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瑩 朱瑞華
摘要:蘇軾、李清照均為宋代一流詞壇大家,蘇軾的“自是一家”說與李清照“別是一家”各自詞學主張核心,這兩種主張在詞壇上影響深遠、意義重大。通過對比兩種詞論的背景,目的,具體內容及對后世的影響,探討兩者聯系與區別。
關鍵詞:蘇軾;李清照;自是一家;別是一家;詞學主張
王國維在《宋元戲劇史序》中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由此可見,詞作為一種文體在宋代發展到了高峰,是宋代文學主流。隨著詞的發展,詞學也隨之興起,很多詞人紛紛著述立說闡明自己的詞學主張和審美理想。蘇軾的“自是一家”詞論與李清照“別是一家”詞論是詞學批評史上的兩個理論高潮,對后代影響極為深遠。探究兩種觀點的聯系和區別,對理解宋詞的發展和變革意義重大。
在宋詞的發展進程中,柳永以變革者的身份首先出現。他將源于民間的長調慢詞成功引入文人詞的創作,隨之俱來的是來自市井街巷濃郁的世俗情味,這與當時人士大夫喜愛的花間詞所表現出的閑雅華美的審美趣味相背離,這樣的詞大膽直率抒情,語言明白流暢,貼近百姓生活,在市民中大受歡迎。但也因為柳詞過于迎合市民階層的俗艷,引起了士大夫強烈的不滿和爭議。自晚唐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柳永雖致力寫詞也并未提高詞的文學地位,這個時候蘇軾出現了。
第二位變革者蘇軾,以他的創造精神和杰出才干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自是一家”的創作主張和“以詩為詞”的詞學觀念,是他在對柳永詞作理性的審視后打出的理論旗幟。在密州的第二年,他寫下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全詞“狂”態畢露,氣象恢弘,一反詞作柔弱的格調,充滿陽剛之美。這種闊大的聲勢,壯觀的場景在柳詞中不曾看到。而后蘇軾在給友人的鮮于子駿一封信中寫到“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正式提出“自是一家”說。顯然,就提出論說的目的而言,是蘇軾為沖破詞為“ 艷科”的藩籬。第三位變革者李清照著有《論詞》,通過對前輩詞人不同角度的批評,提出了關于詞的幾個標準 :情致、典重、協律 、鋪敘 、故實 ,【1】而核心就是“協律”。 因為典重 、故實等標準都是以“協律”為前提的 ,整篇《詞論》也是以詞的音樂性為中心的。因此,“別是一家”主要還是李清照針對蘇軾等人在音律上的不足提出的。《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三中也這樣評價:“無咎評本朝樂章,不見諸集。今錄于此云 ……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杰出,自是曲中縛不住者。”【2】因蘇軾不擅長歌,所以他的詞有很多不合音律的地方。這兩種詞論提出的背景,都是對前人的詞觀進行矯正補充以及擴大詞的區別性。區別是蘇軾的“自是一家”是針對柳永及前人詞的題材內容提出的,李清照是與蘇軾等人的詞“不協音律”提出的。
探究這兩種學說的具體內涵,蘇軾“自是一家”詞風主要表現在題材的廣泛 、詞境的拓展、以詩為詞及風格的復雜四個方面,李清照“別是一家”詞風主要表現在形式上聲律嚴格、內容上抒己情致、風格上崇尚文雅三方面。由于晚唐五代,溫庭筠等潛心發展了民間詞中側艷的一面,形成了花間詞派。宋初不少文人繼承,詩與詞從題材內容上徹底分家,“詩莊詞媚”,蘇軾公然與柳詞抗衡,“將傳統的表現女性化的柔情之詞的詞擴展為表現男性化的豪情之詞,將傳統上只表現愛情之詞變革為表現性情之詞,使詞像詩一樣可以充分表現作者的性情懷抱和人格個性”,【3】《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的壯士形象,進一步改變了以粉紅佳人、綺筵公子為主人公的詞壇格局。描寫充滿進取精神,胸懷遠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 “以詩為詞”,并非詩詞不分,取消詞的獨立性。而是用以借鑒詩歌,特別是唐詩雄渾的氣象、開闊的境界以及千姿百態不拘一格的藝術手法,來擴展詞的題材,提高詞的品格,使詞從纏綿悱惻,依紅偎綠的“淺斟低唱”中解放出來。李清照雖嚴分詩詞的界限,極力反對“以詩為詞”,卻并未非在詩詞的題材和風格上分出疆界,僅僅是從詞的音樂性上來區分詩詞。易安詞既寫純真少女的生活,也寫幸福美滿的婚姻,也寫大自然的和諧美麗風光。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兩者都重視抒發作者本身性情和人格個性,追求詞的高雅格調。
再說音律方面,其實蘇軾也十分重視音律問題。但他更偏重詞的文學性而不拘泥于音律的束縛,突破音樂對詞體的制約。而李清照更強調詞的樂調,論詞嚴分平側五音五聲六律清濁輕重,對詞的音律要求極為嚴格。因此,蘇李二人其實都重視詞的音樂性 ,只是對音律的把握程度,所立標準的寬嚴有區別。
綜上所述,我們大致從背景,目的,具體內容這幾個方面對蘇軾的“自是一家”詞論和李清照的“別是一家”詞論進行了簡單的比較分析。兩人詞學主張雖存在較大區別,但更多的是聯系和相似的審美情趣。蘇軾重視詞的文學性,主要在題材、內容、風格上“以詩為詞”;而李清照強調詞的藝術性, 從音律上反對“以詩為詞”。這是兩人詞學觀的基本傾向。在把握這點的前提下, 我們不應該絕對化, 而應以辯證的眼光去發掘二人詞學思想中相似的一面。從兩種學說的影響力來看,蘇軾以其革新精神沖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意識,拓寬了詞的題材內容,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后來的南渡詞人和辛派詞人沿此路進一步開拓發展。而李清照在詞的理論和創作上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其別具一格的“易安體”詞風。她的詞讀來朗朗上口,別具音律美。她對歌詞音律的重視也一直被格律派詞人所遵循,對南宋張炎、沈義父等人也有極大影響。【4】
參考文獻
[1]李清照.詞論[ A] .魏慶之.詩人玉屑[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宋)胡仔.苕溪漁隱詞話. [ A]唐圭璋.詞話叢編(第一冊)[C].北京:中華書局,1986.
[3]中國文學史(第三冊)[ M]袁行霈主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
[4]何 旭.從“自是一家”與“別是一家”略窺東坡、易安詞學觀之異同[ 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1=5月第31卷第3期
作者介紹:秦 瑩(1997.5—),女,籍貫:河南鶴壁,學習單位:河南師范大學大學文學院。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