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書旗先生繪畫的選材時非常廣泛,花鳥和山水都有涉及,本文重點分析張書旗先生對于傳統的中國繪畫的研究還有憑借自己的經驗和當時中國環境進行對花鳥畫描繪對象的選擇和創作。
關鍵詞:張書旗;花鳥畫;創作對象;選定
張書旗繪畫的選材可以說較為廣泛,他最擅長繪畫花鳥。所以第一個講述的就是張書旗先生的花鳥繪畫。我國最早的花鳥畫是在殷商時期,那個時期的花鳥畫還是以甲骨文的形式出現,花鳥畫受到人們喜歡的開始是在明清時期。明清時,很多的畫譜上都是以花鳥畫為主,而各大文人墨客都紛紛學習繪畫花鳥畫的技法。慢慢的發展到了今天,花鳥畫已經成為我國繪畫的主旨,不乏很多藝術繪畫家選擇花鳥畫作為自己一生的研究。《我的繪畫生涯》一書中張書旗回憶起自己在上海專美學習繪畫時曾經說過:“當時沒有花鳥畫的老師教我,所以我不得不依靠自己,在博物館臨摹古畫或到公園里去寫生。四年后畢業,我懂得一條真理,任何人做任何事,必須依靠自己。”張書旗的繪畫風格包含了傳統藝術,又含有在繼承中自己所創新的藝術風格。張書旗先生將中國花鳥畫的特色以一種新的形式完美的呈現在大家的眼前。
1935年在南京所舉辦了“張書旗先生畫展”,可以說這是張書旗先生在國內舉辦的最為詳細的一次畫展,甚至可以說這次的畫展代表著當時我國的繪畫水平。那個時期我國的社會不穩定,日本正在準備著侵略我國。而在這次畫展開始之前,就有廣大的愛國人士表示會全力支持張書旗先生開展這次畫展,并且大量的購買了張書旗先生的繪畫作品,而賣出的所有經費都由張書旗先生捐給了國家作為抗戰的經費。當時的日本領事館也派人前來參觀張書旗先生的畫展,看完畫展以后大為震驚,決定大量收購張書旗先生的作品,而張書旗先生本人親自前來拒絕了日本領事館的工作人員,最后張書旗先生的作品日本人一幅也沒有收購成功。由此可見,張書旗先生開展的這次畫展和當時其他畫家目地不同,張書旗先生開辦畫展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給當時的中國湊取經費,同時也喚醒廣大的中國同胞們中國文化是任何國家用錢買不來的。
這次張書旗先生的畫展中最為主要的一幅作品是《貓頭鷹》,畫面中的貓頭鷹在一顆楓樹上蹲著,貓頭鷹的目光表現的十分兇殘,威風凜凜的看著觀賞它的人。看出張書旗先生是懷著憤怒的情緒創作了這幅作品,為了表帶出自己對于日本侵略者的強烈不滿于控訴。張書旗先生覺得,面對外來侵略者,只有正面面對,抵抗到底,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幅作品融入著張書旗先生對于日本的強烈抗議。
還有一幅作品《白鶴》。所描述的是在戰火不斷的中國,草木皆兵,看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國民政府竟然用不抵抗的政治手段進行處理。張書旗先生于是用著自己繪畫的內容來表達整個中華民族的心聲:中國已經收到了一個世紀之久的凌辱,絕對不可以繼續收到侵略。白鶴就是要喚醒廣大的中國同胞,到了保衛祖國的時候了。張業輝的一句:“天才學歷兩俱高,技矣神乎訝奏刀。好向藝林分一席,無聲詩里作人豪。”完美的描述了張書旗先生是天才和學歷兩者的結合,所以才會擁有如此之高的技藝。而且從之前張書旗先生繪畫的選題,比如說代表和平的鴿子、眼光伶俐的貓頭鷹、喚醒民族意識的白鶴等,可以看出張書旗先生繪畫的主題鮮明,意境之高,具有較強的意識。
同時,張書旗先生的繪畫作品之中也有著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和其他的繪畫家不同的是,張書旗先生在戰火不斷的中國時期,也可以過著條件優越的生活,但他沒有安于現狀,而是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表達自己的情感。
比如張書旗先生作品中大多都是與鳥、雞為繪畫對象,體現了他對于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張書旗先生繪畫的《雄雞圖》為例,雞是我國傳統的吉祥動物,雞和“吉”字發音差不多,所以象征著喜慶。雞冠的冠和“官”相似,預示著飛黃騰達。張書旗先生繪畫的這些動物時,畫筆直截了當,干凈利落。作為繪畫中主題的雄雞,氣宇軒昂,表達充滿生機的畫面。
此外,動態之中的燕子還有跳躍中的魚也是張書旗先生喜愛繪畫的題材。他所繪畫的《飛燕圖》中就是繪畫了飛翔中的燕子。畫面中的四只輕盈的小燕子,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飛翔在天空之上,燕子預示著春天的來臨和美好的生活,也是象征著吉祥如意。張書旗先生用寥寥數筆就描繪出了燕子飛翔的姿態,四只小燕子主次分明,整個作品給人一種輕松愉快的感覺。
當然,在張書旗先生的所有花鳥繪畫中,最為著名的要數《百鴿圖》。這幅作品創作于十分艱苦的抗戰時期,表達了中國同胞對于和平的向往。這幅繪畫長355.6厘米,寬162.5厘米,如此之大的繪畫巨作在當時的國內可以說是空前的。繪畫中的鴿子象征的和平,背景是橄欖枝,預示著幸福和希望。畫面中的低端有著一片杜鵑花,象征著春天的來臨,表明張書旗先生對于此次抗戰勝利的期望。而對于廣大的百姓而言,“百”這個字代表著長久和吉祥,在西方橄欖枝代表的是和平,在以往的中國繪畫中是第一次出現橄欖枝,這幅《百鴿圖》使用著中西結合的方式表示著張書旗先生對于和平自由的向往。當年的蔣介石是擔任著反法西斯聯盟遠東戰區的最高總司令,為張書旗先生題“信使和平”四個字。
張書旗先生繪畫之時,正值日本軍隊的飛機對重慶進行瘋狂的轟炸。他以激揚飽滿的筆墨,用憤怒的心情,在重慶沙坪壩松林坡進行創作,夜以繼日。當時,條件惡劣、環境極差。吃的是粗糧,住的是簡陋之房,同時紙墨、顏料也十分匱乏。加之重慶天氣極熱,睡眠嚴重不足。這幅繪畫的題材都是當時動蕩不安的中國國情所迫,同時也是張書旗先生作為表達偉大民族的心聲,當時有著許多愛國人士都跟著張書旗先生投入到以文藝作為拯救中國的武器之中。
在繪畫藝術特色等方面,張書旗先生集百家之所長,高劍父先生曾經親自對張書旗的繪畫進行指點,使張書旗繪畫中的花卉畫有著嶺南畫派的特點。張書旗先生還主動學習了西洋繪畫的藝術風格,如西洋繪畫中水粉畫的繪畫方式與中國傳統的水墨畫相結合,探索出了新的繪畫花鳥的風格。并且通過選取使人民產生共鳴的描繪對象進行花鳥畫創作,為了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洪瑞.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大典——張書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阮榮春.中國近現代美術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熊怡.張書旗百鴿圖.重慶日報出版社,2010.
[4]凌承偉.藝術和平友誼張書旗的藝術人生.中國藝術出版社2012.
王鵬程(1994-),男,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美術,研究方向:中國畫。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