育啟示[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5(3):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