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柄達
摘要:我國目前處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同樣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時期。在此階段,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不斷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其是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的理論結晶。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同時也不可能進一步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自然無法形成系統化的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
關鍵詞:改革開放;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作為一個永恒的命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發展而言,相當重要。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國開始進行改革開放,這幾十年來,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不斷發展,艱苦奮斗。使中國的政治,經濟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經濟發展速度很快,而且綜合國力也在不斷增強,國際上的地位也在逐步提升。當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政治和經濟大國,在未來的發展中,要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的特征予以把握和正確解讀,才能夠確保我黨和人民能夠更好的根據該理論來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概述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含義。所謂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際上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也就是說,將馬克思主義原理和我國當前國情,文化,歷史以及發展狀況相結合,來將馬克思主義具體化,民族化。一般來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需要從一下兩方面來予以實現:一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于實踐中,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同時也讓實踐來檢驗理論。二是不斷地總結實踐經驗,在經驗中加上對于理論的理解,從而進一步豐富理論知識,最終形成適合中國發展的理論體系。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基石。作為馬克思主義而言,其需要和一定的社會及歷史條件相結合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果。馬克思主義是采用歷史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了解世界,了解人類及其思維。這是一種科學的思想,所以以其為基礎而形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具有科學性的。中國革命的起源就是馬克思主義,其給中國知識分子所帶來的影響是具有顛覆性的,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則標志了中國一部分先進的知識分子已經接受并理解了馬克思主義,并采用這種世界觀和方法論來改變世界,改變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基礎為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階級分析理論。所謂的階級分析理論主要是依照人們的生產關系來將人們分為不同的階層,同時該理論還首次提出無產階級這個概念,并闡述了無產階級的階級性和其所承擔的歷史使命。我國首批馬克思主義者信奉的就是這一理念。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在該理論的基礎上針對中國當時實際來進行科學化的階級分析,隨后又在不斷地革命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對于中國革命各方面的科學化認知。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其所處的時代和認知出發,針對無產階級革命該怎樣取得勝利這個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一些想法。即無產階級革命一定是在資本主義發展較快的國家率先產生,同時聯合世界多個國家同時進行才有可能獲得勝利。但從歷史實際上來看,無產階級革命并沒有按照他們的想法進行,最終獲得成功的反而使列寧提出的“一國勝利論”。列寧通過對馬克思理論,壟斷資本主義和相關發展規律的深入研究,從整體上闡述了社會主義革命產生的主要條件,同時創立了一國勝利論,該理論是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化延伸。
二、改革開放之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歷程
(1)鄧小平理論。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群提出的。該路線的提出將我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社會主義的建設成果予以概括。由此也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雛形。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全球政治格局隨著蘇聯的解體而發生巨大變化,整個東歐局勢非常嚴峻,在這種世界動蕩的背景下,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精準的對世界格局和我國國內政治形勢進行分析,提出三個有利于理論。在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正式將鄧小平理論納入到黨章中,由此也確立了鄧小平理論在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系統中的重要地位,鄧小平理論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一次偉大實踐和升華。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上個世紀末,中國面臨著內憂外患。在國內,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在不斷發展,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在這種社會形勢下面臨嚴峻考驗。在國際上,經濟和政治全球一體化格局逐步形成,各國之間的國力比拼也越來越激烈,霸權主義逐漸浮出水面。在這種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以江澤明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再一次創造性的運用馬克思主義,來對新歷史條件下我黨建設問題進行討論和總結,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該思想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在新時期下的又一次中國化。
(3)科學發展觀。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我國各行各業都在迅速發展,經濟在全球也逐漸占據重要地位,人民的生活也基本達到小康水平。為了更好的實現全民小康這個發展目標,中國共產黨在十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明確指出當前的奮斗目標就是實現全民小康。在此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一些新的問題和矛盾,可以說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時任國家主席的胡景濤同志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主義各方面發展進行總結,并針對該如何發展這個中心來進行探討,隨后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將將該理論在十八大上進行了細致闡述,納入黨章,作為我黨指導思想的一部分。
(4)全面從嚴治黨。中國共產黨是我國唯一執政黨,所以從嚴治黨是其發展的重要準則,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黨建的基本方針。中國共產黨自建立以來,都一直以從嚴治黨作為主要行事準則,因為中國共產黨不僅是中國工人階級的領導者,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正因為如此,所以其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就當前而言,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全面深化改革和轉型的重要階段,中國共產黨也面臨著多重考驗和諸多危機。基于此,中國共產黨只有堅持從嚴治黨,才能夠化危機為機遇,在問題中尋求新的發展。
(5)四個全面。所謂的四個全面,指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的提出將新一屆黨和中央領導政府治理國家的主要框架。就我國而言,四個全面的提出使工作目的更為明確,主攻方向更加清晰,邏輯也更為嚴密。由此也可以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建設提供更為有力的保障。四個全面是以習近平主席為領導提出的治國方針和戰略的主要內容。該理念的提出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的體現。
三、改革開放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系
(1)改革開放為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隨著新時期的到來,中國共產黨帶領我國民眾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其主要目的就是沒了實現四個現代化,走全民小康的發展道路,真正的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要想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完成,就應該不斷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將社會主義賦予更多的活力,才能夠真正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要將中國建設成為強大,文明,和諧,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在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上都是一個新的實踐。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思想,不斷地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探討和研究,才能夠真正的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在這一偉大的實踐的過程中,中國人民為了進一步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就需要擁有馬克思所推崇的首創精神,并在該精神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實踐,積累相關經驗教訓,也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化理論創新方面提供更加生動也更為豐富的實踐材料。
(2)改革開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全新境界。改革開放這一發展戰略是由鄧小平同志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基礎,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創造性提出的。鄧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重大革命,之所以要改革,就是要追趕上時代發展的腳步。鄧小平同志的話明確了改革開放的主要目的和性質。鄧小平同志在談到改革開放的動因時該提出我國一直以來都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在社會主義改造結束以后,依然不重視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還是以階級斗爭作為主要的方向,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出現了文化大革命。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中國共產黨和政府也認識到經濟落后和國家的貧窮會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國際地位和人民的幸福穩定。所以指出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要立即著手進行社會主義制度和經濟改革,只有社會主義制度能夠確保和生產力相適應,才能夠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才能夠使我國國力更加強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由此可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夠發展中國,而改革開發對于社會主義的發展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改革開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需求。對馬克思主義教條理論的突破,才形成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格局,其一直以來都是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共同發展,同時也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新世紀里,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當前中國實際相結合就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作為這兩者結合的主要體現這就是改革開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出現了非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從未遇見過的。當這些問題出現,就需要根據我國當前國情來進行創造性的回答。正因為如此,所以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主要思想基礎,從而構建堅實的社會主義事業基礎。另外,改革開放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會面臨很多新的情況和問題,所以在采用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時,需要根據實時的情況來靈活使用,要拋棄固守成規的傳統思想,采用新的思想和觀點去認知,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和理論。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使我國改革開放獲得發展和成功。正因為如此,所以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過程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才能夠正確的推動改革開放,才能夠讓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4)改革開放處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難題。第一,是不斷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該階段是從中國共產黨新時期進行撥亂反正和全方位改革開始。在困境中崛起,進一步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在此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而逐步形成體系,并不斷對其豐富。其中,鄧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三個代表理論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路線,來明確我國當前社會的歷史發展方向和社會主要矛盾。
第二,是不斷探索和回答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中國共產黨從新世紀開始就展開了對其的探索和討論,同時根據我國實踐來不斷對其進行深化。從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標志,當前我國的共產黨人需要對新世紀下國際形勢,國內形勢和黨內形勢,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該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下,有創造性的回答我們該建設怎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后,就可以更好的確定我黨的歷史發展方向,并能夠將我黨代表最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最廣泛群眾根本利益和最前進文化前進方向充分的體現出來,最終提出要堅持和發展中國共產黨先進性和提升其執政能力的跨時代課題。
第三,是不斷探索和回答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真正發展是從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主要內容是三步走,兩個大局,以區域發展戰略來逐步構建全民小康社會的框架。作為新世紀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主要是以科學發展觀為主要標志,以構建和諧社會為主要戰略思想。同時也明確了我國當前仍舊處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并且未來依然有很長一段時間處于這種發展階段。而當前的發展問題主要是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觀,要將我國社會主義公平性真正的體現出來。
綜上所述,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需要以實踐為基礎,當然,理論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催生理論。就我國三十多年的的改革發展史來看,探索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當前國情下的實踐和運用,并總結其內在規律,對科學發展觀和改革開放的辯證關系進行深入研究,對于科學發展觀進行切實貫徹,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國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十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5.
[2]包心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規律與當代走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5.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1~182.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0.
[5]江澤民文選: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3.
[7]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