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腦音樂制作技術作為音樂技術理論領域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種創作形式,從產生起,就不斷沖擊著人們的審美感受,在發展創新過程中不斷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電腦音樂的發展過程就是音樂形態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插件音色技術是處于整個技術領域的一個支柱產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電腦音樂 音源 音色 配器
一、電腦音樂必須有虛擬的樂隊模式
早期的電腦音樂系統中的電腦速度較慢,加之當時的電子樂器同時發音數不多,音序器軟件的軌道與通道有限,所以制作大型管弦樂比較困難。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國內的電腦音樂,多數模擬電聲樂隊的效果。由于錄音技術的發展和傳聲器技巧的運用,已使常規樂器音色能夠與合成器得以美妙的結合,因此,為了突出音樂的民族風格,制作者往往先制作出 MIDI小樣再到錄音棚把演奏家的真實演奏貼進音樂中。那時的電子樂器絕大多數尚未具備有中國民族樂器音色的功能早期通用 MIDI(GM)標準的 128種音色基本上是以電聲樂隊為基礎分組的,如電鋼琴組、電吉他組、電子打擊樂組、合成管樂組、合成背景音色等等。在中國,啟蒙階段的電腦音樂效果實際上就是電聲樂隊。
電聲樂隊的如下組合在電腦音樂中完全適用:①電子樂器+ 柳琴 (或高胡或古箏 );②合成弦樂合奏+電吉他+電貝司+架子鼓+小提琴(或二胡);③長號+合成弦樂+電吉他+電子鼓+薩克司(或嗩吶或竹笛)④鋼琴+電吉他+電貝司+架子鼓+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或二胡或琵琶或三弦 )……。
從以上的分組中,我們可以看出每組都有一個或一組色彩較強的樂器。這種組合法體現了制作者對獨奏音色的偏愛,也符合大眾的欣賞習慣。由于較少通道的制作在設備上更易投資,采樣并固定在芯片上的音色更易于滿足年輕作曲家對真實音色的追求。
二、電腦音樂的音響平衡與融合
傳統的配器,十分強調木管、銅管與弦樂之間音量的平衡。如果在音量上不能取得平衡,就會使交響樂隊的音響混濁不清,從而缺乏音色的層次對比,缺乏力量變化、高潮的形成以至最終缺乏音樂結構有機聯系和音樂形象發展的邏輯性。
為傳統樂隊配器時,要十分注意同一樂器的不同音域的不同音色。而在電腦音樂中每種樂器 (音色)音域的使用,在理論上是無限制的。有的音色可以超過傳統的使用音域,再修改該音色參數而仿真為另一種樂器的音色。有的音色個性十分強烈,然而音量很小。如音色號79的口哨,可以強化力度讓它獨立于其他的聲部之外。又如 55號的合成人聲也可以這樣處理,這種手法常常能得到獨特的效果。早期的電腦音樂僅僅是MIDI制作,隨著電腦運算速度加快,多通道音頻接口的完善與普及,使用高版本的音序軟件在音樂中貼進人聲或真樂器已不是困難之事。
三、頁面的編輯和樂譜打印
如今大多數作曲軟件都包含有不同層次的樂譜打印功能,可根據需要選擇適合的軟件。如果為專業的樂隊提供總譜和分譜,一定要用Encoer或Finale軟件。這兩種軟件產生的樂譜非常美觀。打印總譜要考慮樂器的分組。為了方便制作,有的人不按總譜的分組順序,隨意設置音軌輸入音符。但如要打印樂譜,一定要把聲部按規范順序移動排列。另外,像小號、圓號、黑管等變調樂器的調號及變化音記號標記也要符合專業要求。
在西洋管弦樂隊總譜上,樂器的分組順序已有定論。民族管弦樂隊也有不少出版的樂譜可資借鑒。唯有電聲樂隊總譜沒有統一記譜規則。有的基本上采用管弦樂總譜寫法,有的僅是和聲功能的譜表。電聲樂隊總譜各聲部按如下順序排列既能充分體現電聲的特點,也顧及樂隊指揮排練時的視譜的習慣:1.主旋律 (如歌聲);2. 復調副旋律 (如小提琴聲部 );3. 合成弦樂 (持續和弦音和弦音型 );4. 第一電吉他 ( pick音色 );5. 第二吉他 (古典音色 );6. 電貝司;7. 色彩樂器 (如柳琴、古箏、高胡、鋼琴、鋼片琴、鋁板鐘琴、木琴等 );8. 架子鼓或電子鼓。
樂譜打印表面上好似與配器無關,其實從深層次考慮,作曲者一開始制作電
腦音樂最好首先考慮到將來的總譜打印時的頁面設計。事實上,音樂形象在聲部設計的進展中,在作曲家的頭腦中已具雛型。
四、旋律、低音、和聲和復調的特色
音色的不同會直接影響旋律的表現力,所以,傳統的配器注重單獨音色和復合音色的區別與使用。
現在合成器的音色已十分迷人,在一般的制作中使用單一音色效果較好 ,但有時為表現復雜的樂思,用現成預置音色是不夠的。因此,電腦音樂工作者要學會編輯、制作新音色的技藝。
我們強調單音色的獨特性,但也不能過分夸大單音色的作用。當音樂進行到強烈節奏跳動時,單一音色的色彩要素就降為次要地位。音色好比是烹調佐料,但佐料自身卻不能成為美食。以貝司為代表的低音音色是配器的基礎。初學者最好先寫好低音聲部,弱拍的后半拍多用和弦音。在節奏的動力較強時,可使用連續的切分音固定節奏,甚至是與吉他配合構成固定的伴奏音型。抒情性的樂曲,低音可進行復調節奏處理,也可以與主旋律在個別段落齊奏。
電腦音樂的易修改性,使具有一般音樂修養的青少年也可以按上述原則來進行模擬小樂隊創作。實踐證明,業余的愛好者也能制作出相當優秀的作品,當然,創作大型管弦樂風格的電腦音樂作品,作者必須有較高的理論修養、制作能力及設備水平。
參考文獻
[1]Darid,M.Rudin ,Tintull 語言化pc機 [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1995.
[2]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管弦樂法原理 [M]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3]Darid,M.Rudin.桌面音樂家 [M] 北京: 學苑出版社,1994.
[4]法)柏遼茲(Berlioz,Hector)著,姚關榮等譯.配器法[M].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2.
[5]淦立康等編著.電腦音樂300問 [M]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6] 梁威 電腦音樂在傳統配器法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D] 東北師范大學, 2013.
閆群群(1991-),女,聊城大學音樂學院15級研究生,專業為專業音樂,研究方向為古箏。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