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沈巖巖 張文
[摘 要]文章采用無記名、隨機調查的方式,對陜西部分高校學生做了關于思想政治素質認識、思想政治認知、思想政治認同和思想政治傾向四個維度的調查,根據統計數據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以此了解新形勢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狀況,引導和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可操作性。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7)05-0054-07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健康素質等方面的發展[1]。其中,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廣大青年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投身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2]大學生作為廣大青年的骨干分子,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培養和造就一批優秀的、堅定地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對鞏固社會主義成果和開拓社會主義發展新路徑,顯得尤為重要。充分了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可以切實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促進大學生自身素質的發展與完善,使大學生能夠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同命運,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二、研究方法與內容
(一)樣本的概況
本次調查以陜西部分高校本科生為對象,隨機發放700份問卷,收回無缺失值的有效問卷654份,收回率90.83%,用SPSS統計軟件錄入建立數據文件庫進行分析。
問卷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被調查者的基本資料;第二部分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調查,其中1~7題是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素質的認識調查,8~17題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基本知識的認知度調查,18~24題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的認同度調查,25~31題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傾向調查,本部分問卷根據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五級量化法對被調查者影響程度的高低分別賦予5、4、3、2、1不同的分值,表示問題的回答程度,對獲取的數據作出事實分析和價值判斷;第三部分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訪談調查。樣本分布如下頁表1所示。
(二)問卷的信效度分析
使用SPSS統計軟件對本研究所使用的調查問卷進行信度檢驗,采用Cronbach's Alpha α信度系數法,得到問卷總體Cronbach's Alpha α為0.856>0.7,表明此量表具有很高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良好;以KMO和Bartlett'作為評判標準,進行量表效度檢驗,問卷總體KMO為0.760>0.7,表明問卷具有良好的效度;31個題項的因子載荷﹥0.7,共同度(Extraction)﹥0.65[3],表明無需刪除題項,各個題項的共同度良好。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側重大學生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觀點,主要表現為大學生如何認識個人的成長與發展、社會的前途和命運,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觀點、看法等[4]。作為中國社會發展主力軍的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認知、思想政治認同和政治傾向,保持堅定的政治立場,不斷提高政治鑒別力和洞察力,明確崇高的人生追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奮斗終生。本文主要從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素質的理解認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認知、思想政治認同和思想政治傾向四個維度進行分析。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認識維度分析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35.2%的學生非常贊同思想政治素質是大學生素質中最重要的素質這一說法,45.0%比較贊同(見圖1),表明絕大多數學生對思想政治素質是相當重視的。對于思想政治素質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成長發展調查中,27.9%的學生認為促進很大,60.9%的學生認為促進比較大(見圖2),表明大部分學生都能認識到思想政治素質的意義和價值,認為思想政治素質貫穿于個人的成長發展中,影響程度是比較深遠的。在建立合理的思想政治素質評價體系上,33.4%的學生非常贊同,48.9%的學生比較贊同(見下頁圖3),說明大學生對建立客觀公正的思想政治素質評價體系標準也是迫切希望的,這為高校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思想政治素質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內容,是大學生素質中最重要的素質,只有對思想政治素質有良好的認識,大學生才會自覺加強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培育。但是上述3個問題中分別有9.9%、5.7%、8.8%的學生表示不清楚,4.4%、1.1%、2.2%的學生持完全反對的態度,需要我們認真對待,正視目前出現的情況和問題。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的認知維度分析
大學生思想政治認知是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基礎理論知識的了解和關注程度,是思想政治素質最基本的因子。主要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組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黨的十八大報告等變量的認知,分別從理論、實踐及未來的總體規劃等方面進行研究。
(1)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認知程度較低,對鄧小平理論認知差異明顯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知度為2.91(總分5分,如圖4),特別是毛澤東思想,認知度低于2.5,表明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知程度偏低,對于傳統理論了解較少,尤其對于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思想成果,大部分學生認為其指導現今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的作用有所減弱,不能完全融入于當今的社會環境。
通過調查5個選題的差異性進而發現,鄧小平理論認知的標準差差異性最大為1.68,數據集的離散程度高;在方差中,鄧小平理論與平均數的偏離程度最大為2.82,經檢驗F=2.563,t=33.729,df=545,認知差異明顯。通過訪談得知,大學生認為其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巨大的、關鍵性的作用,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國家實力增強,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對貧富差距大和社會不和諧等現象也表現出了某些擔憂。
(2)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認知相對穩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偉大的創造性實踐,需要我們在不斷探索,不斷發展。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調查中,三者的平均數均在3.5左右(如圖5),離散程度趨于相同,差異性表現不是很明顯。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經過幾十年的實踐探索,已經走出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社會財富劇增,國家實力明顯提升,自信心顯著增強,黨的十八大也指出:“全黨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2]。
(3)在國家的未來建設發展中,大學生重點關注“改革”
中國處于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積極解決目前的問題有利于社會的發展進步。問卷從8大影響因子中讓被調查者選出比較重要的3個因子,通過SPSS多響應變量分析,經濟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依次排在大學生關注的前三位(見下頁圖6),分別為51.4%、50.1%、40.0%,說明大學生希望國家能夠繼續完善制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社會腐敗問題、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注學生數大體相當,百分比分別為35.0%、34.3%、33.4%。在對官員財產公示和黨的作風建設的調查中,大學生的關注度比較低。總體來說,作為社會發展主流的“改革”,對各個層面都會產生深遠影響,我們要按照黨的十八大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優化社會發展的轉型升級,為改革提升發展空間。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認同維度分析
大學生思想政治認同是大學生對于黨和國家政策方針是否滿意、對中國未來發展是否有信心、有決心以及在一些重大事件與原則問題上能否有共同的認識與評價,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核心。
(1)多數學生認同中國的發展模式,但是部分學生還存有疑惑
根據數據統計分析,65.6%的學生非常贊同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走改革開放之路,24.1%的學生比較贊同,認同度達到了89.7%(見圖7),表明絕大多數學生認為中國走社會主義方向和改革開放之路符合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符合中國基本國情。10.3%的學生選擇了不清楚或者不贊同,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與反思。在對于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民主協商制度的調查中,28.0%的學生完全贊同,50.7%的學生比較贊同,兩者比例達78.7%,不清楚或者不贊同的比例為21.3%(見圖8)。在訪談中,我們發現部分學生認為,在目前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有170多個國家實行多黨制或兩黨制。但是經過實踐證明,多黨制或兩黨制不符合中國國情,不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需要加強學生的國情認知,深刻認識到中國政黨制度的確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2)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大學生的共識
在調查中,27.1%的學生非常贊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60.8%的學生比較贊同(見下頁圖9)。社會主義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國家在思想力、價值力和文化軟實力上的體現,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斷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價值本質,表明我們黨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理論層面、制度層面進一步深化到價值層面,已經從真理性認識深化到真理性認識與價值性認識相統一的高度。
(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前景光明,但信心滿懷
在被問到對中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21.2%的學生對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非常有信心,53.1%的學生比較有信心,持樂觀態度;還有一部分學生17.3%表示不清楚(見圖10)。從“建設”到“建成”,一字之差,卻是一次偉大的傳承和新的飛躍,進一步說明了我們黨肩負任務的艱巨性、復雜性、繁重性世所罕見。大學生認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我們仍然面臨一系列挑戰,但是只要齊心協力,全社會共同參與,積極投入社會實踐,大學生有足夠的信心。
(四)大學生思想政治傾向維度分析
大學生思想政治傾向主要表現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動上。主要從大學生入黨、愛國主義情懷等變量來分析。
(1)大學生政治覺悟較高,入黨目的端正,但是年級差異性表現明顯
在大學生入黨目的的調查中,58.7%學生認為可以更好的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更好地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20.0%的學生是老師、朋友或者家人的支持;13.4%的學生是為以后找工作提供便利,這種學生具有實用功利性,帶有個人主義的思維路徑,或多或少的在大腦中存在;6.8%的學生是隨大流,這類學生帶有趨同從眾性;1.1%的學生從來不考慮這回事。調查數據這說明大部分學生的入黨動機是端正的,但是更需要關注的是在大學生入黨之后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與意識,繼續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在大學生在入黨傾向的差異性分析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不相同,高年級學生的入黨傾向高于低年級的,差異性顯著。
(2)大學生理想信念堅定,努力踐行“中國夢”
2012年11月習近平等政治局常委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說:“何為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最偉大的中國夢。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接近這一目標?!敝袊鴫?,代表著中國國家精神的中流砥柱之社會群體的夢想,這是引導人積極向上的原動力。根據數據統計表明,在理解中國夢時,65%的學生認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共同追求,12.5%的學生認為是政府的口號,21.6%的學生認為是世世代代形成的觀念;對于與實現中國夢的主要因素,大部分被調查的學生認為要健全法治社會,減少貪污腐敗,同時改善稅收制度,減輕貧富差距現象,還要規范道德社會。對于“個人夢”與“中國夢”關系中,87%的學生都能堅定理想信念,做到二者相結合,實現個人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統一,并腳踏實地、身體力行的落實到夢想的社會實踐中。
(3)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頗具理性
愛國主義是當代大學生永恒的話題。在對愛國主義精神的調查中(見圖11),75%的學生都認為自己具有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深刻認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等著名警句的重要內涵,應該繼承愛國主義優良傳統,弘揚時代精神;在對大學生愛國主義行動的調查中(見圖12),79%的學生認為應該理性愛國,尤其是對于規模較大的愛國主義游行,但是15.8%的學生認為愛國就是不學外語、抵制外國貨,5.2%的學生認為愛國觀念陳舊,需要加入新時代的元素,否則學生對于愛國沒有深刻的自我感受。
四、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水平的整體評價
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四個維度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四者缺一不可,是辯證統一的,因此我們在評價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水平時,要把四個維度按照同等重要的因素作為相關系數。根據數據調查結果,按照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認識、思想政治認知、思想政治認同、思想政治傾向四個維度各占25%的比例,專家評審組根據可信度區間和實際需要值,將2.5(總分5)評定為評價標準的起始分值,按照5點分段法,得出總體平均數分布圖,評判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水平的整體狀態,65.7%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較高,25.3%的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程度一般。由此得出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水平是比較高的,處于中上等的層次見表2。
作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我們還需注意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差異性。從思想政治素質認知、認同、傾向的橫向分析來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知識認知比較低,思想政治認同比較成熟,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傾向相對比較集中,三者平均數呈遞增趨勢。從思想政治素質的縱向分析來看,按性別區分,男生高于女生,但是波動范圍比較大;按年級區分,大一最低,大二、大三逐步升高,大四略微下降,這是因為隨著大學生接受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思想政治素質開始逐步提高,但是由于大四學生即將步入社會,放松了對自己的思想政治要求;按政治面貌區分,黨員高于團員和群眾;按學生干部區分,學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明顯高于普通學生,這也是我們加強學生管理工作的成果;按照學院區分,人文社科類高于理工科類,這是由于我國大學本科教育定性為素質教育,不同的學科性質也決定了大學生的關注程度,也對我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如何更有效地開展提出了考驗。
五、結論
第一,從調查結果來分析,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比較高,但在認識、認知、認同、傾向上存在差異性,主要是由于受到性別、年級差異的影響。
第二,當前,我國教育面臨著新情況、新形勢,必須敢于面對機遇和挑戰,注重新媒體、新技術的運用,多途徑的完善教育模式,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精品課程建設,重視網絡對于大學生的影響,發揮網絡文化的宣傳引導作用,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營造一個健康向上、文明活潑的校園文化環境。
第三,轉變教學思路,繼續探索適合大學生的教育模式。根據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讓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加強理論與實踐學習,并在檢驗成果的過程中繼續提高。
總結歷史,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應該結合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注重學生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素質培育,為黨和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人民網,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EB/OL].[2001-10-24].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6/20011024/589496.html.
[2]人民網,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EB/OL].[2012-11-18].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 51-1.html.
[3]吳明隆.SPSS統計應用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4]文大稷.高校文化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政治教育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作者簡介]王剛,碩士,商洛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沈巖巖,碩士,南陽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張文,碩士,商洛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 吾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