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玲
摘要:柬埔寨文學是東南亞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與柬埔寨有著友好悠久的交往史,中國對柬埔寨文學的研究缺乏細化和深入。本文主要對柬埔寨文學在中國的研究情況、特點進行論述,分析存在問題,探究未來走向,以期推進柬埔寨文學研究向縱深發展。
關鍵詞:柬埔寨文學;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 I33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2479(2017)05-0068-05
Abstract: Cambodia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utheast Asian Literature. China and Cambodia have a long history of friendly exchanges, the study of Cambodia literature in China is lack of refinement and depth.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se researches included discussing the research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ambodia literature in China, analyzing problems, and exploring the futu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ambodia literature research.
Key Words: Cambodia Literature; Research; Review
柬埔寨是東南亞的文明古國,扶南王國于公元1世紀建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柬埔寨人民創造了聞名于世的吳哥文化,其民族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大放異彩。中柬兩國交往歷史悠久,從扶南派遣使者到中國向東漢王朝饋贈禮物開始,友好往來已近兩千年。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有過較為密切的交流聯系。1949年后,中國對東南亞各國文學的譯介和研究主要以越南、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為主。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始側重研究印度尼西亞、泰國和緬甸文學,對柬埔寨文學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柬埔寨文學研究分期
從現有資料來看,中國對柬埔寨文學的研究均是1949年后才陸續開始的,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1.1970年朗諾政變之前;2.1970~1993年;3.1993年至今。
(一)1970年朗諾政變之前
1954年,中柬兩國領導人在日內瓦會議上初次接觸,1955年萬隆會議期間進行首次會晤,而后雙方高層互訪,為兩國在1958年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57年5月,正值中國與柬埔寨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前夕,中國第一本柬埔寨文學作品《柬埔寨民間故事》①譯著正式出版發行,展現了柬埔寨勞動人民的智慧,填補了長久以來柬埔寨文學作品譯介的空白,助力于中柬友好交往不斷向前發展。1958年7月19日,中柬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兩國關系發展日益密切。1953年擺脫法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到1970年期間,柬埔寨在西哈努克領導下政治局勢穩定、社會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但這一時期,中國對柬埔寨文學作品的研究和介紹卻是空白,這與中國國內形勢以及1966年“文革”爆發有直接的關系,國內“極左”的政治導致極端的“極左意識”,致使外國文學研究停滯不前。
(二)1970~1993年
1970年朗諾政變后到1993年柬埔寨第一屆王國政府成立之前,柬埔寨陷入了長達23年的戰亂。1977年,中國恢復了中斷十年的高考,對外國文學的研究逐漸得到發展。這一時期,中國翻譯出版的柬埔寨文學作品多為民間故事,數量較少,主要選取較具代表性的柬埔寨民間故事進行簡單地介紹和翻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開始對柬埔寨文學進行了較為系統和深入的研究。1984年,邢和平、蔡錫梅撰文《柬埔寨文學發展簡史》①,文章介紹了扶南和吳哥時期文學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不同時期的文學特點及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首次系統地介紹柬埔寨文學。1990年,鄧淑碧教授集多年研究心得,發表文章《柬埔寨文學》②,對柬埔寨文學的發展脈絡進行了梳理。將柬埔寨文學發展劃分為早期文學、吳哥時期文學、中時期文學、保護國時期文學及當代文學,詳盡地闡述了柬埔寨各個時期文學發展的主要特征、著名作家、經典作品及內容、文學體裁等,讓讀者對柬埔寨文學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
(三)1993年至今
1993年柬埔寨王國新政府成立至今,兩國關系日趨穩定成熟,政治、經貿往來頻繁,交往合作領域不斷拓寬。相較于此前很長一段時期,在雙方關系較為平穩的這一階段,人文交流并不大活躍,沒有進入更深更廣的層面,中國對柬埔寨文學的研究呈緩慢增長趨勢。這個時期,中國有選擇性地翻譯、簡介了柬埔寨的名家名作。詩歌是柬埔寨歷代文學創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柬埔寨文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1996年,吳國慶根據柬埔寨學者1960年搜集整理的柬埔寨長篇敘事詩《東姆和迪娥③》④,挑選了其精彩部分進行翻譯,將七音節古體詩譯為自由體,自行綴補了情節過程。雖然只是選譯了部分,但這是中國第一次翻譯柬埔寨詩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加入了一些情節,實為再創作之作品。2011年,鄧淑碧教授譯著《柬埔寨民間故事》⑤成書出版。該書多為柬埔寨民間故事中的精品佳作,主要分為神話傳說故事、動物寓言故事、生活習俗故事。這些民間故事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向讀者朋友展現了柬埔寨的民俗文化特色和各個時期的社會風情風貌。2003年,彭暉教授編著的《柬埔寨文學簡史及作品選讀》⑥出版。書中首先對柬埔寨文學史做了簡略地梳理,將柬埔寨文學劃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文學,分別對三個時期主要、經典的文學作品進行了論述。該書的重點是柬埔寨文學作品選讀部分,主要遴選了柬埔寨文學史上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包括長中短篇小說、民間故事、詩歌和戲劇等。每一篇文學作品后面都附有故事梗概、作者簡介及作品簡析,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作者、歷史背景、深刻內涵及寓意。
二、研究的內容及重點
1949年至21世紀,中國對柬埔寨文學研究的內容及重點可按照研究的成果形式分為譯著、論著和論文。
(一)譯著
譯著數量少,目前僅為民間故事,如陳徹《帶刀的人——柬埔寨民間故事》⑦(1981年)、李艾《棕櫚樹上的美夢——柬埔寨民間故事》⑧(1982年)、李艾《吳哥的傳說——柬埔寨民間故事》⑨(1985年)、鄧淑碧《柬埔寨民間故事》(2001年)。
(二)論著
有關柬埔寨文學的研究大多出現在各種介紹柬埔寨的論著或各類文學史中。主要有陳顯泗的《柬埔寨兩千年史》⑩(1990年),梁立基、李謀主編的《世界四大文化與東南亞文學》①(2000年)、傅巖松、胡偉慶著的《柬埔寨研究》②(2004年),張玉安、裴曉睿的《印度的羅摩故事與東南亞文學》③(2005年),覃圣敏主編的《東南亞民族(越南、柬埔寨、老撾、泰國、緬甸卷)》④(2006年),何明智著的《東南亞知識概論》⑤(2008年),尹湘玲著的《東南亞文學史概論》⑥(2011年),孟昭毅的《20世紀東方文學與中國文學》⑦(2011年),沈建的《歷史上的大移民——下南洋》⑧(2013年),王國祥的《布朗族文學簡史》⑨(2014年)。此外,還有《柬埔寨》⑩《柬埔寨概論》?輥?輯?訛《東南亞概論》?輥?輰?訛《東南亞文學簡史》?輥?輱?訛等。這些論著中,介紹柬埔寨文學的篇幅不多,僅簡述了柬埔寨文學發展史及各個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經典文學作品,較為淺顯粗略。部分論著集前人研究成果,較為系統地介紹了柬埔寨文學史,文學體裁及分類,各個時期文學發展的特征,主要作家,優秀文學作品,探究了印柬、中柬之間的文學關系,對文學、文學史、文學交流史的研究較為細致和深入。梁立基、李謀教授主編的《世界四大文化與東南亞文學》第三章“印度兩大史詩在東南亞”,介紹了深受印度文化影響的柬埔寨羅摩故事,簡要分析了柬埔寨《羅摩贊》的特點特色及對柬埔寨的影響。張玉安教授和裴曉睿教授所著的《印度的羅摩故事與東南亞文學》詳盡分析和闡述了羅摩故事的傳入、文本內容、柬埔寨《羅摩贊》與蟻垤《羅摩衍那》的比較等,為讀者展示了帶有柬埔寨烙印的羅摩故事,并對深受羅摩故事影響的柬埔寨皮影戲、考爾劇及羅摩故事浮雕逐一進行了介紹。王國祥《布朗族文學簡史》中的第五章 “布朗族文學與古印度的、東南亞文學和傣族文學”,論述了布朗族文學與柬埔寨文學的交流,通過對流傳于布朗族和柬埔寨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進行比較,發現兩者有很多相同的故事,故事情節和人物大體一致,得出了中國布朗族文學受柬埔寨文學影響的結論。沈建在《歷史上的大移民——下南洋》一書中談及中國文學作品對柬埔寨的影響,并闡述了19~20世紀受中國文學影響的柬埔寨文學的簡況。
(三)論文
中國研究東南亞各國文學的相關論文層出不窮,數不勝數。研究內容包括對東南亞文學進行總體性的介紹和評價,東南亞本土文學、中國與東南亞文學的關系、中國文學在東南亞的影響等。不僅有宏觀論述,也從微觀角度進行分析論證。相比之下,柬埔寨文學研究卻略顯薄弱。從研究內容的側重點進行劃分,主要有:1.對柬埔寨文學、柬埔寨文學史的宏觀論述。如上文提到的邢和平、蔡錫梅的《柬埔寨文學發展簡史》和鄧淑碧的《柬埔寨文學》。2.對某些體裁、 某個作品、作品經典人物進行微觀研究。其中有莫源源、黃瑜的《柬埔寨民間故事的分類及特點》?輥?輲?訛,文章從柬埔寨民間故事的起源、柬埔寨民間故事的分類、柬埔寨民間故事的特點等方面逐一羅列、歸納和簡析了柬埔寨的民間故事。張玉安、裴曉睿教授的《柬埔寨的羅摩故事文本》?輥?輳?訛,張磊的《吳哥文學的發展及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對其影響》?輥?輴?訛,簡要論述了吳哥文學的特點及印度文化對柬埔寨文化的影響。韋柳宇的《柬埔寨桑托·木〈東姆與狄歐〉詩歌研究》?輥?輵?訛,以具體作品為切入點,對作品作者、作品內容、寫作藝術等相關方面進行了拓展研究。梁薇的《祝英臺與狄歐——中柬兩大愛情悲劇女主角的對比》①,對祝英臺和狄歐兩大女主角所處時代背景、性格特征等異同進行了對比。這些研究對于了解柬埔寨文學概貌及其獨特的文學特質頗具意義,但仍有不足。比如對柬埔寨文學、柬埔寨文學史總體性的評價及對相關問題的深入探討有待加強,對柬埔寨文學中的某一類型進行宏觀論述和微觀研究尚未成型,中國文學在柬埔寨的影響研究仍屬空白。此外,論文數量少、種類少,存在研究視野窄、角度單一、缺乏新穎等問題。
三、柬埔寨文學研究的特點
通過對柬埔寨文學在中國的研究情況進行梳理,筆者發現,起步晚、進度慢、缺乏深入是其顯著特點。
(一)起步晚、進度慢
1949年后,對內恢復經濟、發展生產,對外要打破美國對中國的孤立和封鎖,中國希望通過文學了解東南亞國家的大體情況,消除敵意、拉近距離,為中國的和平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柬埔寨西哈努克奉行和平中立外交政策,是中國要積極爭取的中立勢力,中國希望通過柬埔寨來擴大在亞非中立國家中的影響。在內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對柬埔寨文學的研究逐漸增多,柬埔寨文學得以嶄露頭角。柬埔寨文學的研究工作始于1949年后,1949年前完全空白,研究起步較晚。另由于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和柬埔寨長期內戰,致使研究進度緩慢,譯著數量較少,種類單一。
(二)研究缺乏深入
1949年以來,中國對柬埔寨文學的譯介與研究重點集中在概述柬埔寨文學史,介紹代表性的作家和賞析主要文學作品,側重研究民間故事、詩歌和小說。20世紀60年代初,中柬兩國作家之間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互訪頻繁,中國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被譯成柬文并在當地出版發行。進入21世紀后,中柬友好關系發展迅速,但兩國文學領域的交流仍止步不前,研究缺乏深入,涉及面較窄,缺乏對較有特色和影響的作家及作品進行專門研究,中國文學在柬埔寨的譯介情況研究更是無人涉及。譯著以柬埔寨民間故事為主,除鄧淑碧教授選譯的《柬埔寨民間故事》外,另有長篇敘事詩《東姆與迪娥》的部分選譯,其他普遍內容少、篇幅小。與東南亞其他國家相比,對經典及當代柬埔寨文學作品的翻譯和研究較少,真正意義上的柬埔寨文學譯著還未成形。
四、柬埔寨文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及走向
一直以來,中國不乏研究柬埔寨的學者,但大多數學者目光都集中在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外交等較多人關注的領域,柬埔寨文學研究始終處于不起眼的位置,對文學及文學作品的研究和翻譯僅占極小一部分,從事柬埔寨文學譯介與研究的學者更是稀缺。1949年到20世紀末,中國對柬埔寨文學的介紹和研究是異常緩慢的發展過程,譯著僅有一本,介紹和研究柬埔寨文學作品的著作和論文屈指可數。相較于其他文學體裁,對柬埔寨民間故事的翻譯和研究以及對柬埔寨長篇神話詩歌《羅摩贊》的研究稍微多些。柬埔寨長篇敘事詩《東姆和狄歐》在柬埔寨文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部堪稱柬埔寨文學創作的史詩,沒有在中國的外國文學史上留下過它的痕跡。雖有學者選擇部分加以翻譯,但其優美的詞藻和獨特的韻律及詩歌的魅力還未能很好地呈現出來。柬埔寨其他優秀小說、優美詩歌的翻譯和研究更是無人問津。中國柬埔寨文學的研究主體為從事柬埔寨語教學研究的教師、研究柬埔寨的學者,由于存在教師梯隊不合理,非通用語教學研究自身所存在的一些普遍問題,如科研水平和能力仍是硬傷,對柬埔寨文學的研究仍然停滯不前。提高這些年輕教師和學者的學術涵養、業務水平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所掌握的資料來看,未有柬埔寨本土漢學家或旅柬華僑華人學者將柬埔寨文學作品譯成中文并介紹到中國,兩國作家和學者間的交流互動較少。
21世紀初,中國加緊了與東南亞國家的聯系交流。國家間文化的交往日益頻繁密切,文化交流趨勢不可阻擋。近十年來,開設柬埔寨語言文學專業的院校不斷增多,對東南亞文學、柬埔寨文學的研究定會更為深入和廣泛。21世紀初,中柬關系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時期,柬埔寨文學研究緩慢發展的情況將會在未來十年有所改變,快速發展是必然趨勢。脫胎于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羅摩贊》對柬埔寨文學、文化的影響巨大,柬埔寨的戲劇、舞蹈、繪畫、雕刻作品等都取材于它,可以說,羅摩故事是柬埔寨文學、文化向前發展的驅動力。中國《羅摩贊》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多,但它的文學和藝術魅力遠不止于此,對柬埔寨《羅摩贊》的特色、人物特點、表現形式、文本內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觀等的研究還有待深入。研究受《羅摩贊》影響的柬埔寨皮影戲、考爾劇、古典舞、繪畫雕刻藝術等是學者未來繼續努力的方向。印度另一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在柬埔寨也廣為流傳,但目前還沒有相關研究成果。柬埔寨的經典小說、詩歌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藝術感染力強,其人物形象塑造、描寫手法、內容寓意都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翻譯這些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語言優美精煉、寓意深長、情節感人的文學作品是可以提上日程的。柬埔寨是一個受到世界兩大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其文學作品宗教色彩濃厚,探討宗教對文學作品的影響也頗有研究意義。由于華人的移居,中國文學作品在柬埔寨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尤其是中國古典小說在19世紀風行東南亞各國,對各國的文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中國并未有學者就中國文學作品在柬埔寨的傳播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做進一步研究。研究中國文學作品在柬埔寨流傳的原因、過程、方式及其對柬埔寨文學作品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此外,柬埔寨本國學者對其文學作品的外譯(如柬譯中)還處于空白階段,中柬兩國的作家協會、科研機構可以加快交流的步伐,架起兩國作家溝通的橋梁,給學者間的溝通合作提供良好平臺,加快推進柬埔寨經典優秀文學作品的翻譯和介紹。
五、結語
縱觀中國對世界各國文學作品的譯介與研究情況,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亞非國家的為少;亞非國家中,東南亞國家所占比例較少;東南亞國家中,柬埔寨文學作品在中國的譯介與研究少之又少。發現不足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相對于20世紀上半期,20世紀下半期以來,中國對亞非民族文學的研究已經有了顯著的成果,對柬埔寨文學的研究是從無到有,從有到增。雖然速度較為緩慢、范圍較窄、數量較少、缺乏深入,但不可否認的是確實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拓展了外國文學的視野。柬埔寨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柬埔寨文學不僅有自身的特色,并且吸納了其他國家文化、文學的精髓,其文學作品豐富多彩、閃耀光芒,期待著我們掀開這一顆顆璀璨寶石的神秘面紗,讓世人得以一睹其芳容。
參考文獻:
1. 吳國慶譯:《東方文學名著·東姆和迪娥(敘事詩選譯)》,《世界文學》1996年第5期。
2. 張玉安、裴曉睿:《柬埔寨的羅摩故事文本》,《東南亞研究》2005年第3期。
3. 張磊:《吳哥文學的發展及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對其的影響》,《思想戰線》2009年第35期。
4. 張玉安、裴曉睿:《印度的羅摩故事與東南亞文學》,北京:昆侖出版社,2005年版。
5. 梁立基、李謀主編:《世界四大文化與東南亞文學》,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版。
6. 彭暉:《柬埔寨文學簡史及作品選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年版。
7. 鄧淑碧:《柬埔寨民間故事》,沈陽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版。
8. 傅巖松、胡偉慶:《柬埔寨研究》,軍事誼文出版社,2004年版。
9. 覃圣敏主編:《東南亞民族》,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 沈健:《歷史上的大移民——下南洋》,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11. 盧軍等:《柬埔寨概論》,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版。
(責任編輯: 梁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