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現探究
西畫起源于15世紀。古典主義油畫追求極致的寫實風格,完美的人體比例,嚴謹的透視技巧。到了19世紀,油畫又開始了新的篇章。印象派的初探,開始大玩色彩藝術,追求視覺真實感。莫奈,梵高,這些藝術的探險家打破常規色彩模式與繪畫語言,大膽釋放自我,在油畫上,玩出了新的變化。來到20世紀,又是一個怎樣光怪陸離的藝術世紀。野獸派馬蒂斯率先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放出了抽象,超現實,達達,未來派….這些“妖魔鬼怪”奏出一曲神魔共舞的視覺盛宴。進入21世紀,西方現代美術呈現著明顯的與以往不同的特點:企圖突破審美范疇,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對主流美術思潮的質疑和對少數民族和邊遠地區美術的關注,主張多元和承認多中心;從傳統藝術、現代藝術的形態學范疇轉向方法論,用藝術表達多種思維方式;從強調主觀感情到轉向客觀世界,藝術多元化,民族化,創新化成為整個世界的語言。在幾個世紀油畫繪畫的探索中,單純的油畫材料已經無法滿足大眾藝術家對藝術更深層的探索。隨著科技的進步,繪畫材料也在不停地更新。寫實早已玩的淋漓盡致,抽象也漸漸為大眾普遍接受。人們再也不似幾個世紀前那般死板保守,一種新的藝術表現手法的出現,總是能被大眾或小眾所接受,所深愛。
當代的藝術史上,塔皮埃斯在物質材料肌理的表現上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他以類似雕塑造型的厚涂材料手法所創出的的肌理幻象以及對綜合材料的直接利用,不僅顯示材質不再淪為線條、色彩的附庸,而是具有獨立表現性的主角,更說明了藝術家與作品材料之間的微妙互動,亦是使材質展現生機的的重要因素。材料的材質與結構間所呈現的意象及隱含語義、凸現的意義。他所創造的畫面引人深思,回味無窮。
二.立意
藝術除了給人們帶來哲學上的啟示,還會給人帶來愉悅和滿足感,審美學家把這種愉悅感稱之為審美體驗。在這一體驗中,組成藝術品的不同元素之間的關聯又會使人感受到美,和對審美趣味的提高。材料語言也是組成藝術繪畫元素的眾多之一,材料語言作為新興語言,會帶給觀眾特殊的審美體驗,這種審美體驗包括視覺和觸覺的體驗,也是現代繪畫所探尋的新的形式語言所帶給觀眾的感受。這種形式語言的運用是要通過藝術作品的創意與思想主題來表現的,也就是形式的表現要為內容服務,不能只注重形式表現,而忽略精神內涵的表達。
綜合材料繪畫形式表現,可以從作品平凡材料中感覺到“新”,尋找“新”的可能。通過對材料和形式之間關系的認識過程,以一種思考模式,進入創造性的精神空間的營造。作品把視覺藝術語言與作品所要體現的精神相統一起來,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運用油畫和素描的知識去掌控畫面,材料的運用常常有一些未知的“不可控”,這些“不可控”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意外之“美”,這也是綜合繪畫的小魅力之一。
三.創作
利用材料本身來做藝術作品并不是始于塔皮埃斯。與達達主義利用材質反對當時的藝術觀念、反對當時的政治意識形態不同,塔皮埃斯使用材料的目的是利用材質美感以及簡約的色彩、豐滿的構圖、虛和實的對比、厚與薄的襯托、肌理與刮痕等手段,表達出一種屬于他個人的神秘詩意和哲理象征,他對自達達主義以來“語言和意象”作出了非常具有個性化的詮釋。塔皮埃斯認為“繪畫應該成為一種物體,載著藝術家思想的一種物體,就像帶電的負荷,敏感的讀者一碰到它的電波,他的情感便會油然而生”。所以人們才會在他的材料清單中發現包羅萬象的物品如沙子、陶土、白堊粉、紙屑、紙板、報紙、稻草、毛發、木板、泡沫板、繩子、油墨、水墨、清漆、油畫色、聚乙烯畫料,還有其他的被認為是“垃圾”的廢物。塔皮埃斯利用其敏銳的直覺,像變魔術一樣將這些“廢物”變成具有材質美感的承載著其思想內涵的藝術作品。
在運用這種材料繪畫時,要將其本身的色彩考慮進去,再考慮使用其他色彩來搭配。在創作綜合材料繪畫過程中,藝術家通過運用現成物來傳達思想。任何一個很普通的東西,如一張紙、一塊布、一支筆等都可被藝術家隨意地加在畫上面。多種多樣的材料,其自身色彩的應用和畫中色彩的應用相融合,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獨特但不突兀。顏料色彩由于種類有限,有時并不能充分表達藝術家的思想,而現成品拼貼作品的色彩,種類繁多且鮮艷奪目,是顏料色彩所不能達到的,所以,可用現成品色彩來表達顏料色彩所不能表達的情感。現成品拼貼繪畫和顏料繪畫的結合,使藝術家的情感更加充分地表達出來,也完善了繪畫的色彩體系。現成品色彩畫面的側重點不是強調色彩的傳統審美,而是表達藝術家的思想感情、觀點想法和材料的美麗。藝術家通過利用不同的、具有特殊意義的現成品,并賦予其想象,強調其所繪成的畫與所處世界的聯系。除此之外,綜合材料繪畫又因其材料的多樣性、色彩種類的豐富等特征,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促進繪畫藝術更好地發展,打破了傳統的繪畫藝術,也為二維繪畫向三維,四維,五維繪畫的轉變提供了可能。
綜合材料,一種特殊又新型的視覺藝術語言,被納入現代藝術中使得作品更趨豐富,效果更趨新穎,使得視覺藝術語言變得更加豐富起來。無論是西方藝術還是東方藝術,使作品具有美感形式,用這些美感形式強化表達創作者的觀念和思想,都是具有價值的藝術品。而材料的加入將會產生更加富有感染力的效果。繪畫的表達因材料選擇的不同,給予觀者的感受也不同。東方繪畫中利用筆墨的虛實相生,知白守墨造出大千世界。每幅畫的“意境”獨特,意味深遠。綜合材料的審美趣味與水墨審美有異曲同工之妙。綜合材料采用現成物材料質感和隨意性繪畫綜合的表現手段,通過“物化”的過程,并轉化為審美的形式來作為表達思想的方式,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在藝術創作中綜合材料大膽的、不合常規的運用,打破了傳統的形式美的法則,以及人們傳統的審美經驗。綜合繪畫中一般沒有具體的形,而以色彩和質感引人入勝。
作者簡介:劉希琛(1991.6.12),女,漢族,籍貫:江蘇南京人, 齊魯工業大學藝術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油畫研究方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