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枷琪 李浩民
【摘要】當前,地方臺新聞宣傳工作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會議性報道偏多,特色宣傳報道處于一般水平。如何更快更好地宣傳承德,使更多的人認識、了解承德,樹立承德良好形象。目前,需要增強記者的新聞敏銳性,把握新聞規律性,提高主動性,爭做宣傳工作的有心人,不斷開創地方臺新聞宣傳工作的新局面。
【關鍵詞】快速反應 媒體變化 創新合作
廣播新聞應當服務地方發展大局,服務于當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當前,地方臺新聞宣傳工作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會議性報道偏多,特色宣傳報道處于一般水平。作為一名廣播記者,工作10年有余,粗略計算一下,在河北臺發表稿件近2000篇,中央電臺發表稿件200多篇,每當一篇篇報道選用播出后,那種“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感覺便油然而生,這是旁人所體會不到的。作為一名對上部門的記者,放棄節假日終年奮斗在崗位上,時常忍著傷痛完成緊急任務;或風雨無阻的采訪、徹夜不眠的寫作,但有過太多次寫得多發得少的苦悶,可想而知其中的艱難。面對新聞競爭進入白熱化的今天,對上新聞記者要想有所作為,緊靠“人云我云”難以如愿,在長期的對上宣傳報道中,大凡能采用的稿件,以意外發現、另辟蹊徑居多。如何更快更好地宣傳承德,使更多的人認識、了解承德,樹立承德良好形象。需要增強記者的新聞敏銳性,把握新聞規律性,提高主動性,爭做宣傳工作的有心人,不斷開創地方臺新聞宣傳工作的新局面。
一、快速反應是對上記者應有的作風
在新媒體盛行、信息交互快速的今天,新聞報道的價值往往體現在時效性也就是快速報道這一關鍵因素上。新聞只有在第一時間發布或報道,由于知道的人少,能滿足更多的人,以至全社會的知曉欲,具有重大的新聞價值。因此,成為不少媒體在新聞時效性上拼搶的手段和方式,這就要求記者做出快速反應。2016年8月,我在某網站論壇上,發現不少照片在說豐寧壩上地區成片蔬菜爛在地里,我覺得很值得報道一下,現在河北臺、中央臺對民生類新聞都特別關注,有的甚至安排在頭條位置。于是我和同事第一時間驅車趕到豐寧大灘鎮,結果正如圖片拍的那樣:白菜、甘藍爛在地里無人問津,我們感知到了。但如何更準確、深刻地報道此事,不把有價值的東西遺漏掉?我們從菜農、當地政府、蔬菜部門口中尋找滯銷原因,連夜制作《甘藍爛在地里無人收 承德豐寧蔬菜遭遇最難銷售年》、《年年摸黑走路種菜如同押寶 市場信息缺失的背后》等消息。后來北京電臺編輯聽到我們的報道和我取得聯系,也在節目中報道此事并發布相關信息幫助這些菜農。另外,2010年4月,青海玉樹發生了7.1級大地震,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很多臺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派出特派記者對災區的援助進行全方位報道。乍聽起來這事兒似乎和承德無關,但我知道藏傳佛教圣地——承德普寧寺居住有十幾名青海籍僧人,我第一時間與普寧寺聯系,并展開采訪,由于融入承德獨特視角,中央臺《全國新聞聯播》播發消息《承德普寧寺舉行祈禱法會 為災區誦經祈福》。可見,快速反應不只是個時間概念,而且是信息高質量的標志。
二、對上記者要主動適應媒體變化
凡是經常聽河北臺、中央臺節目的人都明白,他們的報道內容和風格現在與過去大不一樣,標題語言活潑新穎,一目了然;導語開門見山,引人入勝;正文語言精練,干凈利落。 這些變化使寫了多年稿子的對上記者有了壓力感,因為寫出的稿件十有八九用不上,面對稿件越來越少的境況,心中難免夾雜些許無奈、失落、困惑,但大家也都明白要想提高上稿率關鍵還是要學會適應。特別是同樣一個題材,其它地市臺為何能播發出來?他們是怎么寫的要學會分析觀察,當然還要和編輯們多溝通,我個人認為編輯的指點和交流是十分重要的。譬如,每年全國各地都舉辦各式各樣的文化盛會,汽車文化節,美食文化節、民俗文化節數不勝數。承德旅游文化節如何在眾多文化節里博得頭彩?首先得有個好標題,記得2013年我寫了《承德國際旅游文化街今天開幕 上演國際大聯歡》一稿,1分30秒的稿子運用大量音響突出國際元素,熱鬧非凡。 今年,當我再次以承德國際旅游文化節開幕報題時,編輯給出的要求是寫法要活、語言要新、題材要特。其實,承德旅游文化節每年的主題活動都差不多,但今年我注意到首次啟用市場化運作的模式,所有節目都是由承德多家民營企業聯合來完成,“創新、節儉”成為最大亮點,能從多年報道中,發現其重要價值,實屬不易,抓住這個我寫了這篇有分量的報道《彰顯特色市場運作 承德旅游文化節歷經14年經久不衰》,受到編輯的一致好評。
三、樹立創新合作理念,稿件質量和服務效能顯著提升
一個人的認識水平有限,雖然新聞寫作大部分時間是個體勞動,但必要的集體采訪,共同討論,互相啟發,可以開闊思路,集思廣益,使作品提高質量。近兩年內,我有幸參加三次河北電臺大型主題報道活動,可以說是獲益匪淺。在與他們合作的過程中我發現,不僅要提高了上稿率,更重要的是從采訪到寫作的過程中學習到如何提煉主題、確定主題;如何選好切入點和角度;如何歸納材料、使用材料。現在再寫主題報道。不僅如此,在中央臺記《京津冀協同發展調研行》的合作中,大家也學到了很多,這都是寶貴的經驗。我嘗試講故事的寫作方法,唯有講出新意,受眾才愛聽,要知道那種老套的工作匯報式寫作框架,枯燥的數字加一連串的專業術語,不接地氣缺乏親和力。
作為對上記者,應努力在提高認識、認知、感知能力上下功夫,這樣才能提高上稿率,寫出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受眾歡迎的報道來。
楊枷琪(1983-12),女,陜西寶雞人,承德廣播電視臺,記者。
李浩民(1987-01)男,河北承德人,承德廣播電視臺,記者。
(承德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