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活動始終離不開想象,沒有想象,就無法進行藝術創作,聲樂演唱亦如此。歌唱家把作曲家的作品“二度創作”時,也是對作曲家的思想感情的創作。情感表現和審美想象是使表演獲得成功和富有魅力的重要條件。
關鍵詞:聲樂演唱;想象;表象;情感表現
一、聲樂演唱中的想象與表象
所謂想象,是人在感知客觀事物和己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形成和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這一心理過程的進行與完成和其他任何心理過程一樣,都離不開知、情、意等心理素質的共同參與。包括聲樂演唱在內的藝術活動始終離不開想象,沒有想象,就無法進行藝術構思。想象是人在頭腦里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選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可分為不隨意想象和隨意想象。不隨意想象是沒有預定目的和計劃而產生的想象。隨意想象是有預定目的、自覺地進行的想象。根據想象的創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演唱者再造想象是指主體在經驗記憶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再現客觀事物的表象;演唱者創造想象則不僅再現現實生活與事物,而且,也能創造出全新的歌曲形象。所謂表象,就是己經感知過的事物,在人的頭腦中留下的痕跡。它是從感知進入概念的一個過渡。它是比感知更為復雜的心理過程。在感覺和知覺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是感性認識的高級形式。表象與知覺的主要區別在于:知覺只有當對象作用于感覺器官時才存在,表象則可以在這種作用消失后繼續存在。
演唱者腦海中的表象的形成,離不開感知與記憶的敏捷性;表象的儲存和保持,依賴于演唱者記憶的持久性和準確性。表象痕跡的再活動即重現,在想象展開之前,演唱者必須十分重視感知、記憶、表象等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提高。這些心理素質的品質越高,演唱者的想象展開的基礎就越牢。演唱者的想象能夠多方向、多角度地展開,由于自然形體給演唱者的視覺感染以及情感特征的體會的刺激,喚起了演唱者表象,于是,演唱者的想象便張開了翅膀。而藝術作品含蘊豐富的藝術形象,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靜中有動、畫外有畫。不論演唱者是創造想象,還是再造想象,都視表象為基礎,都是對與表象有關的心理素質的檢驗,并通過演唱表達出來。
二、聲樂演唱中的思維與音樂想象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認識的高級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規律性的聯系。思維的主要特征:思維具有間接性和概括性。思維的間接性是指人們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識經驗對客觀事物進行間接的認識。思維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把一類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規律抽取出來,加以概括。演唱者的思維同感知覺一樣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感知覺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個別屬性、個別事物及其外部的特征和聯系,屬于感性認識;而思維所反映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質的屬性和事物間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屬于理性認識。
音樂想象是貫穿在聲樂演唱過程中的一種心理現象,演唱者對作品的情感的體驗、意境的領會,都離不開想象的作用。由于音樂是一種虛幻、無形的藝術形態,不能用眼觀看,不能用手觸摸,只能用耳去聽、用心去感受,因而,它是最具有豐富想像力的藝術。音樂的一切藝術表現,都是通過聲音與表現對象之間的比擬、象征以及模仿的關系來實現的,而想象就是使這些關系得以實現的中介橋梁。聲樂演唱離不開想象,演唱者的情感體驗是與想象共同進行的。演唱者在對聲樂作品進行初次接觸時,就在感知的基礎上展開了聯想與想象。在歌唱進行之中,歌曲中的意境是情與景的融合,音響刺激演唱者產生聯想和想象,想象又推動演唱者情感的表現。演唱者的想象越豐富,他對音樂作品內涵的體驗就越深刻清晰,聽眾或觀眾從他的表演中所感受到的情感與意境也就越鮮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演唱者的藝術想象的天地是無限廣闊而豐富多彩的,聲樂演唱者有可能而且也應該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去揭示聲樂作品與其表現對象之間的對應關系,真正讓想象展開翅膀,在意境的天空去遨游、飛翔。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演唱,會在聽眾或觀眾中產生不同的欣賞效果,這其中,聲樂演唱中的想象力是有其特別的作用的。優秀歌唱家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其有豐富、深刻的藝術想象并能夠激發欣賞者的想象。
三、演唱中的二度創作與審美體驗
“二度創作”是指歌唱家(或演奏家)把作曲家的作品在演唱時再一次進行處理,也就是怎樣表現作曲家的思想感情的創作。在聲樂演唱的二度創作之前,演唱者必須對聲樂作品中表現出的現象世界作審美的選擇或審美觀照。在審美選擇的過程中,演唱者總是根據創作的內容要求,進行合乎聲樂演唱審美要求的“篩選”,在審美的訴求的驅使下,慢慢地形成或生成歌曲藝術審美表象,而且,將諸多聲樂作品中的個別的審美表象集合起來則成為一個審美表象序列,通過經驗的審美,用聲樂的形式表達出來。
在聲樂演唱中,審美體驗就是形象的直覺。所謂直覺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間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維。所謂形象,是指審美對象在審美主體大腦中所呈現出來的形象,它既是審美對象本身的形狀和現象,也要受到審美主體的性格和情趣的影響而發生變化。聲樂演唱者也是審美者,他與審美對象之間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才能產生美感體驗。所謂心理距離,是指聲樂演唱者撇開功利的、實用的、生物性的概念,用一種超脫的、純精神的心理狀態來關照音樂作品內容的對象,不要去注意和思考與審美對象的美學價值無關的事情,不抱有任何功利的和實用的目的,把演唱者與聽眾的種種其他現實的關系在心理上拉開距離。
演唱者要達到一定的、被聽眾肯定的境地,必須要求演唱者的二度創作是獨一無一的,無法重復的,這是因為審美想象力的創造是一次性的。在歌唱的再創造中,最為重要的表現內容是人們的思想情感,演唱者必須依靠對歌詞正確的理解,才能將其生動地表現出來。歌唱者只有啟動思維和想象,才能把握和領悟歌詞內容,才能以歌聲表現出語義的內容和思想情感,才能為欣賞者所接受,產生共鳴,因而,歌唱的這種思維和想象是每個歌唱者所必須經歷和完成的心理過程。
參考文獻
[1]維柯、朱光潛譯.新科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張世英.論想象[J] .江蘇社會科學,2004 (2)
作者簡介:蘇欣(1992-),女,聊城大學音樂學院15級研究生,專業為藝術碩士,研究方向為古箏。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