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娛樂是大眾生活不可去掉的一部分,電視節目提供娛樂是必要的,但如果娛樂的范圍過廣,強度過大,甚至達到無序無度的程度時,必然對觀眾的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樹立產生負面影響。基于此,本文通過對“狂歡”理論、“守門人”理論、“人文精神”的探究,并希望由此使得娛樂回歸正常的軌道。
關鍵詞:泛娛樂化;“狂歡”理論;“守門人”理論;人文精神
娛樂是大眾生活不可去掉的一部分,電視節目提供娛樂是必要的,但如果娛樂的范圍過廣,強度過大,甚至達到無序無度的程度時,必然對觀眾的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樹立產生負面影響。
一、“狂歡”理論對泛娛樂化節目的啟示
“狂歡”是隨著巴赫金的文學理論被引入中國后而逐漸為人所知的一個批評術語。巴赫金對流行于歐洲民間的狂歡節進行了研究,他認為狂歡節是官方世界下的法治外假期,在狂歡節期間所有的民間力量都盡情地進行情感宣泄,形成一種以“感官愉悅”為主要訴求的文化奇觀。由此而來,他將一切狂歡節式的慶賀、禮儀、形式總稱為“狂歡式”,賦予其獨特的、復雜的象征意義。
然而,這種狂歡化的電視文化在給老百姓帶來愉悅和自由的同時,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巴赫金看來,狂歡為人們提供了一次暫時拒絕官方世界的機會,社會等級、財產、職業、家庭、性別以及年齡差異的障礙被暫時逾越,而提出了一種讓人們平等、富足和自由生活的烏托邦式的承諾??駳g式的電視節目為人們提供的正是這種具有普泛性的大眾情緒的宣泄場域和想象空間。然而,既然一切都是暫時的,那么所有的狂歡注定只能是一個空泛的美夢。這樣的狂歡結束后,給人們留下的是什么呢?在狂歡中,關注的是感官的愉悅、視覺的快感,而理性思考和關懷精神的缺席是毋庸置疑的。
在全球化的廣闊視野下,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全面開放的時期。來自西方的消費文化觀強烈地沖擊著中國傳統的“文以載道”的文藝觀,同時隨著中國民主政治進程的加快,娛樂性、平民性的大眾文化逐漸成為了社會審美心理趨勢,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目前的中國電視既經歷著從國家文化向市場文化的過渡,又面臨著國家文化與市場文化的共存。只有把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功能與大眾文化的“狂歡”心態融合起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實現電視文化的主體價值,為社會的發展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在世界范圍內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贏得更大的空間。
二、“守門人”理論對泛娛樂化節目的把關作用
“守門人”一詞,最先見于庫爾特.勒溫(K.Lewin)的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文章考察和研究了家庭主婦如何決定購買食物以及向家庭成員推薦食物的過程。勒溫發現信息總是沿著包含有“關卡”的某些渠道流動,在那里,或者根據公正無私的規定,或者根據“守門人”的個人意見,就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作出決定。同時,勒溫還對大眾傳播中新聞活動的“守門行為”和“守門人”作了比較研究。
所謂守門人,顯然是指在大眾傳媒中可以決定什么性質的信息可被傳播、傳播多少以及怎樣傳播的人或機構。作為大眾傳播過程中的守門人,他實際是一個三重角色。首先,他是一位接受者。作為報刊編輯來說,他是新聞稿件或一般文章的第一位讀者;對影視導演來說,他是影視劇本的首批讀者;對廣播電視臺的導播來說,他又是廣播電視新聞的第一位受眾。這時,他完全可以用普通受眾的心態和眼光來看待和審視這些未正式進入傳播渠道的消息資料。其次,他是一位守門者。他對接收到的信息認真審視,反復比較,再三權衡,決定增刪,確定形式,選擇渠道,瞄準對象。同時,他又是一位傳播者。
三、“人文精神”對泛娛樂化節目品位的提升效應
電視是一種文化載體,是當代文化的晴雨表,文化的擅變必然要對電視的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帶來深刻的影響。“人文精神”為中國電視文化的核心理念,在電視文化的發展進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大力弘揚電視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成為當代中國電視文化傳播不可回避的責任和義務。
“人文精神”這個詞起源于西方,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人文精神”指的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廣義上的“人文精神”則是指由西方哲學所培育的精神文化傳統,它的主要精神就是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為一種精神存在的價值。人文精神起源于14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的進步知識分子為了對抗愚昧、迷信的經院哲學與神學,借助于希臘哲學與藝術等古典知識,提倡人的個性發展與思想解放,高揚人性光輝的大旗。
在電視節目中弘揚人文精神,一個鮮明特征就是在創作與傳播理念上注重人文關懷,體現對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對真實社會生活的關注,對真實社會心理的關注。按這一理念創作的電視節目,就可以做到把鏡頭對準百姓的生存空間,講述民眾關心的事。人文關懷的創作理念決定了報道方式也不停留在浮光掠影、就事論事的層面上,而是對人們的生活狀態、生存方式、生存體驗進行叩問。通過這種人文關懷讓人們科學地認識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促成人們思維方式的轉變,從而產生一股強大的凝聚力、感召力與積極的導向作用。
娛樂之路并不平坦,需要更多的人在理性思考中將偏離軌道的泛娛樂化狀態回歸正常,并最終引領人們在勞逸結合的生活中感受世界的美好與人生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潘知常,林瑋: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陳犀禾:當代美國電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3]祁林:電視文化的觀念[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4]高小康:狂歡世紀:娛樂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5]張熹:淺析電視新聞娛樂化[J],新聞傳播,2009(8):34-37。
[6]時統宇:媒體泛娛樂化現象批評[J],新聞實踐,2006:6-29。
[7]陳曉輝:泛娛樂化現象淺析[J],新聞傳播,2005(10):60-62。
程娜(1988-),女,聊城大學音樂學院15級研究生,專業為藝術學,研究方向為中外藝術史論。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