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重視人的發展,歷史學總是把人作為研究對象,強調用整體的觀點和唯物史觀來研究歷史、研究社會關系,從而提高人的整體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主要通過研究中學歷史的發展現狀和新課改的基本思路,來
歸納總結中學歷史教材的改革發展趨勢,從編寫體制、教學方式和編寫原則等方面對中學歷史教材進行發展趨勢研究,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歷史教材 新課改 趨勢
一、中學歷史的發展現狀
(1)中學歷史在中學生的課程設置中處于尷尬地位.在以前初、高中的課程安排中,歷史學科作為課程的其中科目之一,不管老師、家長、還是學生對歷史都不夠重視,認為歷史可有可無。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開始越來越受到關注,地位開始顯著提高。
(2)新課改的必然要求。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改革越來越受到更多人關注,不僅是教育部門,還有老師和家長。因此,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傳統的教育方式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現在,各個地區都相繼的提出對教育進行改革。
(3)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歷史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1世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總體改革方向是確定的,這就為新世紀的素質教育提供了更多更好地歷史資源,使其歷史知識、歷史觀念和歷史思維能力在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如何通過具體的改革途徑來實現這一目標,就是歷史教育面臨的基本課題。
二、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新世紀歷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嚴格遵循2001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教育部制定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綱要中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以鄧小平同志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1]它還提出新課程的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 、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法制意識,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培養成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為了實現這一總體目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基礎教育的總體框架和實現目標,其改革思路,在學習國外先進的課程理念之外,還要結合國內的具體的教學實踐,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革。
三、中學歷史教材改革趨勢
為了與新課改的改革思路相適應,同時也為了滿足社會發展對于教材多樣化的要求,使學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我將教材改革的發展趨勢作了幾點歸納總結。
(1)從教材的編寫體制上:從以前的編年體轉變為專題式。以前,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都是用編年體的編寫體制,現在,初中還是使用編年體,而高中則使用專題式的編寫體制。教材也越來越多樣化,現在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岳麓版等很多版本的教材,各套教材與以往教材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改革,“他們各具特色,每套教材在選材、編寫、裝幀、設計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創新”[2],但都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重視思想教育和能力的培養。“一綱多本”和“多綱多本”教科書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歷史教科書體制的初步軌跡,并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從教學方式上: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教育以培養人為最終目的,人之所以受教育是為了滿足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是為了使個體的才能與潛能得到充足的發揮。因此,立足于以學生為本的發展原則,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由學生習慣接受所有知識到樂于思考。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教師滿堂灌,而如今則更加的強調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參與,學會探究,樂于動手,上課老師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從編寫的原則上:應體現歷史的整體史觀和唯物史觀。研究歷史,應該放在整體上進行解剖。歷史發展是具有內在的發展趨勢和一般規律的。只有在中外歷史的縱橫比較中才能探尋出歷史的規律與趨勢。英國當代著名史學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說:“今天的歷史學家所需要的是范圍廣泛的比較性資料,使他們能夠探索和分析世界上所有地區的歷史發展和社會模式之間的共性和差異,能夠認識人類社會結構中的規律性。”[3]因此,就要求教材的編寫要遵循整體史觀。
中學階段正是學生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歷史學科的教學意義之一即是透過歷史事實教給學生科學的歷史觀,進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唯物史觀因其理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在新的歷史時期可以有新的具體解釋去指導歷史教學,或為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共同困惑,尤其是在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健全的特殊年齡階段,更需要唯物史觀的指導使其走出迷茫和困惑。
四、結語
本文通過研究中學歷史教材的發展趨勢,能夠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教材,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處理好與教材的關系,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和實踐能力,養成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使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接受知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樹立唯物史觀,使學生的思維和視野不斷擴大,從而樹立正確的認識世界,認識社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2001年6月)。
[2]嚴志梁;《我國歷史教育和歷史教科書》,《課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10期。
[3]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64頁。
(聊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