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新聞立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時期,并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出臺頒布了一系列針對新聞活動的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法規存在分布廣、效力低等問題,并且在媒體影響力逐漸擴大的今天,一部統一的關于新聞的立法勢在必行。《新聞法》的出臺不僅是讓新聞行業行使權利時能夠有法可依,更有利于司法公正以及社會公共利益。
關鍵詞:新聞法;司法公正;必要性
一、我國新聞立法的歷史及現狀
(1)我國新聞法規的曲折發展:早在封建社會書報出版業就已開始萌芽,但一直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打壓和管制。到近代時期,清政府有頒布了《欽定報律》,新聞行業逐漸走向有法可依的階段。辛亥革命勝利后,1912年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奠定了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的基礎。再到1943年頒布實施了《新聞記者法》,并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關記者的資格、權利和義務的專門法。新中國成立后,不僅《憲法》規定了新聞媒體的言論、出版自由,《刑法》、《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都與新聞活動有密切聯系。初次之外,涉及新聞活動的法律法規還包括行政法規、規章如《關于報社、期刊社、出版社開展有償服務和經營活動的暫行辦法》等,還有地方性行政法規、執政黨的方針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等都對新聞活動進行了規范。
(2)中國新聞立法現狀:總結我國目前關于新聞活動的法律法規,我們可以發現它們在憲法、部門法、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執政黨的方針政策中均有體現。雖然從新中國成立以來,關于新聞活動的法律法規不斷在涌現,幾乎涵蓋了新聞行業所有的方面,但其散布范圍之光,法律法規之雜讓新聞法的出臺勢在必行。眾多的法律難免會讓同樣的法律事實同時受到兩個及以上的而法律法規的調整,再加上并沒有一部統一的專門立法,很多法律空白也不方便尋求專門的法律解釋,故新聞法的出臺是解決當前新聞活動適用法律法規困難的最佳解決方案。
從眾多關于新聞活動的法律法規中我們可以發現的第二個特點便是多數規范新聞活動的規定層級效力都較低。規章及政策方針法律的數量甚至遠遠多于法律規定,這是與我國依法治國的理念是相背的。
二、《新聞法》必要性分析
(1)新聞媒體的屏障:新聞記者作為公眾知情權的保障者,所涉及的真相具有很多類型,有的時候甚至會為先導自身人身和財產安全。如2010年發生的記者仇子明案件,讓社會各界都對新聞人員的權利以及保障充滿擔憂。《憲法》僅第三十五條規定了新聞行業具有言論、出版的自由,以及第四十一條規定了新聞記者的輿論監督權。其他的關于采訪權、上情下達權、下情上達權等權利都是由規章、政策規定甚至并沒有明確的規定。目前立法規定不足且效力不高的立法困境對新聞工作者產生了極大的威脅,社會頻發的記者受害案件還在層出不窮,《新聞法》的出臺便是為新聞工作者設立了一條自我保護防線,不僅讓新聞工作者能夠更好地開展新聞工作,而且能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和權力,讓自己免受其他勢力的影響。
另外,當前公權力對新聞行業過分限制這也是《新聞法》未成文、未出臺造成的弊端之一。早在十幾年前,日本的一架電視臺來到中國對《南方窗》進行了一次專訪調查,在此紀錄片中記錄了我國新聞行業所面臨的公權力的壓力,新聞行業在設計、調查范圍、調查內容方面都極大地受到了限制,新聞行業應有的、不受其他主體干擾的權利并不能得到保障,這種現象仍然存在于當前的社會環境中。《新聞法》的出臺明確新聞行業的權力與義務,讓新聞行業能夠真正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
(2)司法公正的需要:媒體審判是指媒體通過自己的社會影響力使公眾聚焦于某一社會熱點事件,并且以自己的報道傾向形成公眾偏向性的輿論,從而施壓于司法審判。還有一些媒體為博取公眾眼球獲得更多點擊量而故意采用誤導性標題,如之前的對某男子打死國家保護的鳥類而判刑加以歪曲報道,引發民眾對司法的質疑。不能媒體審判雖說是新聞行業一直以來的行為準則,但其并沒有任何的可尋之文也沒有相關的監督以及懲罰制度,讓媒體審判難以界定也難以得到根治。《新聞法》的出臺首先要對新聞工作者的工作原則加以規定,并且明確新聞工作者違反義務后的懲罰措施,讓媒體不能再以利益追求為導向歪曲事實,使媒體回歸自己應有的社會本位。其次,目前新聞侵權的案件也層出不窮,但對于新聞侵權的認定也無法可依。在新聞官司中通常都是記者或者新聞社作為侵權人,被侵權人為社會公眾、公眾人物甚至某些機關,侵權行為都是新聞媒體對其進行了不實或擴大性報道,使被侵權人的名譽權、隱私權等受到侵犯。《新聞法》作為專項立法應當對新聞侵權行為進行規定,包括其構成要件、認定方式、損害賠償等方面,讓社會群體不受新聞媒體的威脅。
(3)社會利益的保護:媒體有多種形式,其社會作用也各異。有政黨的喉舌,也有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作用。歸根結底,媒體是作為一種社會公眾言論自由的表達工具,也是一種必不可缺的社會監督工具。公民享有表達權與監督權,這種權利的表達方式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媒體這個下情上達的工具來實現的,媒體保障了公民與政治國家之間的良性溝通,故媒體的良性發展對社會公眾甚至整個國家的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新聞媒體比普通的個體更能接近事情的真相,其所面向的是社會公眾利益,故新聞媒體需要在第一時間報道實情,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否則可能會給整個社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新聞法》能讓媒體意識到自己的社會本位,找回自己的初心,不僅能夠保障公民的知情權、言論表達權等各項權利,同時也能防止社會利益受損。
參考文獻
[1]魏金成.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2]丁建紅.我國《新聞法》立法的若干問題.[D].云南:云南財經大學,2014.
[3]邱粉霞.我們需要一部新聞法嗎——對我國新聞立法若干問題的研究[D].湖北:長江大學,2012.
作者簡介
陳昊文,女,湖南長沙人,1996年5 月出生,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法學。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