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空間是指以微博、微信、QQ等新興媒介為載體的信息傳播交流領域。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整個國家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在微空間中交流分享各種信息,促進了資源的傳播,也拉進了人們之間的距離。但是無形中對國家意識形態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認為要加強微空間的國家意識形態安全,首先要提高公眾辨別真偽信息的能力和傳播素養;其次國家要加大微空間中意識形態的宣傳力度,同時加強對微空間國家意識形態的監管;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人民有更多地獲得感。
關鍵詞:微空間;國家意識形態;措施
一、提高公眾辨別真偽信息的能力和傳播素養
在互聯網社會,微空間中充斥著大量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如果人們無法對這些信息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很容易導致錯誤虛假的信息收到追捧,而正確有效的信息卻遭到冷落而逐漸失去價值,這就會對國家意識形態安全造成很大破壞。為此應該:
(一)提高人們辨別真偽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社會,人們所接觸到的信息要遠遠超過傳統的媒介社會。在微空間中,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是信息的發布者和接收者,但是由于參與者的素質參差不齊,動機各異,所以微空間中的信息龐雜混亂,真偽難辨。[4]提高人們辨別真偽信息的能力,人們就不會不加選擇地接受各種信息,相反可能會刪除和屏蔽富有煽動性的不良信息,從而做到理性地對待和分析各種信息。
(二)提高人們的傳播素養。有些人在現實生活中老實本分,但是在微空間中就感覺不受束縛、自由自在,于是經常匿名發表抨擊黨和國家的言論,然后分享到朋友圈和QQ空間等社交媒體上,對國家輿論造成不良影響。所以應當對大眾進行傳播理念的教育,提升公眾的傳播素養,使其自覺抵制各種錯誤不良思想的影響。
二、國家要加大微空間中意識形態的宣傳力度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們國家也逐漸適應這一趨勢,在微空間中傳播了人民網、新華網等主流媒體的信息,進行國家意識形態的宣傳。但是好像習慣了借助于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介傳播國家意識形態,我們國家在微空間中對國家意識形態的宣傳效果卻并不明顯。所以我們要采取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一)重視對重大意識形態問題的正面宣傳。黨和國家往往對以前很多的重大歷史問題諱莫如深,例如市面上關于文化大革命的電影和書籍都很少,導致很多人對這段歷史都知之甚少,可是知道的越少就越是充滿興趣。但這卻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作為抹黑黨和國家的重要把柄。所以應該有針對性地對我國的黨史和國史進行宣傳和指引,防止不法分子和敵對勢力利用“文革”等歷史攻擊我國的社會主義,進而危及我國的國家意識形態。
(二)要加強對資本主義本質及其危機的宣傳。長期以來,人們在微空間中受著錯誤思想的影響,認為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往往不盡如人意,而西方國家就好像是“人間天堂”:沒有貧富分化、社會和諧、環境美好等。但實際卻并不如此,就像馬克思所預言的那樣,資本主義社會有它不可調和的基本矛盾,會周期性地發生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的民主也不是全民民主,而是少數人的民主。所以我們要加強對資本主義本質及其危機的宣傳,堅信資本主義只是一種過渡形式,它終究會被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所取代。
三、國家要加強對微空間國家意識形態的監管。針對目前微空間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大量信息,為確保我國意識形態的主流地位,國家相關部門必須加強對微空間國家意識形態的監管。
(一)加強數據庫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長期以來,西方在數據庫建設上處于壟斷地位,我國的數據庫等信息技術要依靠外國進口,同時這又導致引進的數據庫可能攜帶外國的病毒,容易對我國意識形態造成沖擊。所以通過建設我們自己的大數據庫,就可以減少民眾對西方國家數據庫的依賴,降低西方國家通過數據庫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力度。
(二)鞏固技術基礎、保障數據安全。如果我們的網絡存在多種技術漏洞和安全隱患,那么不法分子很容易就攻破我們的核心數據庫,竊取重要的情報或者散布大量危害國家安全的信息。所以我們應當加大對防止病毒侵入、檢測數據安全等相關技術的研發力度,充分凈化網絡環境,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宣傳和教育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三)加強網絡立法工作。我們國家的網絡信息技術相對西方國家來說有點緩慢,導致相關的網絡立法工作也滯后。這就給了很多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所以長期以來網絡就好像是不法分子的一個“避難所”,我們拿他也沒有辦法。當務之急就是必須加快相關網絡立法工作的步伐,早日建構起我們國家嚴懲網絡不法分子的“天羅地網”。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人民有更多地獲得感
行動總是比口號更有說服力的。也就是說,有一句話你說一百遍,還不如你做一遍。同樣的道理,如果咱們的人民生活在一個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的社會里,人人安居樂業、幸福美滿,還用每天去宣傳社會主義好、中國共產黨好嗎?那樣的話,自然每個人對黨對祖國都是感恩戴德、心懷感激的,西方國家還能動搖咱們的價值觀嗎?所以我們要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成惠及更多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那時社會更加和諧、環境更加美麗、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經濟更加發達等等,人民會有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就會更加認同黨和國家的方針、路線、政策,從而切實地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方針、路線、政策。
參考文獻
[1]田改偉. 試論我國意識形態安全[J].政治學研究,2005(01).
[2]張琴. 試論網絡對社會發展的影響[J].成才之路,2008(09).
[3]張悅. 網絡對傳統思維方式的沖擊[J].國外社會科學,2005(01).
[4]鄭志龍,余麗. 互聯網在國際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J].政治學研究,2012(04).
[5]張雷聲. 論社會主義社會主流意識形態[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04).
[6]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民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宋雨露(1992—),女,山西長治人,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專業。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