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唐江宏
摘 要:為深化教育改革,加強人才培養,以江蘇理工學院教學目標為背景,結合分析化學課程本身的特點,提出教學內容應理論聯系實際,突出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應改變灌輸式教學,合理運用多媒體手段;教學模式應連接學術前沿,開展創新實驗等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分析化學;教學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394(2017)06-0116-03
現代分析化已不再局限于測定物質的組成和含量,隨著分析化學快速發展、各學科之間相互交叉,分析化學無論是研究對象還是研究層次都進入到嶄新的階段。[1]近年來,科技的發展伴隨著對人才需求的不斷擴增,這不僅要求從業人員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較強的實踐操作經驗,還要具備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高校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改革必然要適應社會發展,為新時期的社會需求輸送人才。
1 教學內容改革
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效結合教學培養目標和社會發展需求合理規劃教學內容。[2]
1.1 重難點內容突出
分析化學內容廣泛,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尤其要根據教學的對象和學生對現有知識的掌握情況合理規劃。針對我校不同專業學生,依據專業需要制定不一樣的學時,合理編寫教學大綱,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詳略得當,重難點突出。例如:講解酸堿滴定一章中終點誤差的計算內容時,針對資源循環專業學生,應結合講授法與演練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進行公式推導時,應結合板書把過程講清楚、講透徹,并適當布置課后作業加強知識的鞏固;而針對化工專業學生,可根據學生愛好設定為課后自學內容,做到因材施教。
1.2 理論聯系實際
分析化學為基礎理論課,在講授過程中難免枯燥、乏味。[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思考和探索如何激發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單純依賴教材內容,在講解某知識點時應適當增加一些與生活和實踐密切相關的案例,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分析化學的很多反應過程和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體現,以分析化學為基礎的檢驗檢測領域也越來越廣泛。例如,在酸堿滴定一章中結合分析化學基礎知識可講解銨鹽中氮含量的測定,可以拓展三聚氰胺事件里奶粉中蛋白質含量的檢測;講色譜理論時可引用辣椒醬中人工合成類色素蘇丹紅的檢測案例;講原子發射光譜法時,可以講解通過測定人體中的微量元素(如鈣、錳、鐵),根據所測微量元素的含量可以診斷人類所患的疾病。用這些案例做鋪墊,首先讓學生有了直觀的認識,再根據課本知識具體講解原理。
2 教學方法的改進
教學方法是關乎教學質量好壞的關鍵因素,是師生互動的橋梁。
2.1 合理運用多媒體
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時,一定要精心組織教學內容,ppt的制作要盡量精煉、色彩鮮明、能吸引學生眼球,切忌長篇大論,使多媒體更好的服務于教學。講解的語言要靈活生動、抑揚頓挫,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避免平鋪直敘。教師對每一章節內容應熟悉掌握、對于如何講解、如何舉例、如何為后面內容鋪墊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對于復雜公式推導要有效結合板書的傳統講授方式,做到詳略得當。
2.2 改變灌輸式教學
知識經濟時代,伴隨著知識的不斷創新與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要求學生具備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更要求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教學課程改革中,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利用翻轉課堂、微課等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互動中。教學方法機智靈活、推陳出新,以課堂測驗和討論等手段展開教學。例如:講解定量分析步驟時,可以將學生分成討論小組,以測定某礦石中鈣、鐵含量為例,從取樣、制樣、溶解、測定、分析等幾個步驟分別思考討論,最終制定實驗方案。通過討論式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敏捷、辯證的思維方式,鍛煉連貫、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夠提高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教學模式的更新
21世紀,科技的發展更重視人才的培養。
3.1 開展創新實驗
分析化學是采用講解理論知識與開展同步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方式。[4]據調查,分析化學專業畢業生缺乏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學生創新實驗,是對已學過的基礎理論與實驗技能的創新,同時也培養大學生創造性思維、鍛煉動手能力、鞏固和提高專業知識的有效途徑。借助于學校、學院良好的教學資源,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愛好,獨立設計與化學相關實驗項目,或參與教師根據學生情況以及學科的發展精心設計的實驗內容。例如,在絡合滴定的實驗中,可將實驗水中鈣、鎂離子含量的測定改為市售牛奶或奶粉中鈣、鎂含量的測定,這樣修改既貼近生活,又可讓學生產生濃厚興趣。[5]
3.2 連接學術前沿
教師在講授基本理論的同時,應盡量結合當代運用分析化學基礎理論發展出的新進展、新成果,讓學生充分了解相關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現狀。[6]例如,講解常用的分離和富集方法時,可以結合當前臨床領域研究熱點,制備智能型分子開關膠束或囊泡,在特定生理條件下,可以實現抗癌藥物的靶向給藥及釋放。通過理論知識與學術前沿相結合,讓學生了解科研學術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他們學術敏感性。[7]
參考文獻:
[1] 張曉娟,黎永秀,王勝碧.分析化學教學改革初探 [J].安順學院學報,2011,13(2):88-90.
[2] 邱海燕.分析化學教學改革探討 [J].化工高等教育,2011(5):68-71.
[3] 樊鐵波.分析化學課教學改革淺議 [J].教育探索,2007(21):38-39.
[4] 李翠芹.新形勢下的貴州大學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改革探索 [J].求知導刊,2014(8):11-12。
[5] 何靜.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分析化學教學改革 [J].科教導刊,2015(10):118-119.
[6] 王憲生.分析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J],商洛學院學報.2007(21):84-87.
[7] 劉曉娟.高校分析化學教學改革探索 [J].教育教學論壇.2016(33)73-74.
Teaching Reform and Discuss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LIU Dan,TANG Jiang-hong
(School of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entative ideas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from contents, methods and modes, which combined with our own teaching peculiarities in order to deepen educational reform and bring up talented people.
Key words: analytical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mode
責任編輯 趙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