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瑩
摘要:教材作為教學中常用資源與工具,對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作用。香港高中歷史必修課教材采用通史加專題式的編寫體系,從前言、導語、正文、輔助、課后設計等方面分析其結構體系,為內地歷史教材的編寫、歷史教師整合教材提供借鑒。
關鍵詞:香港現代版 高中歷史 編寫體系 編寫結構
引言:香港于2007年頒布了最新中國歷史課程綱要編寫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本文具體以2009年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出版的《高中歷史》(必修部分)為例,探討香港高中歷史必修課編寫體系,旨在為內地歷史教材的編寫、歷史教師用教材提供借鑒。
一、編寫體系與編寫結構的概念
體系,泛指一定范圍內或同類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系組合而成的整體。而歷史教材編寫體系,從形式上,常見的章節體系、單元體系、課題體系或是三者的不同結合;從內容上,(結合歷史學科特點,從不同角度呈現歷史學科內容),分為通史體系、專題體系和通史加專題的體系。由于內容是形式的承載者,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高中歷史教材的內容編寫體系。
結構,是指組成整體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歷史教材的編寫結構分為系統結構(外部)和內容結構(內部)。系統結構是指歷史教科書與所用年級的其他科目的教科書構成一個體系,體現現代課程論中學科的綜合性,每一學科既有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又和其他學科有著密切關系;內容結構通俗來講就是教材內容各要素,包括文字的敘述表達、標題、欄目、圖片、表格、注釋、史料、作業等,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構成一個合理的整體。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高中歷史教材的內容結構。
二、香港高中歷史教材的內容編寫體系
與新課改后大陸初中歷史教材采用通史式編寫體系、高中歷史教材采用專題式編寫體系不同,香港初高中歷史教材采用的是通史加專題式的編寫體系。香港的歷史教材分為甲、乙兩部。以中國歷史科為例,甲部課程介紹歷代興衰因果之概要,目的在使學生對中國歷史有一整體之概念;乙部課程采用專題形式,目的在使學生對中華民族之起源、交通及經濟之發展、文字及科技之演進、以至學術思想及宗教之流變,得到較有系統之認識。教學時間分配方面,甲部課程占全學年課程五分之三,乙部課程占五分之二。“香港教材構建了以歷史發展的脈絡為經、各朝代的重要史事為緯的全新的課程體系”[1]。“它把中國的純粹的政治史從古到今單獨列成一個體系,又把中國的典章制度、經濟發展、中外交通、思想文化等單列為專題史,以朝代為先后講述”[2],這既是香港教材的一大特色,又是高中歷史教材改革的一次有益的探索。《歷史課程與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要求“讓學生探討某些互有關系的歷史現象在某時期不同地域一個較長時間段內歷史的轉變與延續。學生既可從中找出共同點,加深對歷史趨勢及模式的概括了解,也可以對某些發展的獨特性作較深入的探究”[3]。
在倡導歷史核心素養的潮流下,時空觀念的培養被廣大歷史教師所重視,而大陸高中教材采用專題式編寫,雖避免了與初中知識的簡單重復,但容易弱化了歷史時序性的學科特點,對學生歷史思維和歷史意識的發展不利;脫離歷史土壤單純地將政、經、文分編,割裂了歷史發展的全貌。
香港初高中歷史教材采用通史加專題式編寫,發揮了通史、專題體例的優勢;根據不同階段學習者心理認知發展水平和課程內容的層次性設計,高中教材對初中在內容上、思想上進行深化,利于初高中知識銜接。
三、香港教材內容的編寫結構
香港現代版高中歷史從內容的編寫結構看,以時序為主線,采用的是傳統的章節體例。例如“單元一:夏商周”:單元下的一個朝代設為一個課題,如單元一下有“課題一周代封建”、“課題二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兩個課題;每個課題下的重要內容分設成章,例如課題一下有“第一章周代兩次分封”、“第二章封建制度的內容及輔行制度”、“第三章周代封建的作用”三章內容,每章下的主要問題分設成節,例如第一章下有“封建制度的內容”、“封建制度輔行制度”兩節內容。因此整體結構大陸和香港地區相差較大,香港歷史教材在結構上明顯完整。
香港高中歷史教材與大陸的相似,從主體結構上看都主要由前言、目錄、章節內容、附錄組成,具體的章節內容上有所差別。
前言部分:香港教材是對該課程設置的說明和該教材的使用說明,讓學習者在學習前對教材有整體上的把握和認識,利于學習者明了該教材的主要內容和結構,對自主學習起到了指導作用。
導語部分:香港教材現代版的單元概要雖然是對單元內容的概括,但分成不同的標題,按時序分時段介紹時代特點。在單元概要后也不是直接進入具體課節學習而是設置“時間尺”。
正文部分:香港現代版教材正文一般是在“探究重點”的問題下,以探究問題的形式呈現內容。
輔助部分:在形式上香港教材更為多樣,在數量上不同欄目出現的頻率也較大,遠遠大于大陸地區同類欄目出現的頻率。另外,香港教材的欄目設置具有系統性,各部分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課后設計:香港教材重視思維訓練,一般是擬定一個主題,圍繞這一主題從不同的文獻資料或歷史人物的話語中選取幾則材料,代表不同的社會立場或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或是對某個歷史問題不同的態度與評價。“以啟發學生的思維,訓練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或層面剖析史實,得出較為科學之結論。”[4]
總之,從編寫體系與編寫內容上,香港高中歷史教材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之處,我們要擇其善者而從之,更好地編寫教材、整合教材;師生要“用教材,有余地,能創造”,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
參考文獻:
[1] 范何勇.香港和內地高中中國史教材比較研究淺析[J].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版),2003,3(1):93.
[2] 范何勇.香港和內地高中中國史教材比較研究淺析[J].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版),2003,3(1):94.
[3]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中國歷史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S].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統籌局,2007.
[4] 徐存福.香港:歷史教學思維訓練的特點[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4(1-2):43.
(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