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拴才 李健
摘 要:文章從新視角討論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及其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轉型,以促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實現學校自身的轉型發展。在現代大學治理架構培育過程中,哪所大學擁有崇高文化與精神之基,就占領了教育領域發展的高地,對學校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關鍵詞:轉型發展;民辦高校;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8-0009-02
Abstract: From a new perspecti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its transformation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nel, so as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an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s themselves. In constructing modern university governance structure, universities which have the foundation of high culture and spirit will occupy the high ground of development in the education field, which is of decisive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Keywords: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private colleges; campus culture
“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對我國高等教育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高等教育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變的必行之路,民辦高等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承擔著前所未有的改革發展使命。培育和加強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構建以職業教育為基礎的校園文化體系,有利于民辦高校形成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學術文化、環境文化等,從而促進學校培養出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本文以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為例,對轉型發展背景下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培育進行探究。
一、校園文化內涵在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中的作用
(一)民辦高校轉型發展的內涵
民辦高校積極向應用技術型轉型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自身發展定位的必然選擇。一是積極適應經濟社會轉型升級,主動對接行業企業進行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的內在要求;二是合理定位、實現特色發展的條件和機遇;三是提升學校內涵建設發展水平的必然選擇。應用技術型教育是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企業對新型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這將會極大的促進學校的辦學體制、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雙師型隊伍建設、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等方面帶來根本性變革,為學校內涵提升注入強大動力。
(二)民辦高校轉型發展對校園文化轉型的訴求
1. 民辦高校的轉型是校園文化的轉型
高校轉型的本質是文化轉型,是一種新的大學和大學身份的確立。校園文化是反映高校生活方式、價值趨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等方面有別于其他社會群體的一種團體意識、精神氛圍。因而,校園文化轉型首先是要讓廣大師生進一步實現思想觀念的轉型,要讓廣大師生員工統一思想,提高轉型發展認識,積極從常規辦學思維中解放出來,增強辦應用技術型大學的信心和決心,從而促進學校轉型發展。其次,做好校園文化支撐點的轉型。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辦學定位是培養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在辦學過程中要強調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強調項目化教學;注重基礎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雙重培養;專業設置緊跟行業企業;突出實踐教學和產教協同育人。
2. 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在轉型發展中的凝聚功能
民辦高校具有靈活的辦學體制機制,具有開放和兼容并蓄的環境優勢,首先,民辦高校培育校園文化,有助于師生遵循舉辦者的辦學理念,秉承校訓精神,使師生員工產生歸屬感和凝聚力,增強對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的信心和決心;其次,充分發揮民辦高校體制機制優勢,強調師生員工的尊重、關系、培養和提高,突出師生員工高層次的精神追求,積極發揮在學校建設和發展中的作用。第三,民辦高校通過文化傳承和創新、社會服務,一定程度上引領了師生的行為素質和精神風貌,使學校對外形象得到很好的促進和提升。第四,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拓展大學生“第二課堂”教育,第二課堂教育在時間與空間上更加開闊,教育形式上更加多樣,教育內容上更加豐富,可以有效促進大學生自主性、豐富性、實踐性學習,從而開發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使之成為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二、民辦高校轉型發展與校園文化培育建設路徑探究
(一)把握校情,凝練和諧共生的校園文化
首先,建立廣大師生共存發展的校園文化培育觀,通過學生、教師、學校、社會間彼此的交流、理解,從而實現共同發展;其次,民辦高校多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積極服務于行業企業發展,這就要求在校園文化培育中體現行業特色,在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學科專業設置、實踐實訓、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體現出明顯的行業特點,實踐證明,只有在民辦高校的校園文化融入到行業文化企業文化,才能凸顯民辦高校的行業特性,真正形成民辦高校的辦學特色,從而適應和滿足就業市場和社會需要;其三,“城市孕育大學,大學滋養城市”,一個區域的社會文化傳統與其所屬的高校校園文化有著極為密切的互補關系,因此,民辦高校在培育校園文化時,要注重開放辦學,注重地域文化、區域文化和校園文化和諧共生的關系。
(二)產教融合,建立校企協同文化創新機制
當前,民辦高校正經歷著向應用技術型轉型發展的歷史機遇,民辦高校應以適應社會需求,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積極引入、融合企業文化,為培養符合企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發揮重要作用。具體做法一是促進校園文化建設與地域文化高度融合,促進民辦高校開展社會服務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比如,民辦高校可以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開設專業、與企業聯合開發課程、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展科技創新合作等,提高學校服務經濟社會契合度;二是通過校園文化培育,打造行業優勢和教育品牌,按照國家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民辦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均有自己的學科專業優勢、行業優勢,可以建設具有行業優勢的專業行程優勢專業群,樹立自身品牌和綜合競爭力。
(三)突出特色,凝練卓越優質的質量文化
質量文化是高校追求卓越學術文化本質的內在要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民辦高校轉型發展和教育教學規律的本質要求,也是民辦高校建設高水平大學最為重大的承諾和使命。民辦高校必須樹立質量意識,才能在國際經濟轉型升級中有所作為。一是要轉變辦學理念,樹立質量本位的發展觀,民辦高校要秉持質量本位的辦學理念,就完全可以成為社會公認的高水平大學,轉型發展才不會盲目攀高、迷失方向;二是要轉變發展思路,主動強化服務經濟轉型升級的意識,民辦高校要主動融入國家戰略發展,服務地方經濟建設,通過與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聯合培養人才、聯合研究課題等方式,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高端人才支持和技術服務;三是轉變發展機制,構建與經濟轉型升級相適應的教育體系,要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具有戰略性特征、綜合整合功能、服務引領功能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專業體系、課程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得更多資源,實現更快更好發展。
(四)樹立品牌,培育富有個性的校園文化
加強校園文化品牌建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提升師生文化素養、引領師生健康成長。民辦高校要結合轉型發展特點和內在要求,針對學校既有的核心價值觀培育踐行舉措以及傳統文化教育的載體和品牌進行分析,做到“求同存異”,既要追求統一制度的管理,又要彰現個性發展。首先,發揮民辦高校專學科專業優勢,以專業為平臺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空間;其次,充分發揮實習實訓在轉型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開展社會實踐(實訓)等,為學生提供更多平臺;第三,有效發揮應用技術型院校學生的特質,以學生的自我管理為重要切入點,使學生在實踐中鍛煉和提升中提升綜合素質能力。
(五)豐富內涵,培育和凝練大學精神
精神是民辦高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和最高表現形式,統領大學文化的其他方面。轉型高校要按照系統一致、突出特色的原則,將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先進的思想理念和行之有效的行為措施進行凝練、升華,從而形成獨有的大學精神、教育理念、辦學思想,校風、教風、學風、校訓等,這些內容要統一且體現精神文化思想,分層次細化;要服務于學校發展規劃,結合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等工作協同開展;要結合學校和部門的崗位職責和工作任務制定具體方案,推進學校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不斷提升辦學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汪明義.大學轉型的本質是文化轉型[J].中國高教研究,2016(7).
[2]衣俊卿.文化哲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07.
[3]魯昕在部分省市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提綱[EB/OL].(201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