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英姬
摘 要:人文素養教育包含社會學科基礎知識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素養教育中最需關注的就是公民教育,強化公民教育有重大的意義。世界歷史作為師范專科院校的主要課程,因學科自身的性質和特征,自然而然承擔起了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務。世界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效滲透公民教育。
關鍵詞:公民教育;世界歷史;自我塑造能力;自由平等觀念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9-0094-02
Abstract: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cludes the basic knowledge education of social science and the educ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The civic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civic education. As the main course of the normal college, World History has naturally assumed the main task of civic education because of its own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World History teacher should effectively infiltrate the civic education in teaching.
Keywords: civic education; world history; self-shaping ability; concept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公民教育現已成為世界性的話題,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教育問題,而是演變為國家問題,成為國家和地區穩定、發展和提高凝聚力的根本動力。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跨國活動變得日益頻繁,公民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國際社會開始普遍重視公民教育。我國作為一個快速發展中的國家,隨著民主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對國民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作為公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需要對其開展公民教育。
一、公民教育相關概念闡釋
(一)公民的產生和演變
“公民”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概念,關于其起源可追溯到羅馬共和國和希臘城邦時期。古希臘時期,成員和城邦之間的關系是密切相關的,公民的概念也是從希臘文的城邦中所演變出來的,即“屬于城邦的人”。城邦所形成的根本要素就是公民,雖然這個時期的公民是一種特權,也是少數古希臘人才能夠享受到的,而且這種特權僅限于公民所在的城邦之中,所以這時的公民概念具備明顯的局限性和封閉性。
隨著國家的產生,公民的概念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此階段,“公民”的概念被“臣民”所代替,而臣民則是屬于整個國家而不再只是某個城邦,擺脫了城邦環境下公民含義的局限性。但是在君主制下的臣民雖然獲得了一定的歸屬感,但是他們最終由君主所有,從根本上來說依然是國家的仆人,只有服從統治者的責任,不享有權利。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現代民族國家開始出現,公民的含義也有了新的意義。十八世紀末期在法國大革命中,自由平等相關觀念受到了人們的歡迎,使得傳統社會階層中對世襲種姓制度和等級等相關的制度逐漸被抹去,對社會成員的身份進行了重新界定。《新大英百科全書》中曾經對公民的概念做出了解釋,個人在一個國家中受到這個國家相關法律的約束,同時也享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我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的《辭海》對公民的定義是:公民指的是擁有一個國家的國籍,并且根據這個國家的相關法律規定享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
當前不少人分不清楚人民和公民之間的區別,甚至使用人民來代替公民。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具備不同的內容,人民所強調的是人的立場和階級屬性。公民的內涵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公民必須是國家或社會中的一個成員;第二,公民和國家之間存在著某種法律關系;第三,公民不僅是一個政治概念,更是文化和歷史概念。
(二)公民教育的內涵和外延
通俗意義上而言,公民教育就是對公民進行一系列的教育。從公民教育的產生到現在,在實踐過程中發生了很多變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賦予了特定的特征,所以公民教育是一個內涵較為豐富的概念。古希臘時期的公民教育,主要是從理想國的角度出發,培養公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現代意義上的公民教育則產生于近代的西方國家。法國是公民教育的產生地,第三次資產階級革命于1848年爆發,教育部長卡諾提出了學校改革方案,要求廢除宗教課程,實行公民教育。隨著資產階級革命范圍的擴大,公民教育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十九世紀之后德國、英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都開始在學校開展公民教育。我國公民教育在上世紀初期產生,雖然之前有不少學者提出了相關觀點,但是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未得到重視。梁啟超曾經提出過“新民說”。蔡元培在談及新的教育思想和方針時,主張將公民道德教育作為教育的核心。隨著我國的發展,受到國際和國內環境的影響,公民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要。
二、公民教育和世界歷史之間的關系
公民的內涵和概念來源于西方,相關的自由平等觀念也都源于西方國家。在開展公民教育的過程中需要理解西方國家相關概念,把公民教育納入到具體的學科教育過程中,在師范專科院校的眾多學科中,世界歷史無疑是最能夠展現公民教育的學科。
在世界歷史發展的整個過程中,民主觀念一直是西方國家史學家所重視和研究的重點。不管是古希臘羅馬時期還是至今,西方國家一直在不斷探求國家和社會的起源及有關的社會組織形式。從西方國家的文明起源來看,民主觀念貫徹始終,是一種滲入西方人血液中的東西,尤其是在宗教改革運動和文藝復興運動之后,人們開始相信個人能力和價值,摒棄上帝,人本主義成為西方國家人們的精神支撐。隨著啟蒙運動的興起,天賦人權、自由平等觀念的出現和發展,使不少西方國家開始將這些思想當作資產階級的建國方針,也正是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之下,西方的市場經濟得到發展,使西方公民意識和公民文化氛圍得以形成,公民教育也成為西方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公民教育在世界歷史教學中滲透的途徑
(一)公民教育在世界歷史知識教學中滲透的途徑
1. 學生自我塑造能力的培養
大學生是現代公民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具備更加獨立的人格和自主判斷能力。當前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迅速,為人們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和機會,個人在不少情況下都需要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面對社會中的各種問題。要想使學生具備更好的獨立自主精神,在以后的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就必須使之接受公民教育。世界歷史內容中無處不體現著獨立自主的精神。歐洲在進行了文藝復興運動之后就一直強調個人奮斗和進取精神。如果新航路的開辟者沒有這種獨立堅定的精神和意志,必然無法發現新的航路。在世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要塑造他們的獨立自主意識,這樣可以使大學生在規劃未來時不盲目,使自己的優點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通過獨立意識的培養,也可使大學生以更好的心態去面對以后工作中的競爭,進而變得更加強大。
2. 學生自由平等觀念的培養
自由平等觀念在世界歷史中涉及較為廣泛,向學生傳輸這一觀念,可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去面對身邊的事情和人。另外,世界歷史中的自由平等觀念還可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展現,讓學生在一種平等的心理環境下得到更好的成長,變得更具有自信心和更加獨立。世界歷史中不少國家在對公民的義務進行規定的同時也賦予了他們相對應的權利。在學習世界歷史的過程中,自由平等觀念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線索,更是轉變學生思想觀念的關鍵。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統治下,愚民政策被統治者奉為治國安邦的基本國策。建國之后不少人也對公有制存在錯誤的理解,人們對權威的恐懼變得更加明顯。個人的利益逐漸遭到忽視,人們對權威盲目尊崇,平等和自由的觀念自然得不到支持。在世界歷史的教學中,要能通過對西方國家自由平等觀念的學習,使學生體會到自由平等觀念的重要性。
3. 學生權利義務觀念的培養
在以往的世界歷史教學中比較重視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但對公民權利和義務觀念的培養則少之又少。公民教育中權利和義務是主要的組成部分,在世界歷史教學中可以使學生理解權利和義務的含義和意義,進而分清楚自身作為公民所享有的權利和所需要履行的義務,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以更快的速度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人。在世界歷史中有不少關于公民權利和義務的內容,例如《權利法案》中就提到了天賦人權。
(二)公民教育在世界歷史教學方式中滲透的途徑
公民教育在世界歷史教學中的滲透體現在方方面面,除了在世界歷史相關知識中滲透公民教育,教師更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公民教育中強調自由平等意識,這種意識可以在平時的日常教學活動中得到體現,例如構建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需要為大學生提供民主的選擇機會,若學生認為某種教育方式存在問題,可以平等的身份提出自己的見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成為權威的代表,而是要經常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隨著現代教育方式的多樣化,創設情景成為公民教育過程中比較受人歡迎的方式。公民教育在世界歷史教學中的滲透,還可通過情景創設的方式來實現,以某個階段的歷史事件為基礎,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公民的相關含義。例如在學習古希臘羅馬時期公民的權利時,就可以借助于網絡媒體,為學生營造出當時的氛圍,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當時公民的內涵。
(三)公民教育在世界歷史學習評價中滲透的途徑
由于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我國教育體制所關注的重點仍然是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對于學生的情感和能力方面則涉及得很少。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作為未來人才中的主力軍,更是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為了培養出更能適合社會發展的人才,我國實行了教育改革,不僅涉及到基礎教育更是涉及到高等教育。良好的學習評價體系是改革的重點之一,旨在使學生得到更加健全的發展。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正是學習評價體系的主要標準之一,對于判斷學生是否能夠成為合格公民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評價過程中所涉及到的自由觀念,要始終以學生作為根本,不能過分強調自由的絕對化。
四、結束語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更需要符合時代發展的公民。大學生作為公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積極接受公民教育才能提高各方面素質,成為合格的公民。公民教育的概念和發展都與西方國家各個歷史階段密切相關,所以要想強化公民教育的成果,必須處理好公民教育和世界歷史教學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魏偉,劉亞洲.西方公民教育的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5(6):31-35.
[2]馬乙玉.西方高校公民教育的歷史沿革及啟示[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117-120.
[3]王鶴巖,張志順,仇念海.當代中國公民教育的現狀及其必要性分析[J].學理論,2014(21):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