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云
摘要:通過對甘肅省生態概況、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取得的成功模式等方面的綜合分析,提出了甘肅省現代農業要實施旱作農業、節水農業、草畜農業、特色農業等四大戰略,大力推廣循環農業和休閑農業理念,堅持向東推進和向西開放并舉,構建現代農業支撐體系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現代農業;發展;思考;甘肅
中圖分類號:S-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463(2017)08-0062-05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7.08.016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in Kongtong District in 2016
CAO Shiqin 1, 2, HE li 3, CHEN Jiexin 4, REN Genshen 5, LI Gongping 3
(1.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2. Scientific Observing and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Crop Pests in Tianshui,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P.R.China, Gangu Gansu 741200, China; 3. Kongtong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Kongtong Gansu 744000, China; 4.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 of Pingliang City, Pingliang Gansu 744000, China; 5. Pingli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Pingliang Gansu 744000, China)
Abstract:Wheat powdery mildew, caused by 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 is one of the most diseases in wheat. It is spread about 18 700 hm2 and occurrenced middle seriously in Kongtong district, Gansu province in 2016. According to investigated the resistance of commercial wheat cultivars in f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cultivars are susceptible in field, and its scals are 6-7. A few wheat cultivar are super susceptible, and its scals are 9. The resistant wheat cultivars are little relatively. Analisized its reas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ultivars are susceptible, a large amount of the pathogen in autumn and spring, favorable weather conditions in winter and spring are the key factors of epidemics. Establishing the forcasting and alarming system, planting resistance cultivars, and using effectiv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cluding seed coating techonlogy and agricultural techonlogy, are a strategy for controlling the powdery mildew in Kongtong district in this paper.
Key words:Wheat powdery mildew;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Control strategy;Kongtong district
甘肅省地處我國西部內陸,自然環境復雜多樣,生態環境嚴酷,農業社會經濟發展滯后。但在甘肅農業的現代化歷程中,也出現了許多成功的典型案例,成為甘肅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經驗借鑒。目前,甘肅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中面臨著一系列的制約和瓶頸,如何客觀認識甘肅現有的農業生態,做到揚長避短,科學的謀劃甘肅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甘肅農業科技工作者深入思考的一個重大命題。筆者通過對甘肅農業現狀、生態定位、成功案例的客觀分析,以期提出適合于甘肅農業持續發展的方向和思路。
1 甘肅省生態概況
1.1 地形復雜,氣候多樣
甘肅地處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自然地理區交匯處,地貌類型復雜多樣,高原、臺地、丘陵、山地、平原、盆地、河谷等交錯分布。屬溫帶季風氣候,地帶性與非地帶性顯著,南北跨越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3個氣候帶,東西跨越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干旱四類干濕區,水熱條件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年平均氣溫0~16 ℃,由東南向西北降低。年均降水量42~760 mm,降水各地差異很大,自東南向西北減少,降水各季分配不均。
1.2 土地資源特點明顯
甘肅省總土地面積約為45.44萬km2,總體可以概況為“三分山、三分草、兩分沙、一分林、一分田”。“三分山、一分林”是甘肅省特色產業集中區域;“三分草”是長江黃河上游的主要水源涵養區,保持我國生態安全的戰略帶,也是甘肅省的主要草食畜牧區;“一分田”是甘肅省旱作農業區和節水灌溉農業區;“兩分沙”是甘肅省未開發利用區域,也是生態條件最為嚴酷的區域。
2 甘肅現代農業發展特點
甘肅省當前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刻,有六個方面的特點。
2.1 由粗放農業向精致農業轉變
主要是由傳統的對土地的投入較少、而且投入中勞動力所占的比重較大、生產資料投入和現代農業技術應用不占主要地位的粗放型農業,向依托農業傳統技術和科技進步,以生產高品質、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為目標,向實現高質量、高效益、高水平的農業生產方式轉變。
2.2 由高耗農業向低碳農業轉變
由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大水漫灌的浪費性高投入農業,向避免大量使用農藥、化肥,推廣節水農業,倡導綠色理念,重視秸稈綜合利用,大力推廣緩釋肥,并向微生物肥料、復混肥料發展等低碳農業的轉變。
2.3 由資源農業向資本農業轉變
即由單一的依托當地現有水肥光熱等資源生產的農業,向通過資本投入,加強資本運作來改變農業基本生產資料,進而影響農業生產方式的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例如溫室大棚、梯田改造、膜下滴灌等。
2.4 由感性農業向理性農業轉變
由通過一定的資料或專家的主觀推斷來決定農業生產的方式,向依托現代物聯網技術、網絡技術、電子遙感技術、設施硬件建設等措施科學分析農業條件,而進行的農業生產轉變。
2.5 由集市農業向超市農業轉變
由傳統的定期、定點的農產品集中銷售,向重視農產品的質量和銷售,引導農業生產走向高端、高質、高效,并通過農超對接,擴大城市中、高端市場份額的銷售方式轉變。
2.6 由分散經營向合作化模式轉變
由一家一戶、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分散經營模式,逐步向合作化、規模化的組織模式逐漸轉變。
3 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基礎條件薄弱, 區域發展不平衡
甘肅降水稀少,水資源嚴重短缺,土壤肥力低下,中低產田面積約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76.6%,自然災害頻發多發,農業面源污染日趨加重,生產水平整體低下,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東西差距較大,區域發展不平衡,發掘新的農業經濟增長點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難度較大。
3.2 生態問題突出, 可持續發展乏力
甘肅持續干旱、水土流失、草原退化、荒漠化、鹽漬化等原生態問題突出,各種生態因子配合較差,水、熱優勢不能有效發揮,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3.8%。甘肅省地方財政困難,支農資金有限,農民收入偏低,糧食生產的新技術、新品種普及難度較大,發展機制不健全,持續發展乏力。
3.3 不發達特征顯著, 農村空心化嚴重
甘肅農業生產技術整體落后,農業比較效益低,規模化程度不足;加工企業規模偏小,產業化經營水平低,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市場不成熟;公眾參與意識不足,嚴重缺乏推動社會發展、治理環境和維護生態所需要的經濟實力等不發達特點顯著。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農村空心化嚴重,農業生產常出現季節性、結構性勞動力短缺,農村勞動力總體素質結構性下降,農業科技知識推廣難度加大[1 ]。
4 甘肅現代農業發展的經驗
甘肅農業的發展面臨嚴酷的自然環境考驗,同時也受制于甘肅財政的壓力。但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總結這些成功的經驗,對破解當前甘肅農業發展的難題有借鑒意義。
4.1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推廣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成功的經驗概括起來有5個方面。一是立足省情,問題導向明確,多年持續的研究是該技術提出的前提;二是技術簡單實用,種植效益高,推廣中老百姓容易接受;三是行政推動力度強大;四是資金整合保證了技術推廣;五是多次的現場調研和問題研討及時解決了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4.2 六大特色產業的實施
甘肅省馬鈴薯、中藥材、林果業、高原夏菜、草食畜牧業、制種和釀酒原料六大特色產業能夠走出去,成為甘肅省農業發展的一張名片,概括起來有3個方面的經驗。一是甘肅省區域特色是前提;二是制定了扶持產業發展的政策及相關的扶持措施;三是整合資金促進了產業的整體提升,推動了產業的外向發展。
4.3 隴南電商的成功推進
甘肅省隴南市政府主導下的電子商務始于2013 年12月,現已逐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協會引領、市場推進、金融支撐、媒體助力”的六位一體發展格局,不僅將深居大山、零星生產的傳統農產品轉化為深受市場歡迎的特色新商品,而且在促進經濟轉型、擴大就業和扶貧脫困等方面作用顯著。
4.4 甘肅農墾近年來的快速發展
甘肅農墾現已形成了食品、建材、化工、醫藥四大支柱產業,具有了集群優勢、板塊特征、區域亮點和市場競爭力。主要經驗一是資本市場的成功運作,二是堅持外向發展,三是統一的經營方式 [2 - 3 ]。
5 發展思路
5.1 實施旱作農業、 節水農業、 草畜農業、 特色農業等四大戰略
5.1.1 旱作農業戰略是穩定甘肅省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 旱作農業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土地資源的減少和糧食主產區域的北移和西移,發展旱作農業、提升旱地的糧食生產能力,已經成為我國糧食增產的重要途徑。甘肅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商品糧主產區已經從傳統的河西走廊綠洲灌區轉移到中東部的旱作農業區。以中東部旱作農業區、河西沿祁連山地旱作農業區為重點,全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馬鈴薯脫毒種薯及玉米、小麥新品種,通過主攻單產,增加總產。確保全省玉米面積穩定在100萬hm2以上,以平均產量7 500 kg/hm2計算,可產糧食750萬t;馬鈴薯面積穩定在67萬hm2以上,以平均產量18 000 kg/hm2計算,可產糧食240萬t(和小麥、玉米按照1∶5折算);小麥面積穩定在67萬 hm2以上,以平均產量3 000 kg/hm2計算,可產糧食200萬t。全省糧食總產將穩定在1100萬t以上。
5.1.2 節水農業為甘肅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發展節水農業是緩解甘肅水資源緊缺的戰略選擇,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是恢復和建設良好生態系統的需要。以河西走廊及沿黃灌區農田為重點,通過優化種植結構,壓減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大力推廣膜下滴灌、管灌、壟膜溝灌、壟作溝灌等高效農田節水技術,構建高效節水農業技術體系。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和多功能農業,著力推進投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設施農業發展,拓展農業增效的立體空間,將高效節水和作物種植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實現水資源合理利用和生態系統良性循環[4 - 5 ]。
5.1.3 草畜農業即是確保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促進甘肅農民增收的戰略選擇 保護和建設甘肅草原綠色生態屏障,把甘肅建設成生態大省,不僅將構建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更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生態安全。要按照“糧草兼顧、生態優先、草畜協調發展”的原則,根據全省草原生態狀況和畜牧業發展特點,重點發展河西走廊優質草畜可持續發展經濟區、黃土高原草畜產業循環經濟區、隴東-隴南草畜轉化經濟區和甘南-臨夏農牧耦合有機生態經濟區[6 ]。要制定政策措施,扶持草原生態建設和草產業發展;啟動草原保護建設的小額補助資金;加大鼠蟲害防治、草原防火;建立健全草原生態災害監測與防治預警機制[7 ]。在加強生豬、家禽生產的同時,突出發展以牛羊為主的草食畜牧業,扶持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品種改良和秸稈飼料化利用,使其進一步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支柱。
5.1.4 特色農業是推介甘肅、宣傳甘肅、農民增產增效的戰略選擇 甘肅許多特色農產品已成為滿足全國需求的主要商品,且大量出口海外。要突出發展馬鈴薯、蔬菜、果品、中藥材、現代制種、釀酒原料、民族食品等區域優勢明顯的特色產業,積極發展油橄欖、食用菌、銀杏、板栗、核桃、花椒、百合、苦水玫瑰、黃花菜、烤煙、鮭鱒魚、天祝白牦牛、靖遠灘羊等地方特色產品。要加大特色農副產品基地的建設力度,引導涉農產業集中發展,培育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優化特色農業內部結構,促進特色農業集群化發展順利進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強農業科技推廣,提高農業產業的科技含量;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樹立區域品牌意識;推進農村經濟體制和制度創新,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建立高效的資源合理利用、保護、更新機制,改善農業生態環境[8 ]。
5.2 大力推廣循環農業和休閑農業理念
5.2.1 循環農業為四大農業戰略的實施的粘合劑
2009年國務院批準《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中,把甘肅省整體列為全國首個循環經濟示范區。甘肅應根據全省自然狀況選擇與農業循環經濟基地建設相適應的發展模式,要從節約型技術推廣、生物質產業開發和廢棄物循環利用三大工程入手,把三大工程作為全省循環農業經濟的支撐點,通過建設特色循環農業產業基地,實現農業生產資源的循環利用。河西地區的祁連山——阿爾金山山地應采取水源涵養林生態林牧業模式,實行“草—牧—沼”農業循環經濟鏈;在中部走廊應采取“糧—菜—瓜果—牧—沼氣”模式;隴東、隴中黃土高原區,應發展“退耕—林果—畜牧—沼氣—梯田—水窖”一體化循環農業模式,以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等旱作農業技術為重點,建設隴東、隴中旱作區集水高效農業經濟區;隴南地區,應通過建立立體農業循環模式,山頂發展“林—山野菜—茶—沼”循環經濟鏈,山腰發展“果—菌—牲—沼”循環經濟鏈,山底發展“果—糧—漁—沼”循環經濟鏈,利用產業鏈將整個山體的特色農業生產環繞起來,形成高附加值的綠色農業產業循環基地。要以節水型農業、特色種植業、農產品加工區、生物飼料制造業、特色養殖業、沼氣、生物特效有機肥制造業、太陽能等多種關鍵技術系統集成為目標,構建甘肅工農業復合循環經濟發展體系 [9 - 10 ]。
5.2.2 將休閑農業作為城郊農業的最佳選擇 休閑農業源于農業,建在農村,融通城鄉,惠及農民。要緊緊圍繞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為核心,以推動農村繁榮發展、實現農民文明富裕為目標,以特色鄉土文化傳承創新為亮點,以農業和文化結合為靈魂,與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相結合,整合資源,創新機制,完善設施,打造有機、綠色、健康、安全品牌,推動全省休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一是發揮區位資源優勢,將甘肅休閑農業發展總體布局為河西走廊綠洲農業區、黃土高原農耕文化區、民族風情體驗區、山地生態綠色度假區、黃河風情休閑區。二是立足現有基礎,打造休閑農業經營實體,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和設施基礎,依托各級農業園區、農事景觀、農業文化等打造一批休閑農業示范園區、農家樂、休閑農莊和休閑農事體驗區等經營實體[11 ]。
5.3 堅持向東推進和向西開放并舉
維護和穩固以高原夏菜、靜寧蘋果、定西馬鈴薯等特色產業形成的現有貿易通道。依托我國“一路一帶”戰略的實施,充分發揮甘肅在西北地區和交通樞紐方面的作用,以及對西亞、中亞、南亞形成的戰略通道地位的作用,拓展向西開放的新路子。尤其是近年來,甘肅省公路、鐵路、航空的快速發展,為甘肅省農業的全方面出口創造了新的平臺和通道。要主動“走出去”開展經貿往來,組團到中西亞國家考察交流、洽談合作。又要積極“請進來”協商對話,要充分運用“亞洲合作論壇”、“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以及“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等載體,向世界展示甘肅、推介甘肅;要充分發揮甘肅傳統產業、先進農業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拓展交流合作渠道,培植面向沿線國家的農產品生產加工貿易基地。
5.4 構建現代農業支撐體系
5.4.1 金融支撐是做大做強的基本保證 目前,甘肅已形成了政府財政投入、金融機構貸款、產業投資和農戶自籌相結合的投資體系。但甘肅金融機構對農業循環經濟投入乏力,今后要用好政策,大力爭取中央政府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的多渠道融資體系,發揮政府的主導主用;政府要引導資金投入,推進資金支持法律化;充分發揮金融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杠桿作用。金融服務應重點支持建立大型產業園區、組建區域性的社會化農資服務公司、大型龍頭企業、特色產品深加工企業。
5.4.2 專家隊伍是科學決策的主要依據 目前,甘肅省農業領域的專家多精通于自己所熟悉的領域和行業,面向全省、全國、綜合型的人才非常缺乏。應抽調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組建專門的農業發展研究機構,針對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開展針對性的研究,形成一個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科學報告,用于服務甘肅農業的發展。
5.4.3 農業保險是降低風險的根本保障 發達國家均有較為健全的農業保險制度,形成了以政策性農業保險模式為主導,商業性農業保險模式為補充的基本格局。應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地方財力、農業生產力水平、農業生產特點、自然災害特點及市場對保險的需求,采取政府為主導,多經營主體,多模式共同發展的經營模式。一是繼續推進政府主導型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二是在部分地區嘗試推行“保險公司+龍頭企業(經濟合作組織)+農戶”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12 ]。
5.4.4 創新體系是現代農業的本質 構建科技創新體系要堅持自然生態區域與行政區劃、條件建設與機制創新、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化改革與完善功能、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統籌規劃與分類實施相結合的原則[13 ]。按照農業區域特性,合理布局農業類科研機構和涉農院校,加強農業科研條件和人才隊伍建設,增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形成公益性研究和市場化開發相結合的創新體系。
5.4.5 健全服務是跨越發展的基本要素 要構建現代農業發展的服務支撐體系,組建專業化的生產全過程服務性企業,抓好農產品專業市場和批發市場建設;積極拓展省外銷售網點,實行產銷直掛、連鎖經營、配送中心等新的流通方式,開拓全國乃至全球市場;扶持各種形式的運銷實體和市場中介組織的發展,進一步完善和健全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建立健全現代農業信息系統,以準確的市場信息引導企業和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
參考文獻:
[1] 張邦林. 甘肅農業經濟發展的思考[J]. 甘肅農業科技,2010,14(6):39-41.
[2] 李含琳. 甘肅農墾農業發展現狀和對策探討[J]. 甘肅農業,2014,398(20):2-4.
[3] 張想平. 甘肅農墾現代農業示范帶動作用的優勢與潛力分析[J]. 甘肅農業,2010,293(12):58-59.
[4] 車宗賢,張立勤. 甘肅河西走廊節水農業生態補償機制探索[J]. 農業環境與發展,2011(4):47-50.
[5] 何慶祥. 甘肅節水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安徽農學通報,2010,16(14):25-26.
[6] 馬愛霞. 甘肅草原生態及草產業發展思考[J]. 中國草食動物,2009,29(4):54-56.
[7] 任繼周,林慧龍,未 麗. 草地農業是甘肅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J]. 草地學報,2009,17(4):405-412.
[8] 姬順玉. 甘肅特色農業發展分析[J]. 現代商貿工業,2008(8):92-94.
[9] 趙海燕. 甘肅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融資對策[J]. 甘肅金融,2013(10):43-45.
[10] 科技支撐甘肅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 甘肅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優先序[J]. 甘肅科技,2011,27(21):1-3.
[11] 徐麟輝,趙 平. 甘肅休閑農業發展戰略思考[J]. 甘肅農業,2013,378(24):26-29.
[12] 劉佳偉. 甘肅農業保險經營模式探討[J]. 社科縱橫,2010,25(7):53-55.
[13] 白天志. 構建甘肅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問題的研究[J]. 草業科學,2010,27(6):163-167.
(本文責編:陳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