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智婉
鄰近年關,一切都洋溢著萬象更新的喜慶與生機,從事新聞工作三年有余,也就是在我剛剛參加工作的2011年春節開始,有一個話題便悄然成為熱議的焦點,那就是出現在報紙、電臺、電視臺和各大網站首頁、各欄目重要時段的“新春走基層”報道。在這里,基層普通百姓、一線干部職工、邊疆各族人民成為新聞的主角,他們的形象、聲音、話語成為媒體上一道道最惹眼的風景。
一晃三年過去,“新春走基層”的慣例沒變,隊伍更是在不斷壯大,而我,也作為一名新兵有幸加入,去了解基層,感知基層,為群眾奉獻鮮活生動,富于感染力,親和力和吸引力的報道。
采訪第一站,我們來到了邢臺內丘周關村,作為走基層——“新年”系列報道的其中一站,當地特有的民間舞種——排鼓不得不提。當然,這里的排鼓不是美食,而是世代傳承下來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技藝。據傳承人講,表演的一整套曲子下來要變換20多個隊形,難點在于其沒有鼓譜,所有鼓點和隊形全憑傳承人記憶。
從初一到十五,排鼓隊每天都整裝待發,為村民們奉上精彩的表演。我想,民間技藝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它的觀賞性,獨特性,更有它引以為傲的傳承性。一代代傳承人勞神費力學習技法自不必多說,更難的功課是如何將其發揚光大。對于這一點,我們也從傳承人周師傅那里得到印證:觀看表演是節日期間鄉親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樣也是這些民間藝人弘揚宣傳藝術的需要。
馬不停蹄的從邢臺轉戰滄州滄縣,趙碼頭村的村民正在熱火朝天的籌備自導自演的第三屆村晚。從春晚到村晚僅一字之差,眼前的景象卻是截然不同,沒有絢爛的舞臺,簡單的水泥臺吊上幾個大紅燈籠,一塊并不大的紅布充當LED,田間地頭就是最樸實的背景。接待我們的人名叫趙華,也是整臺村晚的策劃人兼主持人,見面握手本是件平常不過的事兒,但跟趙華握手卻讓我心頭一驚,他手的溫度完全可以用沒有溫度來形容,可謂“冰涼敗火”。仔細打量才發現,為了舞臺效果,這個90后的小伙子在三九天里只穿了一件單西服,穿梭在鄉親們中間,忙前忙后。多次叫他多穿點兒,回答始終是:“姐我不冷”。
像趙華這樣“不冷”的還真不在少數,隨著演出的開始你會發現,所有演員無論年齡大小無一不是全程舞臺服裝;來自十里八鄉的鄉親們自發帶著板凳馬扎,年齡大些的被安排在舞臺前方的小廣場空地落座,年輕人則站墻頭的站墻頭,上房頂的上房頂,寶貝們大多被爸爸舉上肩頭,在將近3個小時的晚會進程中,幾乎沒有人中途離場,每個人都熱情高漲,好像這不是隆冬,而是草長鶯飛的暖春。
身為電視人,看慣了華美的舞臺,大手筆的制作,美輪美奐的音響道具,驚為天人的俊俏面孔,卻發現抱怨吐槽的聲音越來越多;歌舞表演愈發群星云集,小品相聲愈發犀利搞怪,卻發現人的笑點也隨之越來越高。不真實身處這一望無際的農田,沒親耳聽到老鄉們爆發出的朗朗笑聲,你不會知道這里淳樸的人們對屬于自己的聯歡會有著怎樣的期待,怎樣的重視,怎樣的投入和欣賞。沒有哈導馮導,沒有專業演員,絲毫談不上收視率的農民村晚,卻在鄉親們合不攏嘴的笑容里帶給我深深的感觸,是什么讓演員們放棄撲克麻將,一準備就是大半年,是什么讓鄉親們忽略寒冷,翻開節目單尋找答案。
也許,這并不能稱之為標準意義上的節目單,沒有彩印和設計,只是兩頁白紙手寫而成。節目種類繁多,有表現農村婚育政策的小品,講述鄰里婆媳家長里短的相聲,也有展示孩子茁壯成長的舞蹈,反應年輕人情竇初開的對唱。最重要的是,每一個表演者都是自己身邊的親人:或是看著長大的孩子,又或是一起算計柴米油鹽的姐妹;而每個故事講述的,也許就是自己身上發生的或憂或喜的故事。通過這樣的方式,村晚一方面娛樂了大伙兒,增添了年味兒,另一方面,百姓們為了不成為反面故事的典型,在平時生活中也會加以注意,久而久之潛移默化,村晚也就起到了不錯的教育效果。有時想想,這本就是一個大聯歡,茶話會,嘮家常的平凡場景,說成晚會,追求效果,反倒上了綁,落入俗套。
基層的走訪告訴我,每一個最普通的百姓都有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新聞工作一方面要幫助建立更為豐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另一方面,依托鏡頭的記錄,呈現和放大,有如邢臺排鼓,農民村晚這樣好的民間藝術形式可以更廣泛的傳播開來,甚至成為廣大農村地區的特色年俗,百花齊放。而對于年味兒越發褪色的城市人來說,相信這樣的報道也會帶來不小的啟迪和震撼。
基層有火熱的生活,真實的輿情,有不盡的新聞源泉,是媒體挖掘不盡的新聞寶藏。在“實際”“生活”和“群眾”的交匯點上,采訪,也應該變得更加質樸,聽到最真實的聽音,記錄最真切的情感,這樣,我們的創作才有靈感。新春走基層更要變為常態走基層,相信深入到百姓中間去,主播臺上的我們也會更加自然親和,“用心”說話,以情感人。
(作者單位:河北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