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兵
摘 要: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發展方向和任務,對社區群眾文化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從文化理論、文化人才、文化陣地、文化活動方面入手,提升社區群眾文化綜合水平,實現群眾文化健康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
關鍵詞:群眾文化;社區;可持續發展
社區群眾文化活動是政府保障人民群眾享受基本文化權益,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供的服務。群眾文化活動如何持久開展,一直是困擾組織者的一個難題。本文就如何推動群眾文化活動可持續進行了論述。
一、更新觀念,促進群眾文化和精品文化相互補充
無論是群眾文化還是精品文化都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都是樹立形象,拓展影響的有效途徑,也是重要的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精品文化是文化發展的導向,其對人們的影響是震撼人心并耐人尋味的,一旦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共鳴,就會產生無窮的力量。而且有廣泛群眾基礎的群眾文化是人們能直接參與,并積極配合、樂于奉獻的。在國家花巨資實施精品戰略的同時,更應該看到社區群眾文化在人民大眾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國現階段,既不能缺少精品文化,更不能放松社區群眾文化。精品文化只有扎根于群眾文化基礎之上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群眾文化只有不斷吸取精品文化的精髓才能不斷提高其品位。
二、深化改革,練好群眾文化管理隊伍的內功
以文化體制改革為重點和突破口,通過改革藝術生產經費投入方式和分配制度,營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氛圍,通過實行公開招聘與責任制,引進和調整文化管理隊伍,樹立既有全面的專業素質又具有管理能力新型人才標準。與此同時對所有群文干部進行必要的培訓,掌握新技能,更新觀念。制定一系列鼓勵各種人才而出的文化政策,在活動中發現人才、選拔人才、培養人才。
三、抓住機遇,增強群眾文化事業的造血功能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勢下,群眾文化作為單純的公益性、福利性的事業,已顯然不能適應群文事業的發展。現在群文隊伍人才流失,群文萎縮,經費嚴重匱乏的現實已告訴我們,必須形成群文事業產業化的新觀念。這要求我們從單純的服務型向經營服務型轉變,從單一功能向有償服務和文化經營方向轉變,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一方面對社會普遍涌起的文化熱潮積極扶持、鼓勵,利用社區群眾文化的優勢,發揮廣告、宣傳效應,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要主動出擊,登門服務,同各部門、各企業廣交朋友,建立深層聯系,及時了解動態。通過有償服務,既可促進社會的發展,也可以增加自身的收入。社區群眾文化火熱起來,就使得整個社會的文化素質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另外利用群文隊伍的人才優勢,開辦各種培訓班和少兒業余學校,這既可為群眾文化事業培養后備軍。還可以根據社區需要舉辦如美術、裝潢、公關、器樂、聲樂、健美等方面的人才培訓班。形式上可以采取獨立辦,也可以聯合辦,這就要求我們改變等、靠、要的舊觀念,要主動、開拓、靈活。
四、特色是群眾文化活動可持續的靈魂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一經典論斷的實質,強調的就是地域特色。地域特色文化因歷史的沉淀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與群眾緊密相連。群眾文化活動應把地域特色文化視為生存的魂。
特色需要發掘。俗話說“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不同社區有不同的文化底蘊。這些不同的俗和規矩中有著豐富的文化蘊含,可謂千差萬別、風情萬種,我們要深入挖掘,使之閃耀時代光芒。如湖北黃岡是黃梅戲的故鄉,自古就有“一去二三里,村村黃梅戲”的佳話。除了黃梅戲還流傳著楚劇,東路花鼓戲,東腔戲等五個地方劇種,雖有特色卻奄奄一息。為了讓這些民間藝術珍寶重現異彩,近幾年,當地政府拿出專項經費進行挖掘。
特色需要雕琢。璧不琢不成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內容、表現形式,有的肯定是很粗糙,有的甚至很低俗,要把其打造成群眾文化活動的精品,使其成為群眾文化活動持久閃耀的亮點,就必須下大功夫,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加工提高。如二人轉,是東北民間廣為流傳的群眾文化活動形式,以“粗口”著稱,在過去可以說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通過雕琢,特色不退,魅力不減。不僅登上大雅之堂,還從東北走向了全國,在各種不同類型的群眾文化活動中常演不衰。
五、載體是群眾文化活動可持續的依托
一切文化都寄寓于一定的文化載體之中。文化載體是文化賴依生存的詩性空間。可以說,沒有載體,文化就無所依,沒有載體就沒有文化。一般來說文化載體可分為:物質性載體和精神性載體。就群眾文化活動而言,物質載體應以廣場、公園、劇場等為首選,精神載體可以民俗和現代節日為主,但二者又不能截然分開,必須是物質和精神的有機融合,是文化時空、內容與形式和諧統一的有機表現體。選擇群眾文化活動載體,讓人民群眾持久的認同你,就必須使這一載體既滲透著時代文明發展的印記,更流露出文化載體對人類永恒的情感主題:親情、友情、愛情和真情的人生關照。以此營造一個記憶點,使其成為一種精神,一種習慣,讓親歷的人有良多的回味,從而使群眾文化活動載體永遠長青,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否則,即便是有節日形式,或具有豐富蘊含的傳統內容,也會冷冷清清,也只能是昨日黃花。
六、結語
新時代賦予群眾文化事業以新的內容、新的要求,對如何促進社區群眾文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廣大群文工作者不懈地努力、不斷地創新、大膽地探索。走出一條適應知識和經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擴大文化實力、繁榮群眾文化的新路子。社區群眾文化工作是一項時代性、科學性、操作性極強的文化系統工程,需要黨委政府、社會各界、市民群眾的高度關注和廣泛參與才能實現其健康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金晶.淺談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和開展[J].大眾文藝,2015,18:9.
[2]王敬明.論新時期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與開展[J].群文天地,2013.
(作者單位:曹縣曹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