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對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桃坪鄉羌寨這一傳統村落的概況入手,對傳統羌寨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闡述,分析旅游業對傳統羌寨的保護發展的影響,最后提出避免旅游對羌寨帶來不良影響的對策。以便更好的保護與發展中國傳統村落這一特有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體。
關鍵詞:傳統村落;羌寨;文化;旅游;發展
四川理縣桃坪羌寨是羌族建筑群落的典型代表,其位于理縣東40公里處,距四川省城成都市約180公里。寨內一片黃褐色的石屋順陡峭的山勢依坡逐坡上壘,其間碉堡林立,被稱為最神秘的“東方古堡”。桃坪羌寨以古堡為中心筑成了放射狀的8個出口,出口連著甬道構成路網,本寨人進退自如,外人如入迷宮。寨房相連相通,外墻用卵石、片石相混建構,斑駁有致。民居內房間寬闊、梁柱縱橫,一般有二至三層,上面作為住房,下面設牛羊圈舍或堆放農具,屋內房頂常壘有一“小塔”,供奉羌人的白石神。堡內的地下供水系統也是獨一無二的,從高山上引來的泉水,經暗溝流至每家每戶,不僅可以調節室內溫度,作消防設施,而且一旦有戰事,還是避免敵人斷水和逃生的暗道[1] 。
一、四川理縣桃坪鄉羌寨建筑文化
羌寨是一處石碉與民居合二為一的建筑群,片石與黃泥砌成的堅固經歷了無數的地震后仍完好無損。墻體和墻體之間的巷道深幽而神秘,因一些巷道上搭建了房屋,于是有了無數暗道,走入其中就像步入了歷史的迷宮。施工時不繪圖,不測算,不吊線,信手砌成,結構勻稱,棱角突兀,雄偉堅固,精巧別致,是世界建筑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大奇觀。桃坪羌寨一反傳統古城設東、西、南、北四門的建筑形式,筑成了以高碉為中心的放射狀8個出入口,而8個出入口又以13個甬道織成四通八達的路網,寨內人進出自如,而外來人卻如入八陣迷宮。寨內的地底下,挖掘了眾多的引水暗渠,上蓋石板和土,一定距離間,留有活動石板,揭開即可取水。桃坪神奇的路網、水網、房頂,組成了羌寨內地上、地下、空中三種立體交叉的道路網絡和防御系統,這也是桃坪羌寨建筑的奇特之處。桃坪羌寨因典型的羌族建筑、交錯復雜的道路結構被稱為“東方神秘古堡”,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藝術“活化石”。
二、四川理縣桃坪鄉羌寨非物質文化
1、羌餐,是桃坪羌寨的主要特色之一,如果有幸到羌家作客,熱情好客的主人會給你端來香味樸鼻的羌家臘豬肉、香鍺腿和柳溝肉,還有山龍須、蕨菜、刺隆包等山野菜。
2、羌繡,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中的瑰寶。也是桃坪姑娘的拿手絕活。由于羌族姑娘從小就喜歡學習刺繡,從而學成了精于手工的傳統技藝,到了出嫁的時候,姑娘們一定要盡其所能繡出幾件最好的嫁衣,最好的云云鞋和最好的鞋墊,否則會被男方輕視。所以,羌繡精美絕倫,而且能歷經一千多年歷史而傳承至今,成為了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和收藏品。
3、羌歌羌舞,是桃坪羌寨的主要特色。羌族歌舞形式多樣,有獨唱的、有對唱的、還有集體對歌的,比如改盤歌、花兒納吉等等。羌族沙朗舞是最為活躍、奔放的藝術形式,男女老幼均可參與。
三、桃坪鄉傳統村落保護現狀。
羌寨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方便的交通,再加上獨一無二的地域特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到此觀光旅游,當地的主要經濟支柱也就是旅游業。不過,傳統羌寨發展旅游,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做了貢獻,同時對本來就很珍稀的傳統羌寨也帶來了消極影響。
1、旅游發展為傳統羌寨帶來的積極影響。由于羌寨建筑材料的獨特性,幾百上千年來基本沒有受風吹雨打的摧殘,依然固若金湯,因此,羌寨響應國家號召,并沒有搞大拆,保留著羌寨的特質、鄉土氣息和鄉村風貌,這也是吸引眾多游客的主要原因。在幾年前,羌寨原住民發現自己的家鄉在旅游行業有市場,于是就聯合政府招商引資,開展起了旅游業。幾年來,旅游業讓當地經濟快速發展起來,這樣不僅讓老百姓在村落里能夠賺到錢,給他們找到一個出路,而且解決了當地老百姓生活的硬件設施。最重要的是原住民能夠住在寨子里,這樣才能把寨子保護下來。
2、旅游發展為傳統羌寨帶來的消極影響。第一、旅游被當作傳統羌寨發展的不二法門。目前常見的情況是,村落發展被等同于經濟發展,村民利益被等同于經濟利益,傳統羌寨寶貴的綜合價值被剝離得只剩經濟價值。最簡單、最便捷、最偷懶的途徑就是迎合當前的旅游市場、媚俗于眼下畸形的需求搞“旅游開發”。這種思維定式一旦形成,就對其他途徑的探索和實踐構成了嚴重的阻礙,對傳統羌寨的保護發展極其不利。第二、旅游內容和手段本末倒置。傳統羌寨旅游的內容本應是其中蘊涵的豐富文化,手段應該是讓游客感悟和享受文化的魅力。但村民不再從事農業,變成了商人;民居賣給城里人搞民宿;民俗異化成給錢才演的逢場作戲;寨子成為游客尋歡作樂的景區。
四、避免旅游給羌寨帶來不良影響的對策。
傳統羌寨旅游不能無原則地迎合當前旅游市場,甚至不惜損害、變造、扭曲、異化傳統羌寨的文化內涵。中國正經歷經濟崛起的過程,下一步必然要求文化崛起,傳統羌寨將在那個階段發揮出更為燦爛的光芒。如果不能從這樣的歷史縱深來看待傳統村落的價值,只為眼前的蠅頭小利而把羌寨“開發”殆盡,是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極端的不負責任。第一、不要無原則地遷就“游客”。傳統羌寨不是游樂場,當游客的需求與文化保護有沖突時,保護絕對要優先。第二、控制創作的欲望。傳統羌寨開展旅游,熱衷于各種毫無根基的“創意”“策劃”,傳統羌寨成為了策劃大師們的試驗田。第三、步子再慢一點、穩一點。應避免以世俗的“發展”標準去要求傳統羌寨。發展是硬道理,但硬發展就是沒道理。并不是所有的傳統羌寨都需要按照工業時代的、城市的、西方化了的標準“發展”起來。
基金項目:西華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四川理縣桃坪村傳統村落鄉愁記憶實證研究》(項目編號:ycjj2017013)
參考文獻:
[1]焦虎三. 東方的神秘古堡[J]. 中國西部, 2014(15):36-41.
作者簡介:陳相合(1989.07-今),女,漢族,四川宜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傳統村落。
(作者單位: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