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秀瓊 趙洪松
【摘要】:1911年,朱德從云南講武堂畢業后,即投身軍界,開始其長達10余年的滇軍軍事生涯。朱德為人忠厚,善結交,且軍功卓著,在護國、護法戰爭中威名遠播,在滇軍隊中積聚了豐富的人脈資源。南昌起義前后,朱德巧妙利用在滇軍中累積的人脈資源,為我黨能成功發動南昌起義和成功保存南昌起義革命火種產生了重大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朱德滇軍南昌起義
今年是南昌起義90周年,謹以此文紀念為南昌起義成功爆發和為保存南昌起義革命火種立下汗馬功勞的朱德同志。
一、朱德在長期滇軍生涯中凝聚了豐富的人脈資源
1909年春,朱德懷抱“志士恨無窮,只身走西東。投筆去從戎,刷新舊國風”的理想,沿南充長途跋涉了七十余天,到達云南昆明,考入云南講武堂丙班就讀。
講武堂讀書期間,朱德各科成績優異,術科尤為出眾。他胸懷救國救民大志,很快就邀約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七八人組成一個社團,以五華山命名,叫“五華社”。以互助互勵、拯救中華為宗旨,并結為“金蘭之交”,立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親如手足,永不背叛”的誓言。五華社成員主要有范石生、楊如軒、金漢鼎、唐淮源、田鐘谷、李云鵠等。隨后朱德又和范石生、楊蓁、董鴻勛等成為特別班同學。1912年下半年,朱德曾被任命為云南講武堂的學生教官,又結識了一大批滇軍學生。
1911年從講武堂畢業的朱德進入滇軍,從副班長干起,開始了長達10余年的滇軍軍事生涯,到1922年脫離滇軍出國留學時,他也從副班長漸次升為中將旅長,成為威振國內的滇軍名將。
朱德為人忠厚,待人誠懇,善結交,人緣好,在滇軍中履職十余年,在護國、護法戰爭中威名遠播,在舊軍隊中積聚了豐富的人脈資源。他與滇軍的朱培德、王均、金漢鼎、范石生、唐淮源、楊如軒等高級將領均屬同窗朋友戰友,有很深的交情。
1927年南昌起義爆發前后,駐防江西省的軍隊主要是滇軍即朱培德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五方面軍(下轄第三軍、第九軍)。朱培德,時任第五方面軍總指揮和江西省主席,掌握江西軍政大權。王均,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金漢鼎,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軍長,兼贛北警備司令,駐九江。范石生,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六軍軍長。唐淮源,時任國民黨黃埔軍校南昌分校教育長。楊如軒,任第九軍二十七師師長兼贛東警備司令。可見,南昌起義前后,掌握江西軍政大權的基本上都是朱德早年的同窗、朋友和戰友,這給朱德充分利用這些關系為南昌起義作好多方準備和在起義失敗后能保存南昌起義革命火種提供了種種便利。
二、朱德利用滇軍人脈資源為南昌起義作全面而充分準備
1927年初,朱德受中共中央派遣到江西南昌發展革命武裝。當時朱德急需在南昌駐軍中有一個身份,以便策動起義。此時,生死之交的金漢鼎和唐淮源力薦朱德到朱培德軍長中任軍官教導團團長及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長。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朱培德日趨反動。但因朱德的關系,朱培德只是將朱德及在其部隊中工作的140多名政工人員(絕大多數是共產黨員)禮送出境。
1927年6月下旬,朱德去武漢向中央報告,途經九江時,曾受駐軍九江的金漢鼎盛情款待。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在作出南昌暴動的初步決定后,又派朱德回南昌為起義做前期準備。
為了完成黨交給的任務,朱德秘密經九江返回到南昌。在九江,朱德又專程拜訪了金漢鼎。此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五方面軍第九軍軍長兼贛北警備區司令的金漢鼎告訴朱德:“他正準備上廬山去開會,朱培德來電話說汪精衛、張發奎已經上了廬山,有要事相商。”朱德聞訊,不敢停留,立即趕回南昌。趁朱培德上廬山療養之機,緊鑼密鼓地為即將到來的南昌起義作了多方準備。
第一,立即同江西省委取得聯系,發動民眾迎接即將從四處匯聚而來的起義軍。他向省委的主要負責人羅亦農等通報了中共中央關于南昌起義的決定,并同他們一起發動各界人民團體,成立南昌市民歡迎鐵軍大會籌備處,積極籌設接待站、運輸隊等,并為即將進入南昌參加起義的部隊,預先找好適宜的駐地。
第二,偵察敵情。他利用在軍界的關系和聲望,不停地“拜訪”各方人士,特別是駐南昌的高級軍官,弄清了南昌及其附近駐軍的部署、人員、武器、裝備以及設防與火力配備情況。回到住處,朱德又將偵察到的情況仔細地標示在地圖上。南昌起義前夕,當周恩來看到朱德繪的南昌駐軍布防圖時,非常高興地說:“這份圖繪得好極了。你為準備南昌起義立了大功!”朱德還向周恩來詳細介紹了南昌地區的敵我雙方情況。周恩來對朱德的情報收集工作極為贊賞,認為這些情況為制定作戰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稱贊朱德是南昌起義很好的參謀和向導。
第三,朱德在朋友的幫助下出面租下了南昌市中山路洗馬池的江西大旅社,作為領導起義的大本營。后起義總指揮部前敵委員會就在此指揮起義。
第四,朱德指示軍官教育團連續兩次打野外,熟悉了南昌市的主要街道,察看了南昌市周圍的地形、地物及其通道,還進行了幾次夜間緊急集合、傳口令、識別記號等動作,為參加起義作好準備。
第五,宴請敵主力團團長,在起義前夕困住敵人指揮官。因敵軍兩個主力團的駐地都在城東,朱德故意把宴會設在城西,使之相距甚遠。宴罷又盛情邀請團長們打麻將,直到午夜,敵方一名副官突然來報告說接到指揮部通知,明晨4時南昌將要暴動。待幾個團長告辭后,朱德立即趕到前敵委員會所在地向總指揮賀龍報告。前委當機立斷,決定提前兩個小時舉行起義。
8月1日凌晨2時,南昌起義提前打響了。由于各方面準備充分,以及朱德的調虎離山計,敵軍兩個主力團倉猝應戰,起義僅用了3個小時,就取得了勝利。
三、朱德利用與滇軍將領們的情誼成功保存了南昌起義的革命火種
在南昌起義部隊南下途中,朱德巧妙地運用了與滇軍將官們的同學朋友情誼,成功地保存了南昌起義的革命火種。
1927年8月3日,朱德率南昌起義先遣部隊南下時,曾給駐江西臨川的國民革命軍第31軍第27師師長楊如軒寫信。朱德在信中曉以革命大義,勸其棄暗投明,一起南下廣東。朱德說:“我們最近在南昌開會,共推宋慶齡領導,揭起反對獨夫民賊蔣介石的大旗。現決定去廣州開辟新的革命策源地。…兄穿須鎧,弟掌大旗。時間緊迫,盼即日答復。”楊如軒雖沒有回信,但震于革命聲威,考慮到多年的友誼,也為了保全實力,便把軍隊撤到南城,讓出一條路給起義軍走。
1927年11月上旬,朱德率領起義軍余部再次抵達楊如軒的防區-湘粵贛三省交界的上堡、文英、古亭一帶。朱德立即寫信給楊如軒,希望楊如軒能“沓起眼皮,把上猶借他練兵三個月”。楊如軒雖未作正面回答,但確實對朱部睜只眼閉只眼,使朱德在江西崇義縣從容開展著名的“上堡整訓”,起義軍獲得了自離開南昌以來第一次較好的休整。
1927年11月當部隊僅剩六七百人,又缺醫少藥,幾陷絕境時,朱德利用范石生與蔣介石的矛盾,親赴汝城談判,達成了“同意朱德提出的部隊編制、組織不變,要走隨時可走的原則;起義軍改用第十六軍四十七師一四0團的番號,朱德化名王楷,任四十七師副師長兼一四0團團長;按照一個團的編制,先發一個月的薪餉,并立即發放彈藥和被服。”等協議。朱部改稱國民革命軍第16軍第47師第140團,隱蔽在范部中。通過合作,朱德所部的兵員、槍彈、被服、醫藥等都得到了補充,部隊也得到了很好的休整。
1928年1月4日,范石生接到蔣介石逮捕朱德密令后,不忘舊誼,立即密信朱德,囑其走小路撤離并贈送幾萬大洋作為路費。朱德遂以野外訓練的名義率領部隊安全撤離。而對于范石生的幫助,朱德在自述中還深情地說道:“他接濟我們十萬發子彈,我們的力量又增強了。他還一個月接濟萬把塊錢、醫生、西藥、被單……在紅軍的發展上來講,范石生是值得我們贊揚的。”
通過與范石生的合作,朱德不僅保存了這支幾陷絕境的南昌起義余部,而且使部隊得到了一個師的武器裝備,以嶄新的面貌,信心百倍地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朱德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朱德傳》[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二編研部編.《話就朱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二編研部編.《朱德自述》[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版。
作者簡介:
蒙秀瓊(1965-),女,漢族,四川西充人;南充職業技術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朱德思想與生平研究。趙洪松(1964-),男,漢族,四川西充人。
(作者單位:1.南充職業技術學院 2.南充中專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