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
摘 要: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作為我國高校本專科學生必修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理應對生態文明教育實踐途徑做出積極探索,起到生態文明教育的主陣地作用。
關鍵詞:生態文明;實踐;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5-0107-02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s important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The "Mao Zedong Thought and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a compuls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or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make positive exploration to the practice way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mak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play its battle position role.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actice; curriculum teaching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認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到人民福祉,關系到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引領和推動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進程,顯得尤為緊迫與重要。
一、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現狀
對高職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既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提升自身素質的內在要求。一方面隨著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日益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習總書記多次提出“對于我們中國來說,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民的福祉,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青年學生必須在這場生態文明建設的浪潮中走在先列,他們的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文明素養關系到整個民族的整體素養,關系到美麗中國的目標的達成。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躍發展,“超前消費,過度浪費”的理念已經影響了一部分人,并且現在高職學生大多是在祖輩父輩寵溺下成長起來的“獨一代”,從小生活優越,一定程度上摒棄了“夫子溫良儉讓以得之”中節儉的美德。反而以鋪張浪費,“吃得起用得起丟得起”為追求,虛榮攀比有余,溫良儉讓不足。因此,對高職學生進行生態文明觀教育極為重要。
但是我們的生態文明教育剛剛起步,尚存在很多不足。有數據顯示,目前非生物、環境專業開設與生態相關的選修課的院校僅占全國高校總數的10%左右,在高職院校中,這一比例就更低了。首先是認識觀念的偏差,高職院校更重視專業教育,沒有把生態德育納入高職學生培養目標;其次缺乏專業的師資隊伍,教師本身對生態文明的相關知識掌握不夠深刻全面,熱情有余而專業性不足;再次高職學生獲取的生態文明教育內容體系零散,局限于對個別生態名詞的淺顯理解,不夠深入。
二、發揮《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的主陣地作用
國外利用課程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將生態文明教育內容滲透到各門學科中的多學科滲透模式;二是從各學科領域選取有關生態科學的內容發展成一門獨立學科的跨學科單一模式。從我國高職教育現狀出發,更有效的課程模式應是以跨學科單一模式為主,多學科滲透模式為輔,即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進行生態文明理念教育,在其他學科中輔以生態文明知識教育,同時開展多樣的生態實踐活動。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5年修訂版)在第八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中單列一節第五節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從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總體要求、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三個方面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教學理論支持,是難得的生態文明教育教學資源,也是對高職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主陣地。因為高職院校與其他高校相比,在獲取開設生態文明教育公共必修課、邀請專家講座、參與大型生態文明實踐活動等方面的資源支持更為稀缺。所以高職院校更應抓住《概論》課這個主陣地,扎實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在推進《概論》課向高職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時候應該從知識的傳授,理念的形成,實踐的落實三個方面加以把握。
(一)閱讀經典,掌握生態文明知識
這里的經典既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也包括中國傳統生態文化著作,還應該包括西方已有的對工業文明反思的著作。
《概論》課程是根據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設立的,是我國高校本專科學生必修的一門政治理論課程。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系統掌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形成發展、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我們任何時候都不應該繞開馬克思經典著作來談理論。因此在《概論》課學習的過程中尤其推崇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選讀,因為這些著作分別對生態世界觀做出了闡述。比如:“物質變換”是馬克思生態觀的核心概念,勞動是實現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物質變換指的是生物與自然環境之間進行的以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為基本內容的有機聯系。馬克思用這個科學術語充分闡明了物質的有機發展同無機發展的內在關聯,闡述了社會發展同自然演化的辯證統一,表明了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根本性特征在于為個人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服務,并且包含保持和改善人的自然生存條件的內容。通過對原著的選讀能夠讓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一直在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特別是儒、釋、道三家蘊含著深厚的生態文明觀。儒家的“天人合一”強調“天道”和“人道”相通,“自然”和“人為”相通、相類、相統一;道家認為人和社會是自然的產物,其生活準則應從自然那里獲得,自然法則不可違,人道必須順應天道,人只能是“輔萬物自然而不敢為”,提出“道法自然”、“人性自然”;佛家提出“佛性”為萬物的本原,而佛性的統一則意味著眾生平等,萬物皆有生存的權利。通過對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的介紹,并讓學有余力的同學在課后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思想作進一步的挖掘,一方面使學生感悟中國文化的博大,另一方面也是對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的有力支撐。
西方在享受工業文明帶來的巨大物質財富之后也是陷入了對發展困境的深刻反思,形成了比較多的反應生態文明的書籍,通過引導學生對這些著作的了解,能夠拓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廣度。首先是《寂靜的春天》,這本書第一次站在人與自然關系的立場上,揭露了人類科學技術進步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從那時起,一個奇怪的陰影遮蓋了這個地區,一切都開始變化。……神秘莫測的疾病襲擊了成群的小雞,牛羊病倒和死亡,……不僅在成人中,而且在孩子們中間也出現了一些突然的,不可解釋的死亡現象……一種奇怪的寂靜籠罩了這個地方,這兒的清晨曾經蕩漾著鳥鳴的聲浪,而現在一切聲音都沒有了。只有一片寂靜覆蓋著田野、樹林和沼澤。”如此生動的描述必能激起同學的共鳴,達到情感的沖擊。如果沒有這本書,環境運動或許會被延誤更長的時間,所以戈爾說,《寂靜的春天》猶如曠野中的一聲吶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辯的論點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另一本是《增長的極限》,它的主要理論:如果當前人口工業化污染、食品生產、資源消耗增長趨勢不改變的話,如果還是走原來的工業發展老路的話,人類文明離大限僅僅100年之遙,要拯救即將崩潰的人類文明,明智的選擇是從對增長的陶醉與崇拜轉向追求經濟與人口的“零增長”,這個結論叫“零增長”,或是“悲觀論”。給學生推薦這本書的意義在于,書中的這個結論可能是錯的、片面性,同時引導學生對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保護兩者進行思考,從另一個側面去理解習總書記提出的“對于我們中國來說,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富有辯證性論斷。
(二)合理生活,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黨的十八大提出,面對資源緊張、環境惡化、生態環境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也是《概論》課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內容。尊重自然,要求人對自然應懷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報恩之意;順應自然要求人順應自然規律辦事,因為人與動物、跟自然界的一些生物的區別并,我們跟酵母的基因相同性就達到70%,人和類人猿的基因差別是1%以下,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個構成部分而已,并沒有凌駕大自然,征服大自然,讓所有的動物、植物,所有的生態資源為你服務的這樣一個先天的優勢,所以要尊重自然,尤其是要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要求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時回報自然。這對高職學生的要求就是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合理生活。高職學生所處的學習生活環境屬于相對封閉的集中式生活環境,互相之間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理念具有很大的趨同性,容易相互影響,及時給于生態文明理念的支持,倡導合理生活顯得尤為重要。在《概論》課教學中需要著重強調培養的生態文明素養包括:一是感激和善待生存環境,包括尊重自己的生命與一切生命,支持并響應綠色校園建設,通過綠色班級綠色寢室等建設共同推動綠色校園建設,共同維護我們生活學習的大環境;二是養成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的習慣,培養新型消費觀,即任何人對于任何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的消費利用不是以個人經濟條件的支付能力為準繩,而是以節約資源為原則,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消費觀,比如:響應并支持食堂的“光盤行動”,不鋪張不浪費;三是合理利用資源,樹立節約意識,充分認識個體、社會和大自然三者的關系,自覺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
(三)充分實踐,深化生態文明理念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而且生態文明教育不僅是認識世界的問題,更是改變世界的問題,既是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生態文明教育不能僅停留在課堂和書本上,更要深入到實踐中,讓學生在實踐中升華生態文明理念。這種實踐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與學校宣傳部合作開展校園生態文明月活動,與學校團委合作成立生態文明教育社團等等。但是如何利用《概論》課在本章節有限的四個學時的實踐課程把生態實踐的效果最大化呢?還是應該結合地域特點,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企業、村鎮、社區,在實踐中感悟生態文明教育內涵,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實現知與行的統一。比如與學校所在地生態文明建設典范企業、社區掛牌成立社會實踐基地,使學生在驗證知識的過程中樹立起可持續的生態文明觀,并最終轉化為自覺的生態文明行動,參與到美麗中國建設中去。
參考文獻
[1]王學儉,宮長瑞.生態文明與公民意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美]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M].呂瑞蘭譯.科學出版社,1979.
[3]曹群.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觀念與途徑[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8(8).
[4]劉建偉.高校開展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