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之敏
摘要:本文論述中國—東盟智庫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問題,基本思路是:中國—東盟智庫必須把握新時代中國外交的新特征,理解東盟各國的不同訴求,幫助東盟各國政府和民眾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內容,消除疑慮,主動參與;幫助中國政府和企業了解東盟國家的國情,推介“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總結經驗,降低風險。
關鍵詞:中國—東盟智庫;“一帶一路”建設;作用
[中圖分類號] F7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2479(2017)06-0040-06
Abstract: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that the role and problems of China-ASEN think tanks in promoting “the Belt and Road”, the basic ideas are: China-ASEN think tanks must understand the new features of Chinas diplomacy in a new period and different demands of ASEAN countrie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governments and people of all ASEAN countrie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Belt and Road” so as to eliminate doubts and encourage them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participate; it also need to assistant Chines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to understand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so as to smoothly promoting “the Belt and Road” with summarized experiences and lower risks.
Key Words: China-ASEAN Think Tank; The Construciton of “the Belt and Road”; Role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倡議,至今已有4年。4年以來,中國政府和企業在東盟國家開展了不少有關“一帶一路”的宣傳和經貿活動。2017年5月,“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諸多東盟國家首腦與世界一百余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代表共赴盛會,“一帶一路”成了泰國等東盟國家的熱詞。筆者所在的智庫也在當地主講和參與了不少政府和民間舉辦的“一帶一路”研討會,感受到東盟各界對于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既有熱情,又有疑慮。本文意在就中國—東盟智庫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問題略表淺見。其基本思路是:中國—東盟智庫必須把握新時代中國外交的新特征,理解東盟各國的不同訴求,幫助東盟各國政府和民眾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內容,消除疑慮,主動參與;幫助中國政府和企業了解東盟國家的國情,推介“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總結經驗,降低風險。
新時代的中國外交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并描述了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筆者看來,與中國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相對應,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目前也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進入新時代的轉變,簡而言之,就是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轉變。具體來說:第一是中國包括政治組織、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科技創新、國民素質、環境資源乃至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綜合實力的提升;第二是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通過對外貿易和投資與世界深度融合,利益密切相關;第三是世界對于中國在諸多國際問題上承擔大國責任有更多期待,中國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經驗贏得更多關注,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逐漸清晰,中國為世界政治經濟發展貢獻“中國智慧”開始變為現實。
但是,新時代的中國在發展過程中也會面臨一些挑戰。從世界角度而言,經濟的全球化使得商品、服務、資本和人力資源跨國自由流動,獲得最高效率和收益,對于世界經濟發展總體的貢獻毋庸置疑??墒歉髯詾檎?、服從本國選民意志的某些國家政府卻有可能缺失全球視野,因為經濟全球化獲益不均而推行“逆全球化”措施。由此可見, 在新時代的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的全球治理機制不足的基本矛盾。同時,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國對外投資也帶來了中國在海外更多的利益和風險。所以新時代對中國而言,亦存在著中國的全球利益和責任與日俱增和中國軟硬實力有待加強的基本矛盾。中國外交在新時代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基于上述矛盾的判斷,提高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政治影響力、民眾感召力和制度塑造力。而中國—東盟智庫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首先必須把握新時代中國外交的上述新特征。
東盟各國的國情和訴求
中國—東盟智庫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也必須理解東盟各國政治經濟的不同國情,對華經貿關系的不同特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不同訴求。
東盟作為整體的GDP在2016年大約是中國的 1/4,而其人口和人均GDP大約是中國的一半。東盟10國的經濟總量和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各具特色。其大者有GDP近萬億美元,人口過2.5億的印度尼西亞;其富者有人均GDP超過5萬美元的新加坡;其新進者有這兩年GDP增速均超過6%的所謂CLMV(即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四國 (見表1)。而從對外經貿關系看,東盟作為整體2016年出口額約是中國的1/2,進口額是中國的2/3,吸引外資則是中國的1/7。東盟10國中外貿的五強是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和印度尼西亞。而吸引外資最多的也是這5個國家, 2015年FDI流量的排名是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越南、馬來西亞和泰國(見表2)。
東盟10國上述不同的體量和特征,使得中國企業在當地的投資有不同的機會和挑戰。而各國參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也會有與其國情相應的不同訴求:有的側重脫貧趕超(如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有的側重產業升級、技術創新、擺脫“中等收入”陷阱 (如泰國);有的需要發展基礎設施,加速經濟發展(如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有的則要擺脫因為西方國家不景氣帶來的經濟低迷(如新加坡和文萊)。
這些不同訴求的表現就是對中國市場、消費品、原材料、 中間產品、資本和技術裝備不同數量和層次的需求,它們在下述東盟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關系和中國對東盟國家的投資走向中可以略見一斑。中國2009~2016年連續8年是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而東盟則2011~2016年連續6年成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僅次于美國和歐盟。東盟對華出口占其總出口的11.4%,自華進口占其總進口的19.4%①。中國對東盟出口占中國總出口的12.2%,自東盟進口占中國總進口的12.4%②。2016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總額超過4500億美元,東盟10國里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依次是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度尼西亞,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則依次是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見表3)。
而東盟10國對華進出口的商品結構也不盡相同。從對華出口來看,大致分為兩塊:一是農礦原材料產品,比如礦石、木材、橡膠和木薯。它們主要來自工業化程度較低國家,比如老撾、緬甸和柬埔寨;二是屬于跨國公司產業鏈一部分的電器、電子和機械產品,主要來自工業化程度較高國家,比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從自華進口來看,則包括中國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電器電子產品、與基礎設施相關的鋼鐵和機械裝備以及同樣屬于跨國公司產業鏈一部分的電器、電子和機械產品。隨著中國大量紡織鞋帽企業向越南、柬埔寨和緬甸轉移,紡織鞋帽類原輔料和成品也占據了中國和這3個國家貿易的相當部分 (見表4和表5)。
從中國對外投資來看,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1962億美元,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國中排名第二,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是13574 億美元,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國中排名第六。東盟則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目的地。2016年,東盟吸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716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于中國香港;吸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103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三,僅次于中國香港和美國①。
在東盟10國中,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前五名分別是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老撾、越南和緬甸;2016年流量最多的前五名分別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和泰國(見表6)。從行業結構來看,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最多的五個行業分別是制造業、租賃和商務服務、采礦、 批發零售和電力; 流量最多的五個行業分別是制造業、批發零售、 租賃和商務服務、房地產和電力①。因為存量數據是2002~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總計,而流量數據是2016年中國當年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和流量數據的對比也可以看出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在國別和行業上的變化。綜合其他資料來看,中國投資在不少東盟國家舉足輕重。比如2016年的東盟各國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流量中,中國在老撾和柬埔寨名列第一,在泰國名列第二,在馬來西亞和緬甸名列第三,在越南名列第四(見表7)。中國在東盟各國直接投資也各有側重,主要集中在電力、公路、鐵路和橋梁等基礎設施,農礦等第一產業,制造業、房地產和金融服務等五大領域(見表8)。
中國在東盟各國的進出口和投資也引發了東盟各國政商界某些人士的憂慮和批評??偨Y起來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是擔憂中國企業轉移落后產能,過度開采,從而破壞當地的環境和自然資源;第二是擔憂中國企業依仗其巨大規模和效率,使當地企業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第三是批評中國企業在當地創造的附加值不高,技術轉移不足;第四是批評中國企業的作為會挑戰當地的法律規則乃至國家主權。
由此可見,中國推動實施“一帶一路”倡議,不可能是中國方面一廂情愿的事情,對于東盟各國國情的了解,除了東盟10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對華經貿關系特征,也要洞察東盟10國國內不同利益集團的利求。在“一帶一路”項目的立項和執行中,要充分考慮其對當地傳統文化的影響;對于歷史遺留的民族矛盾的影響;對于與鄰國邊界沖突的影響;對于執政黨與在野黨博弈的影響;對于其他國家現有勢力以及所在國在大國間均勢平衡的影響。
中國—東盟智庫的作用
中國—東盟智庫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應該是把握新時代中國外交的新特征,理解東盟各國政治經濟的不同國情、對華經貿關系的不同特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不同訴求,一方面幫助東盟各國政府和民眾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內容,消除疑慮,主動參與;另一方面幫助中國政府和企業了解東盟國家的國情,推介“一帶一路”項目,總結經驗,降低風險。
在筆者看來,消除東盟各國政商官民對于“一帶一路”的誤解,有兩個切入點:一是說明“一帶一路”是倡議而非戰略;二是說明“一帶一路”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區域一體化”組織。
說明“一帶一路”是倡議而非戰略,可以強調中國政府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共商”意指東盟各國不應該等待中國政府拿出一個“一帶一路”的現成方案,而是應該結合本國國情訴求,積極參與, 提議既有戰略意義又有經濟效益的建設項目;而“共建”和“共享”則意指“一帶一路”不是依賴中國援助的“新馬歇爾計劃”,而必須遵照市場法則,互利共贏。
說明“一帶一路”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區域一體化”組織,可以論述:“一帶一路”在地域上既不固定、也不排外,是一個開放、發展的國家群體,比傳統意義上的“區域一體化”組織更有“廣度”;“一帶一路” 涵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五通”,在內容上比一般的區域一體化組織的貿易投資自由化談判更有“深度”;“一帶一路”在實施中以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項目為引領,有中國資金、中國裝備和技術的實際支持,能夠更直接地消除沿線國家的發展瓶頸,在實施效果上更有“強度”。
具體來說,中國—東盟智庫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可以開展下述工作:第一,宣傳闡述“一帶一路”的理念;第二,分析說明“一帶一路”國家的國情和輿情;第三,歸納呈現“一帶一路”有關進展的基本數據;第四,比較總結“一帶一路”有關項目的經驗教訓;第五,為各國政府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咨詢策劃;第六,為各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項目提供咨詢策劃;第七,研究探索全球治理之中國方案的內容及其適用性。
(責任編輯: 顏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