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爍東
摘要:我國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嚴重,本文從提高道路使用率、降低道路峰值壓力、引導綠色出行的角度,提出“公共租賃服務平臺”建設的設想,以“政府主導+企業運營+公共資源牽引+社會資源匯入”的方式,整合汽車租賃行業資源為公共交通服務,對緩解城市交通擁堵進行了積極的探討。
關鍵詞:公共租賃服務平臺;政府主導;公共資源;共享經濟
1關于城市交通擁堵緩解的思考
1.1國內現行政策的效果有限
目前,國內為緩解城市交通壓力以“限”為主,各種限行政策(尾號限行、單雙號限行、氣候環境限行等),刺激有經濟能力的居民提前購買第二輛私家車;汽車牌照發放限制,暫時減緩了城市汽車總量增長速度,但沒有降低居民購買私家車的熱情,這些政策在交通擁堵治理中效果有限。
1.2國外緩解交通擁堵的方法
美國、英國、法國都經歷過嚴重的交通擁堵,但解決思路各有不同。美國關注道路的使用率,道路設計以社區、商業區為單元環繞建設,減少路網交叉點,主干線設“快行線”(只允許乘坐2人以上的車輛使用)。英法等國現有城市道路擴建難度較大,采用控制城市道路車輛數量的方式(如高入城費、高停車費、分類停車場等),同時加大公共交通服務、輔以靈活方便的交通工具租賃服務、鼓勵倡導小型汽車的使用。
1.3解決我國交通擁堵的思考
本文提出“公共租賃服務平臺”建設的思路,旨在解決:
(1)降低城市主干道高峰期道路使用壓力;
(2)整合汽車租賃行業資源為公共交通服務;
(3)培養居民綠色出行、環保出行的行為理念。
2租賃可以成為公共交通的補充
2.1汽車租賃的發展與挑戰
2015年,我國長租車輛保有27萬輛,短租車輛保有17萬輛;2020年,長租車將達42萬輛,短租車將達28萬輛。長租車市場由2009年的70億元增至2015年的355億元,短租車市場由2009年的25億元增至2015年的99億元。
我國汽車租賃行業發展也存在問題,表現在:
(1)大量中小型企業大打“價格戰”,使行業平均利潤快速下降;
(2)私家車快速發展、公共交通越來越便利,使租車剛性需求有所下降;
(3)汽車租賃行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行業平均利潤和租車剛性需求的下降,使汽車租賃行業的融資難度加大、資金成本上升。
(4)部分城市的限行政策,使租賃車輛閑置率上升,企業運營成本加大。這些問題,影響、制約了汽車租賃行業未來的發展。
2.2新興租賃業的發展瓶頸
新興租賃業態是存在其發展瓶頸的,表現為:(1)政策風險。專車/網約車存在安全隱患、法律責任權屬不清晰等問題,各地政府陸續出臺嚴格的管理規定,今后監管還要加強。(2)合理的商業模式尚未形成。2015年網約車的市場補貼“燒掉”200億元,滴滴和Uber投入巨資進行用戶及司機補貼,Uber2015年虧損10億美元,滴滴2015年撥40億美元進行“市場培育”。
綜上所述,汽車租賃服務是交通的組成部分,新興租賃業態更展現出其勃勃生機。從商業角度,它們存在嚴重的限制因素,影響到其今后的順利發展。
3公共租賃服務平臺概述
“公共租賃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是方便居民在居住地和工作場地之間快速“租車”、“約車”的公共服務平臺。平臺通過合租方式(每車3人以上,含3人/車)降低城市上下班高峰期主要道路的交通壓力,通過上班時間工作場地之間的租車和約車服務,降低道路車輛行駛數量,通過新興租賃加盟后專車/網約車服務,降低平臺的運營成本。
4平臺服務、建設及運營
4.1平臺的服務
4.1.1上下班時間的合租車服務
服務內容:用戶在平臺進行網上預約,確認第二天租車路線,平臺提供自駕和約車兩種方式選擇,用戶完成選擇并進行移動支付后,平臺提供車輛存放位置、車輛牌照、合乘人員、用車時間等信息。用戶到達租車地點,選擇自駕方式的,平臺確認駕駛員身份后遠程遙控車輛啟動,行駛至目的地,駕駛員在平臺遠程自動驗車后還車;為避免糾紛,租賃車輛加裝GPS、行車記錄儀和車輛自檢系統。
4.1.2工作時間的租車和約車服務
服務內容:用戶在工作期間有往返工作場地之間需求的,可在平臺選擇約車、出租預約和自駕租車三種方式,用戶完成選擇并進行移動支付后,平臺給出車輛信息(到達時間、達到位置、牌照等信息)。用戶選擇自駕租車的,服務流程同上(合租車自駕服務);為避免糾紛,租賃車輛加裝GPS、行車記錄儀和車輛自檢系統。選擇約車和出租預約服務的,平臺全程監控車輛運行狀況。
4.1.3專車/網約車服務
服務內容:用戶的網約車、專車服務與滴滴等服務平臺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服務需要通過平臺實現,不提供自助服務功能。
4.2平臺的建設
平臺是應用于公共交通服務的物聯網管理體系,由數據采集、數據管理、認證支付、附注功能幾大模塊組成。具體包括:
(1)數據采集。平臺車輛安裝GPS,作為基礎監控數據,加裝行車記錄儀,作為移動監控數據;
(2)數據管理。依據不同服務內容需要,建立需要的數據庫,數據庫之間考慮格式兼容并預留升級空間,便于大數據管理;
(3)認證支付。采用成熟技術,考慮流程優化問題;
(4)輔助功能。租賃車輛的遠程開啟、遠程鎖定、遠程自檢等功能。
平臺建設依據共享經濟理念,最大限度整合現有資源,采用成熟穩定技術,避免過度研發帶來的高成本和不確定性,部分成本與平臺參與者分攤(如車輛遠程開啟、鎖定、車輛遠程自檢等),有效控制了平臺的建設成本。
4.3平臺的運營
為加強平臺的服務能力、提升其市場競爭力、保證平臺的良好運行,建議如下:
(1)政府采購租賃企業租賃汽車的使用權,作為平臺可租賃車輛;
(2)免費提供居住地、工作場地,政府擁有的停車場;
(3)允許平臺車輛在上下班高峰期使用公交專用通道;
(4)平臺內車輛(含加盟的網約車、專車)享受車船使用稅減免和車輛保險優惠的政策。
5平臺的公共服務價值
5.1滿足剛性需求。降低交通壓力
居民交通的需要,集中在居住地至工作場地、工作場地之間,以及居住地至消費區域的交通需要,其中居住地至工作場地之間的交通是剛性需求。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上班族,尤其是白領及以上人群私家車擁有率大幅提升,這使得城市上下班高峰期道路交通壓力巨大。
平臺服務,用戶發生費用,僅是其打車至工作場地費用的1/4;與自駕車上下班比較,節省了汽油費、過路費、停車費、車輛磨損折舊等費用,相當于駕駛車上下班費用的1/4—1/5。用戶還可以獲得:
(1)上班高峰期走快行道;
(2)避免高峰期公共交通工具上人員密集的擁擠;
(3)綠色出行受到尊重。
上下班高峰期,公交專用道占了主干道1/3甚至1/2道路資源,但公交專用道存在一定的道路資源閑置情況,這加劇了主干道的交通壓力。平臺合租車每車至少3人,可以減少2-3輛在主干道行駛的私家車,借用公交專用道行駛,使高峰期主干道道路使用率得到提升。平臺的工作時間的租車、約車服務,和專車/網約車服務,降低了車輛空駛率、控制了城市道路行駛車輛數量。
5.2整合行業資源。規范行業自律
平臺的服務用車主要來源于三個方向,一是政府向租賃企業采購租賃使用權,二是加盟平臺的專車/網約車,三是與平臺建立服務關系的出租車。汽車租賃企業和新興租賃業態面臨:市場需求不足、激發市場潛在需求成本過高、經營成本過高、政策監管加大、限行政策影響等一系列問題;平臺獲得公共資源支持,享受政策優惠,運營成本較低,公益服務定位讓利用戶,有效激發市場潛在需求,平臺的這些優勢會吸引、整合汽車租賃行業的更多資源,促進行業行為自律。
5.3交通擁堵緩解的成本效率最優
平臺的全部投資分為三部分:一是信息管理平臺建設,因預留升級空間,初期投入較小;二是輔助功能投資,GPS、行車記錄儀均為租賃車輛、專車/網約車標配,不用額外追加投資,車輛遠程開啟、鎖止、車輛自動檢查功能添置成本不高,平臺可要求租賃方共同承擔費用;三是汽車租賃使用權的采購,一次性投入,平臺正常運營后,可視為平臺運轉的流動資金。
平臺的運營成本主要是信息管理平臺技術維護、增值服務所需要的人員成本,由于信息管理平臺運營存在適當利潤,可以將信息管理平臺外包給企業運營,政府相關部門只需要指導方向、監督效果即可,以“官督民辦”模式運營。
平臺運行經濟效益概估。平臺收益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租賃收益,二是服務收益。
(1)租賃收益:鑒于平臺車輛免過路費、免停車費、免車船使用稅,則只計算車輛租賃費用、車輛磨損、車輛保養和油耗,平臺自駕租賃車輛的平均運行成本相當于出租車運行成本的50%-60%,每輛合乘車輛至少乘坐3人,每人支付費用相當于出租車價格的25%,由此測算,自駕租賃車輛的運營毛利率為15%-20%。
(2)服務收益:平臺為專車/網約車、出租車提供用戶來源、降低其空駛率、減免過路費、停車費等增值服務,平臺向其收取5%-8%的服務費。至此,平臺收益已經可以覆蓋平臺的運營成本。
由此可見,平臺僅在創建初期進行了有限的投資,隨后平臺即可進入自循環的良性運營,并達到城市主干路交通壓力下降的效果,與公共交通基礎建設投資和各種限行政策比較,平臺在交通擁堵緩解方面的成本效率是很優的。
6結語
本文從整合汽車租賃業和新興租賃業資源的角度入手,以物聯網技術為支撐,采用移動智能的技術成果,提出“公共租賃服務平臺”的建設。本平臺不同于現有的商業服務平臺,它以城市交通擁堵緩解為己任,定位于城市公交服務的補充。
基于此,平臺應以政府部門為主導,享有對應的公共資源支持和政策扶植;為保證平臺的運營效率,平臺運營可以外包給企業經營。至此,政府以很小的投入整合了閑置的交通資源、減輕了城市高峰期道路壓力、培養了居民綠色出行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