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立
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我國人均GDP從1978年的385元增長到2014年的47203元,人均GDP平均增長速度為13.88%。2010年我國GDP總量超過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2014年我國GDP總量突破47萬億。自2014年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雖然經濟增速仍居世界前列,但表現出一定的放緩趨勢。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是什么因素影響了我國的經濟增長?這些因素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具體有多大?本文以1985年~2014年的數據為實證研究樣本,著重分析這些因素如何影響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
關鍵詞:GDP 計量經濟 模型函數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3(c)-175-04
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它不但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更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一般來說,GDP有三種核算方法,分別為收入法、支出法和生產法。用支出法核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共有四個不同的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凈出口(NX),用公式表示為:GDP=C+I+G+NX。盡管現在很多學者反對單純根據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但毋庸置疑的是,GDP仍然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統計指標之一,它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是制定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也是檢驗經濟政策科學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和評價經濟形勢的重要綜合指標。
1 GDP影響因素的理論分析及變量選擇
經濟增長理論經歷了200多年的發展歷程,早期的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從不同角度解釋了經濟增長,比如斯密、馬爾薩斯、馬克思分別從分工角度、人口角度和再生產角度解釋了經濟增長的原因。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分為外生增長理論和內生增長理論,前者強調資本累積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后者則強調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國內學術界關于GDP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文獻可謂是“汗牛充棟”,大致可以從經濟增長和經濟增長效率兩個角度進行分析。經濟增長影響因素方面,張鵬飛和陳斌開(2007)認為全要素生產率是影響城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而司法制度、產權制度和技術進步又顯著影響著全要素生產率;張清正(2014)從制度變遷、資本、市場化程度、外貿水平等因素分析了我國不同地區經濟增長差異的原因。經濟增長效率方面,朱承亮等(2009)表示我國經濟增長技術驅動較低,主要依賴于資本,并認為經濟開放和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金融機構存貸業務抑制經濟增長,但總體而言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孫根緊和丁志凡(2015)認為對經濟增長效率有顯著影響的有基礎設施、產業結構、對外開放、制度改革。
從上面的文獻可以看出,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實證分析了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因素。本文選擇國內生產總值Y作為被解釋變量。同時,考慮到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因素很多,本文不能全面地給予說明分析。根據研究的需要、影響因素的大小和模型本身的需要等原因,選擇了四個指標作為模型的解釋變量:城鄉儲蓄存款年末余額、財政支出總量、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出口總額、上期國內生產總值。其中,儲蓄是投資的重要來源,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有促進作用,但過多的儲蓄也會減緩經濟發展;財政支出有利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主要保障,影響效果顯著;出口總額的增長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上期國內生產總值對下期國內生產總值有順承效果,它的多少對下期國內生產總值會產生一定影響。因此,上述解釋變量的選取符合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們選用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上公布的統計數據(1985~2014年),并對其進行了整理與匯總。
2 數據
本文使用的數據為我國1985年~2014年的年度時間序列數據,為了實證分析以上分析的變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搜集了國內生產總值、城鄉儲蓄存款年末余額、財政支出總量、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出口額等5個變量,同時利用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固定資產價格指數將5個變量進行調整,從而剔除價格因素對5個變量的影響。圖1呈現了剔除價格影響以后,各個變量的走勢情況。可以看出,各個變量總體上都表現出增長態勢,國內生產總值、城鄉儲蓄存款年末余額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走勢基本一致——在2000年以前增長較慢,在此之后則迅速增長。而出口額、財政支出總量增長較為平緩,其中出口額在2009年出現了略微下降,這可能是因為受到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
進一步,可以利用剔除價格因素影響的數據為基礎,首先運用EVIEWS軟件畫出國內生產總值與城鄉儲蓄存款年末余額、財政支出總量、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出口額等4個變量關系的散點圖(限于篇幅,散點圖未在文中呈現)。由散點圖可以發現,被解釋變量國內生產總值Y和解釋變量X1、X2、X3、X4之間都存在著明顯的正向線性相關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儲蓄存款年末余額、財政支出總量、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出口額對國內生產總值有促進作用。表1為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矩陣。
通過表1可以看出,各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很高,均已超過0.94,說明各個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
3 模型函數形式的設定


(1)儲蓄是投資的重要來源,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有促進作用,因此城鄉儲蓄存款年末余額與國內生產總值應成正向關系。但隨著全國城鄉儲蓄存款年末余額過多的增加,便會產生“節儉悖論”,反而不利于經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可能不會增加,而是減少,換句話說,過多的儲蓄會減緩經濟發展,因此的理論預期符號不能確定。
(2)財政支出增加,代表政府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從而產生“乘數效應”,帶動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所以隨著財政支出的增加,國內生產總值應該是增加的。因此理論預期符號為正。
(3)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會促進就業的增加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從而帶動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它們應該成正向關系。因此理論預期符號為正。
(4)出口額增加會促進國內生產企業生產更多的產品,從而會促進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因此兩者應該成正向關系。于是理論預期符號為正。
(5)一般而言,當期國內生產總值越高,下一期國內生產總值會由于慣性,使得經濟繼續向好,因此兩者一般成正向關系,因此理論預期符號為正。
4 模型的設定檢驗與選擇
為了檢驗模型的設定偏誤問題,判斷線性模型和對數模型的選擇問題,采用MWD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模型的MWD檢驗主要關注Z1和Z2統計量的顯著性,由兩個檢驗結果來看Z1、Z2的t統計量都顯著,所以兩個模型的設定都合理。由于對數線性模型被解釋變量系數為彈性概念,可以很好地分析解釋變量變動一個百分比所引起的被解釋變動百分比,因此以下選取對數線性模型進行估計與檢驗。
5 估計與檢驗
首先,利用模型(2)對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做一個簡單的OLS回歸,表3呈現了回歸變量的系數以及基本的統計量。
從整體來看,模型的擬合優度R2=0.9998,非常高,調整的擬合優度也很高,F統計量的值為20452.49,明顯高度顯著。但當α=0.05時 ,t值為1.805738,LNX1的t統計量不顯著,t值為-1.725380,LNX2的t統計量不顯著,說明這兩個變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均不顯著。
從各個變量系數來看,城鄉儲蓄存款年末余額LNX1、固定資產投資總額LNX3、出口總額LNX4、上期國內生產總值LNX5的系數都為正,符合理論預期時的符號,符合經濟意義。但財政支出對數LNX2的符號為負,與理論預期相反,明顯不符合經濟意義,這可能是由于共線性引起的。為此,本文將通過相關系數矩陣觀察各個解釋變量的相關性。
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矩陣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解釋變量之間相關系數都很高,因此直接回歸可能會產生偽回歸。所以,本文接下來,刪除財政支出對數LNX2變量后,采用逐步引入其他變量的方法解決多重共線性,確定為最適合的多元回歸方程。刪除財政支出對數LNX2變量后,回歸結果見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D.W.值為1.4161。根據DW檢驗原理,DW值落在[0,DL),則存在自相關,落在(4-DL,4]則存在負相關;DW值落在(DU,4-DU),則不存在相關關系;DW值落在(DL,DU)或(4-DU,4-DL),無法判斷是否存在自相關。通過查表可以得到DL和DU的值,DW值落在(DL,DU)中,無法判斷是否存在自相關。因此運行廣義差分法進行補救,見表6所示。
由上,可看出D.W值為1.489088,大于DU,小于4-DU,因此接受原假設,無正或負的自相關。
懷特異方差檢驗的原假設H0:存在同方差。表7呈現了異方差檢驗結果懷特統計檢驗量為6.683229,P值為0.1536,不能拒絕原假設,說明不存在異方差問題。
最終模型為:
該模型經濟意義明顯,即國內生產總值受城鄉年末存款余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出口總額和上期國內生產總值四個因素的影響,并且都有十分顯著的正向影響(分別在5%、1%、5%和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具體而言,LNX1的系數為城鄉年末存款余額的彈性,即在保持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城鄉年末存款余額增加1%,GDP將增加0.086831%。這主要是因為存款余額增加,會使居民將多余的錢用于投資,從而促進生產,使經濟得到增長。
同理,LNX3的系數為國內生產總值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彈性,即在保持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加1%,GDP將增加0.082298%。這主要是因為固定資產投資可以促進就業、擴大生產,從而能夠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
LNX4的系數為出口總額的彈性,即在保持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出口額增加1%,GDP將增加0.044427%。這主要是因為,出口增加表明國外對國內產品需求增加,因而會促進國內的生產經濟活動,生產經濟活動增加則國內生產總值也會隨之增加。
LNX5的系數為上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彈性,即在保持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上期國內生產總值增加1%,GDP將增加0.687197%。這主要是因為經濟增長受到慣性作用,說明了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性。
6 結論與建議
本文構建計量經濟模型,實證研究了城鄉年末存款余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出口總額、上期國內生產總值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發現這四個變量對經濟增長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基于研究結論,同時結合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現狀,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首先,做好金融體系存款余額盤點工作,保證金融機構存款余額充足。由實證分析結果可知,居民儲蓄越高,越能促進經濟增長,因此應該保證儲蓄充足,這樣才不會出現所謂的“資本荒”,才不會影響到經濟增長。
其次,促進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做大基本建設和合理安排房地產投資。根據實證分析得出的結果,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顯著,并且有促進就業的作用。因此未來應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保障經濟平穩發展。
再次,實施出口優惠的稅后政策,鼓勵產品出口。可以根據國內產品生產情況,對不同的商品實施差異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國內的產品供給。
最后,我國經濟發展已經步入“新常態”,在新常態背景下應保持經濟平穩發展,不能使經濟走進向下發展的的“螺旋”之中。因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應實施積極的經濟政策、貨幣政策,以保持經濟的中高速增長。
參考文獻
[1] 左盛威.GDP影響因素的計量經濟分析[J].中國證券期貨, 2011(02).
[2] 張鵬飛,陳斌開.城市經濟增長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7(6).
[3] 張清正.我國區域經濟增長差異及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4(12).
[4] 朱承亮,躍宏志.李婷.中國經濟增長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1986—2007年[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9).
[5] 孫根緊,丁志凡.我國經濟增長效率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5(7).
[6] 張曉桐.計量經濟學軟件Eviews用指南[M].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4.
[7] 郭芳,冷洛.國內生產總值影響因素的計量分析[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8(1).
[8] 中國統計年鑒201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