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王爭錄
[摘 要]加強創新意識教育、開設創新課程、選拔組建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建立健全創新教育規章制度,是實現高等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一帶一路”;培養人才;現實意義;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7)05-0044-04
在對國際形勢全面、深刻把握的基礎上,黨和國家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建設決策。這一決策對于構建全面開放型的國際交往新格局,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促進世界經濟繁榮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開展“一帶一路”全方位的建設,人才是最關鍵的因素。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實踐合作及提出相對應的理論都必須依靠人才,脫離了人才特別是具有高水平創新能力的人才,是很難實現“一帶一路”國家之間所期望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的愿景”[1],從某種角度上說,“一帶一路”其實就是實現人才的互通、互進。要適應“一帶一路”建設需要高等教育培養一大批高質量的創新人才,只有大批的創新人才能夠在各自領域為“一帶一路”做貢獻,才能夠實現其愿景。文章探討高等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路徑。期望能夠為“一帶一路”建設人才的培養提供有效建議。
一、培養創新人才是“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高等學校的現實選擇
(一)培養創新人才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有效手段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我國及“一帶一路”國家之間都普遍存在的問題,“大學生失業不是大學生太多,而是大學生不能夠滿足社會的需要,也就是說是結構性失業”[2]。當前社會需求的是大量能夠從事某一領域創新的高等專門人才,而當前一些高校培養的是偏重基本理論的人才,這種社會的需求與高校供給的不協調必然導致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為此,應該在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改革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那就是培養創新人才,這源于創新人才不僅自己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而且還能夠通過自己創新給別人提供工作機會,具有創新精神的人都是不安于現狀而力圖在自己工作領域里有新的成就。許多創業者的事例如馬云、俞敏洪等人都是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他們通過自己的創業給許多人提供了就業的機會。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培養創新人才不僅能夠適應社會對創新人才的需求,而且還有可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高等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是解決“一帶一路”區域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有效手段。
(二)培養創新人才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
“一帶一路”建設的根本宗旨是促進區域各方面的發展,提高區域在世界中的地位。在當今競爭日益加劇的社會中,科技創新已經成為衡量國家、區域發展的重要指標。西方發達國家無不是科技創新領先世界的國家,正是因為他們依靠自己領先世界的科技實力,取得了經濟、政治等諸多領域的絕對優勢,進而在世界重大事物中取得話語權,國家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當前“一帶一路”區域要獲得發展,取得在世界上能夠有舉足輕重的發言權利,就必須提高其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依靠的從事科研工作的創新人才,而創新人才必須依靠高等教育的培養,當然還是有個別的天才型的創新人才不經過正統的高等教育他們也能夠成為創新人才,但是這樣的人才必定是及其稀少,再說即使這樣的人才他們也是通過自我教育學習高深的知識而成才的。也就是說高等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另外,只有通過創新人才提出新的思路及其方法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當前制約“一帶一路”建設的諸多矛盾。因此,高等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是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的根本支撐。
(三)培養創新人才有助于提高大學的辦學水平
“大學是專門從事培養高等專門人才的機構,衡量大學好壞唯一可靠根本的標準就是其培養人才對社會所做的貢獻大小程度”[3]如果一所高校對社會的貢獻巨大無疑是辦學水平高的大學。而學生對社會的貢獻大小取決于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高校培養只會紙上談兵之人很難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當然一個人對社會所做貢獻的大小并不直接與其接受的高等教育相關,通過社會也會潛移默化接受的社會教育對人才也有影響,但是必須看到從事專門人才工作的教育對人一生發展至關重要,高校與培養人才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一所高校培養人才的質量決定著其在該國高校、乃至世界高校中的地位,如美國的哈佛、麻省理工,我國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乃至世界著名的大學之所以能夠取得人們的認可,追根溯源是由于他們的培養人才決定的。也就是說培養人才如何對大學極其重要,而培養人才是通過大學的辦學水平來實現的,從某種角度來說有什么樣的辦學水平就有什么樣的培養人才水平。同時培養人才這一根本宗旨,也要求大學不斷的提高辦學水平。今天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提出培養創新人才,這是對大學辦學水平提升的一次重要機遇。
(四)培養創新人才有助于推進“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合作交流
“一帶一路”國家之間加強合作交流、緊密合作才能夠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實現共同期盼的“一帶一路”愿景?!盁o論是在政治、經濟、文化、貿易、設施、宗教等諸多領域合作交流,最終是需要人才完成的?!盵4]而且當前“一帶一路”區域各國之間的矛盾及各國發展內部都有各種各樣的矛盾問題,在各方面的建設過程中也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解決都必須依靠人才。創新人才不僅能夠解決該區域之間交流的障礙,而且能夠在經濟、政治、文化、貿易、設施、宗教等領域里做出突出貢獻。例如創新人才可以在經濟領域為當前該區域的經濟發展提出新的發展思路,同時他們自己也可以創業或者從事某種行業。創新人才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根本動力,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為“一帶一路”各方面建設注入需要的活力,有助于促進該地區更好的交流合作。
(五)培養創新人才有助于提高“一帶一路”國家間的國際競爭力
在經濟發展日益迅速的世界,當前世界是競爭的世界,競爭無處不在、無處不存。各國都面臨著內在的或者外在的競爭,當前就是國際競爭的社會,國家之間、區域之間的競爭體現在綜合國力的競爭,而綜合國力競爭體現在科學技術創新能力的競爭,“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取決于創新人才的競爭”[5]。當前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創新人才的競爭。而創新人才的數量及質量就是衡量一個國家在國際競爭中地位的根本依據。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利用該區域的教育資源,進行高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進而培養出適合“一帶一路”區域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這些創新人才定然能夠為該區域國家在經濟、政治、貿易、文化、宗教等領域的發展做出杰出的貢獻,提升“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科研創新能力,進而提高“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綜合國力,從而提高“一帶一路”國家的國際競爭力。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路徑
(一)加強創新意識教育
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就是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也就是說人具有獨特的意識。而人的意識雖然說是通過人所特有的大腦產生的,但是必須看到人的大腦對于人的意識形成只不過是奠定了基礎,其實人的意識從最根本上說是由人所接受的后天教育形成的。人從脫離母體開始,這新的生命就在接受周圍人特別是自己第一任老師——父母給予的教育,只要生活在人類特有的社會群體之中,無時不刻不再接受著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為人是教育使人最終成為人。當然所有的教育沒有固定的方式可循,但是都是喚醒人們的某種意識,使得人們能夠按照意圖從事某種事情,也就是說教育是喚醒人的某種意識教育。對于今天高等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從事創新教育,其實也就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的過程。那么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如何加強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教育。首先應該樹立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教育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教師轉變思想觀念,我國著名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必須根據做的法子”[6]。這用在創新教育之中就是教師要教給學生創新意識,自己應該具有創新意識??梢詮臅r代背景、區域等角度讓教師認識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性,當然創新意識的重要性還在于教師自我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地反思,認識到樹立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教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方法,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不同的學科、不同的人,人身經歷、社會資歷各不相同,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統一的教學方法,但是應該從自己所學領域、所經歷、個人偏好及學生現實狀況中去尋找合適的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方法;最后,要養成學生樹立創新意識的習慣。教師還要時常鼓勵、支持幫助學生,另外,通過榜樣教育也是養成學生樹立創新意識教育的習慣。
(二)開設創新課程
“開設創新課程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路徑之一”[7]。這具體如何開設創新課程之前,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創新課程不僅僅指專門創新方面的課程,而且還包括各校之間、甚至國家之間聯合培養開設的具有創新意義的課程;既包括顯性的創新課程,也包括隱形的創新課程,也就是說凡是只要能夠達到能夠培養創新人才目的課程就是這里需要探究的創新課程。當然各地區的高校辦學水平、環境條件、學生情況也不一致,這里的創新課程不可能要求所有的高校都采用統一的教材,采用統一的方式。開設創新課程首先需要了解當地的學生情況、校情,然后選擇適合本地學生的創新教材。當然再選擇的過程中可以與有關的專家、學者進行有效的溝通,聽取他們的意見。如果辦學水平高的院校可以專門組織本校的專家學者編寫適合本校的創新課程,也就是校本創新課程。實施走出去的課程教學策略,跨校、跨區域聯合開設符合“一帶一路”區域發展的不同區域、不同專業、不同行業的課程,除此之外還應該開設能夠解決“一帶一路”發展現實問題的復合創新課程,如整合語言、文學、宗教、歷史等課程開設文化認同課程。需要強調的是,創新課程的各學科、各領域不同,各自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樣,不要求一致,但必須堅持服務“一帶一路”各領域發展而開設的宗旨。
(三)選拔組建高質量的創新教育師資隊伍
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教育教學目標都必須通過一線教師的貫徹落實而最終實現。當前高等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教學目標主張最終需要一線教師來完成實現。當前高等教育培養適合“一帶一路”各項建設的創新人才也是如此。為此,高校應該選拔組建高質量的創新教育師資隊伍,通過內部挖潛及外部招聘的方式選拔組建高質量的創新教育師資隊伍。內部挖潛是對自己所在的高校及院系中具有創新頭腦及創新意愿的教師,當然最好的中青年教師,對于這些人進行專門的培訓,培訓的內容就是創新意識、方法、技巧及創新能力路徑提升,這種培訓需要聘請對于創新教育具有資深研究的專家學者擔任,培訓的時期可以采用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這兩種方式。外部招聘方式是通過從學校外部選拔創新教育師資。要選拔出真正的能夠肩負起“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才培養的創新教育工作,需要打破當前高校招聘唯學歷及海外留學背景為根本法則的用人誤區,要重視人才具有的潛質與能力。自古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選拔人才的尺度應該靈活多樣化,堅持用人之長、容人之短就能夠招聘出真正的人才??傊?,只有不拘一格地從“一帶一路”各區域選拔能夠充當從事創新教育的師資,才能夠為高校的創新教育師資隊伍注入新鮮血液,注入新的活力。內部挖潛與外部選拔相結合就一定能夠組建出高質量的創新教育師資隊伍。
(四)建立健全創新教育規章制度
無規矩不成方圓,規章制度是做事情的根本依據。對于當前高等教育培養創新人才來說亦是如此,只有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規章制度,高校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才能夠有規矩可循。當然這里所說的高等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規章制度,不是指具體某一所學校應該具有的規章制度,而是所有高校都應該遵循的基本規章制度,是對高校從事創新教育的基本規范,具體到各自高校應該進行相應的調整。因此在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時,要注重從全局出發,然后再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豐富完善。具體來說建立健全創新教育規章制度需要經歷下面幾個環節:首先,需要從社會、政府、學校等諸多領域去廣泛的調查了解其對創新人的要求;其次,將這些各方面的要求進行整理,然后聘請諸多領域的專家學者,當然也包括規章制度領域的權威,共同探究規章制度的制定;再次,依據商定按照要求制定有關規章制度草案,將有關草案交給有關部門備案,有關部門頒布實施;最后,要做好創新教育規章制度的監督工作。當然,高等教育創新教育規章制度的制定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吸收好的因素才能逐步建立健全創新教育規章制度。
[參考文獻]
[1]徐坡嶺,劉來會. “一帶一路”愿景下資金融通的突破點[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
[2]閔維方,蔣承.產業與人力資源結構雙調整背景下的大學生就業——一個歷史和比較的視角[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2(1).
[3]胡天佑. 建設“應用型大學”的邏輯與問題[J].中國高教研究,2013(5).
[4]陸建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和東盟的產業合作[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
[5]楊勝剛.高校體制改革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湖湘論壇,2013(2).
[6]侯懷銀,李艷莉.“教學做合一”述評[J].課程·教材·教法,2013(8).
[7]黃兆信,王志強. 論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
[作者簡介]張博,女,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師,博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王爭錄,長春建筑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論。
[責任編輯 時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