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金融改變了小微企業的融資模式,其方便快速、成本低等特點給商業銀行的小微金融業務帶來了巨大挑戰,因此,積極創新經營理念,研究在互聯網金融時代貼合小微金融發展的產品和服務模式,成為當前商業銀行發展小微金融業務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商業銀行 互聯網金融 小微金融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3(b)-036-02
小微企業是我國經濟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促進經濟、穩定社會、增加就業、創新科技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截至2014年底,全國小微商戶數量超過6000萬,提供了近1.5億個就業崗位,GDP占比超過50%。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調查數據顯示,70%以上的中小企業在遇到資金不足時會優先選擇向商業銀行申請貸款。但來自江浙地區的調查數據顯示,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滿足率不足3成,成為阻礙小微企業發展的主要障礙。雖然近幾年,在政策的引導下,商業銀行紛紛發展小微金融業務,但由于信息不對稱、風險等因素的存在,二者的合作并不順利,小微金融業務仍然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
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小微企業的融資模式,大數據在金融領域的運用降低了小微企業的融資門檻,借助互聯網,小微企業可以實現方便快速、低成本貸款,這無疑給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的小微金融業務帶來了巨大挑戰,因此,轉變商業銀行的傳統經營理念,研究互聯網金融時代貼合小微金融發展的產品和服務模式,成為當前商業銀行發展小微金融業務的關鍵所在。
1 商業銀行小微金融業務的短板
商業銀行小微金融服務在我國是新興事物,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主要有服務成本高、風險評估能力不足、客戶開發方式不到位、同業競爭激烈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將阻礙商業銀行進一步發展小微金融業務。
1.1 服務成本高
商業銀行已掌握的金融技術并不適合于小微企業貸款少、頻、急、短等特點,因此給小微企業放款,人、財、物以及貸后管理等方面的成本都很高,商業銀行要想從小微金融業務中盈利并不容易。
1.2 風險評估能力不足
在現有的信用評價機制下,銀行發放貸款依據的主要是企業提供的“硬信息”,如規范的財務報表、高價值的抵質押品和資產豐厚的擔保人,但這樣的信息只有大型企業甚至上市公司才能提供,大部分小微企業并不具備提供規范的財務報表和抵質押品的能力,部分優質小微企業就被拒之門外。有的小微企業雖然能夠申請到貸款,但依舊存在定價過高的問題。目前針對小微企業的定價模型比較單一,大都是直接上浮基準利率或工作人員主觀定價。很多時候商業銀行為了規避信用風險,人為提高小微金融業務的謹慎度,雖然國務院多次強調要提高對小企業不良貸款的容忍度,但現行的評分機制使銀行承擔了較多的信貸風險,降低了商業銀行開拓小微金融市場的動力。
1.3 客戶開發方式不到位
目前,商業銀行為搶占小微金融市場,紛紛加大市場開發力度,部分銀行甚至在提供大量優惠條件的基礎上,不計成本的“跑馬圈地”,這種粗放型的客戶開發模式也許會在短時間內爭取到大量客戶,但優惠條件取消后,如果后期維護措施不到位,客戶忠誠度和回頭率并不高,流失非常嚴重。
1.4 同業競爭異常激烈
各家商業銀行雖然各自均推出了針對小微企業的金融產品,但產品本身是同質的,為了爭奪優質客戶,各大銀行只好打“價格戰”,導致小微金融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
2 互聯網金融為商業銀行小微金融業務帶來的機遇
互聯網金融的實質是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的結合,所固有的大數據優勢能夠提高商業銀行與小微企業之間的信息對稱性,有效降低商業銀行的服務成本,使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成為可能。
2.1 有助于解決信息不對稱性問題
銀行作為信用中介,主要功能是解決金融活動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銀行的收入與利潤均來自解決信息不對稱所獲得的服務費收入。但傳統金融技術無法獲得相關的充分信息,導致商業銀行存在巨大的經營風險。互聯網金融技術有助于銀行更有效地集合資金需求者和供給者的信息,并將信息集中借助云技術加以處理,從而有效降低信息的不對稱性。
2.2 能有效降低運營成本
對于很多商業銀行來說,物理網點的建設和運營成本越來越高,而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搭建和維護成本要遠低于物理網點成本。同時互聯網金融平臺能夠將商業銀行各個部門(物理網點)的數據整合,統一運用互聯網技術處理,將大幅節省商業銀行的業務運營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增強盈利能力。客戶將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獲得“3A”服務(3A服務指的是,Anytime任何時間,Anywhere任何地點,Anyhow任何方式的服務)。同時,借助大數據,商業銀行可以將一對多的服務關系重新調整為一對一,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個性化金融服務。
2.3 能夠解決小微企業信貸資金不足的問題
由于小微企業貸款風險大、不良率高,導致商業銀行“談微色變”,不愿過多發展小微金融業務。而借助互聯網金融技術,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機制將發生根本性變化:針對小微企業的信息審查將由原來集中考察 “硬信息”(如規范的財務報表等)轉變為重點考察“軟信息”(如非利益相關者調查、各項經營數據、來自各種社交平臺的信息等),大量優質的、具備良好成長性的小微企業將被挖掘出來,他們的貸款需求將得到滿足。一方面銀行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將從根本上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3 基于互聯網的商業銀行小微金融創新模式探討
借助互聯網融資具有風險大、內控措施缺乏、監管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商業銀行仍將是小微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因此,我國銀行業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構建基于跨界大數據和云技術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體系是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的策略選擇。發達國家有很多的成功案例可供參考:如美國的富國銀行由于在發展零售銀行業務服務小微企業方面成績顯著,在2013年被評為全球最有價值的銀行;波蘭的Alior銀行借助虛擬銀行為小微客戶提供了方便的智能終端接入服務,跨渠道的金融服務和互動交流可以為該銀行尋求合適的貸款對象,在創立短短的22個月之后,就實現了扭虧平衡;波蘭的mBank銀行,借助與Artegence和Meniga等金融軟件服務公司開發的mBank網站,服務小微企業,獲得了業界褒獎,并最終吞并了母公司。近幾年來,我國的商業銀行也進行了一些積極探索:如中信銀行的POS貸業務,小微企業依據POS機刷卡記錄,就可以申請到貸款;民生銀行的“商貸通”業務,依據與小微企業相關的征信、工商等外部數據,建立了客戶信息垂直搜索引擎,將貸款發放時間由7天縮短為2小時;浦發銀行的“網貸通”,以申請人交易流水、個人征信等信息為依據,借助大數據,極大地滿足了小微客戶“短、小、頻、急”的融資需求。但與真正的互聯網金融企業阿里巴巴取得的成績相比,這只不過是冰山一角,商業銀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應認清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制定基于大數據和云技術的小微金融創新模式。
3.1 思想上高度重視,加快互聯網金融戰略轉型的步伐
商業銀行要充分理解 “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互聯網金融精神,緊跟互聯網技術的步伐,以創新思維和開放心態擁抱一切新技術,加速轉變業務模式、客戶關系、業務流程和服務創新方式,盡快完成為以互聯網為基礎的銀行業態變革。首先,在互聯網時代,商業銀行應一切以客戶利益為重,銀行的盈利應建立在客戶的忠誠和支持之上。銀行和客戶的關系完全改變成為一種平行的、雙向的、多元的、互動的關系,客戶不再是被動的產品和服務的接受者,而是產品和服務創新的積極參與者、策劃者、修改者,因此商業銀行在研發金融服務或產品時不能再閉門造車,而是應該充分考慮客戶具體的個性化需求。其次,商業銀行要制定切實可行的互聯網金融戰略。中小型商業銀行區域性強,資產規模不大但經營方式靈活多變,是小微企業的天然合作伙伴。因此,可以強化貸款渠道創新,將容易標準化的信貸產品嘗試線下線上化,節省成本;開發基于智能終端的營銷服務平臺,建設虛擬營業廳,以彌補中小型銀行物理網點的不足。大型商業銀行網點數量多、業務類型豐富,互聯網技術成熟,可以將傳統的物理網點優勢或龐大的客戶數據資源轉移到互聯網上,將舊優勢轉化為新的比較優勢,將發展互聯網金融、服務小微企業作為新的利潤增長點,以應對未來銀行業更加激烈和多元化的競爭。
3.2 適應互聯網金融要求,重視相應的維度建設
Chris Skinner(2013)總結了互聯網銀行的三個維度:技術、客戶關系和企業文化。這三個維度與商業銀行現行的組織架構完全不同。這表明為了適應互聯網金融的要求,商業銀行要采取完全不同的組織管理和治理結構。首先,商業銀行必須做好數據的搜集、挖掘、整理和分析工作,并做好相關數據的維護工作,成為客戶數據的保險箱。其次,商業銀行要能結合搜索趨勢和其他數據,深入開發客戶交易信息,可以預測并隨后實時地主動提供金融服務,實現真正的體驗經濟和互動銀行,以更好地適應互聯網金融時代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最后,以客戶為導向,圍繞移動互聯網改造所有的銀行業務,并以此為基礎建立新的業務流程和組織結構體系。
3.3 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完善小微企業信用評價體系
首先,商業銀行僅僅掌握小微企業部分資金結算數據,不足以支撐其信用分析,很多互聯網企業雖然擁有商業銀行需要的數量龐大的客戶數據資源,但無法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金融需求。商業銀行如果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將會得到完整的小微企業生態鏈數據。其次,商業銀行要在搜集好相關數據的基礎上,整合好來自銀行數據庫、電子商務平臺、社交平臺以及人行、銀監會、稅務等權威第三方機構的信息,建設信用信息基礎平臺,對小微企業的信用進行全方位、動態分析評價。
3.4 創新貸款方式,增強小微金融產品創新力度
首先,小微金融特點鮮明。傳統的基于財務報表或者以抵押擔保為主的貸款方式成本高、效率低,不適合小微企業。商業銀行要積極探索嘗試互聯網金融時代的新型貸款方式,要整合已有的現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為小微企業量身定制基于歷史交易數據的信用融資平臺,以緩解重資產、輕信用的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為更多的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其次,要積極進行產品創新。要針小微企業生命周期階段演變和不同類型企業的融資特點創新產品,并結合用戶互動及時調整產品設計,推出有針對性和競爭力的差異化金融產品,增加客戶忠誠度和粘著度。
參考文獻
[1] 鄭慶明.互聯網金融下我國小微企業融資風險探討[J].時代金融,2014(5).
[2] 錢東平,周治翰.基于互聯網的小微金融服務創新[J].江蘇科技信息,2015(1).
[3] 宋慧中,于松濤.基于互聯網金融的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策略研究[J].征信,2015(4).
[4] 張玉錦.小微金融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創新分析[J].南方論刊, 2014(8).
[5] 陳文盈.商業銀行應向互聯網金融企業學什么?[J].經營與管理,2014(11).
①基金項目: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級課題“互聯網金融與小微企業共生態發展研究”,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Y201432310)。
作者簡介:王德英(1980-),女,山東濰坊人,博士,講師,經濟師,主要從事小微金融、互聯網金融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