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驍 秦志發
摘要:本文根據大數據時代的特點,以長尾理論為基礎視角,從互聯網金融所具有的普惠金融特質人手,針對第三方支付平臺、P2P網貸、眾籌融資等互聯網金融創新模式進行了研究。同時,本文基于當前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制度,對于互聯網金融監管在構建“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建立互聯網金融市場準人及退出機制、建立統一的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三方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大數據;長尾理論;金融創新;金融監管
引言
大數據時代是一個以海量數據為特征的時代,在國家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呈現出蓬勃的生機?;ヂ摼W金融以互聯網作為提供金融服務的媒介和載體,實現了新興信息技術與金融服務的創新性融合,是傳統金融的優化升級之作。互聯網金融通過對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的使用無形中擴展了市場交易的可能性邊界,同時在降低交易費用和提高效率方面也頗有建樹?;ヂ摼W金融依托于互聯網上各種終端設計,以共享經濟的方式開展傳統金融服務以及互聯網金融特有的服務,從市場的角度為覆蓋范圍更廣的人群提供高效、便捷的投融資服務,進而形成了互聯網金融的長尾市場。長尾理論于2004年由美國《連線》雜志主編Anderson提出,最早用于描述現代電商企業的商業營運模式。長尾理論中的長尾來源于正態分布曲線中那條“長長的尾巴”,與正態分布曲線中“高聳的頭部”相比,長尾所具有的垂直單位效應無法與之比擬,然而其所覆蓋的廣度和寬度卻是讓“高頭”無法望其項背的。而伴隨著現代新興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能夠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加便捷的方式進入市場。而互聯網金融,作為互聯網和金融的創新性融合,同樣也適用于滿足非主流市場多樣化需求和個性化客戶的長尾理論。2013年可謂是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元年,自此中國互聯網金融開始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涌現出來并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在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初期,并沒有正式的互聯網金融監管制度對互聯網金融企業行為進行適當的約束,從而導致整個市場處于一個無序的狀況。隨著中國互聯網金融的不斷深入發展,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確立正式的法律法規勢在必行。本文將從兩個方面開展研究,一方面是以長尾理論為基礎視角,通過對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模式進行探索性的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是基于現有的互聯網金融監管制度,為互聯網金融監管發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1、文獻綜述
伴隨著數字經濟在中國的蓬勃發展,對于與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具有共生關系的互聯網金融研究一時成為了熱點領域,關于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創新發展和監管問題,學術界諸多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分為兩方面:
一方面,關于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的研究。王曙光、張春霞(2014)的研究從國際、國內兩個角度分析了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創新發展,并對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分析,認為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相比具有用戶體驗佳、運行效率高、信息透明化、服務包容性強以及雙向推動金融發展五大比較優勢,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發展需要強有力的監管以保障其穩健地擴展市場。程舉(2015)的研究認為,新常態下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發展需要結合國家宏觀經濟發展戰略,并指出互聯網金融發展所面臨的風險及其監管的必要性。徐潔、隗斌賢、揭筱紋(2014)的研究指出,互聯網金融在融資模式上的創新有利于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劉芬華、吳非、李華民(2016)指出,互聯網金融是對傳統金融的顛覆式創新,對于傳統金融的融資模式的革新具有重要意義。安寶洋(2014)以科技型小微企業為研究對象,對互聯網金融在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模式上的創新進行了研究并得出結論認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于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進行融資以及促進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李炳、趙陽(2014)認為,互聯網金融在資金配置上的高效率以及實際運行的低成本方面的優勢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然而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發展對于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具有一定的風險性。王達(2014)對美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演變及其影響進行了研究,并以此作為經驗之談對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認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于有利于促進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
另一方面,關于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研究。李有星、陳飛、金幼芳(2014)的研究從互聯網金融創新模式的合法性分析入手,對互聯網金融監管在中國的發展進行了分析認為,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應確定監管主體地方化的方向,構建并確立以信息安全保障機制、資金第三方托管機制為核心的互聯網金融安全保障制度。謝平、鄒傳偉、劉海二(2014)指出,中國互聯網金融需在監管下穩健發展,特別是要注意防范信息科技風險以及長尾風險,注重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審慎監管、行為監管以及用戶權益保障。胡劍波、丁子格(2014)認為,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發展需要借鑒其它國家的經驗,加快建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并以此提升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保護水平,促進中國互聯網金融健康、有序地發展。劉志陽、黃可鴻(2015)通過引入梯若爾金融規制理論對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發展路徑及其規劃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發展應當遵循的適度、分類、依法監管以及個人征信管理等基本準則。尹海員、王盼盼(2015)結合中國互聯網金融及其監管發展狀況,通過對美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制度的研究認為,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發展相對滯后,未來的發展應以美國為前車之鑒,明確監管主體和立場,將互聯網金融監管納入傳統金融監管的制度框架內,形成監管與行業內部自律相結合的監管模式。俞林、康燦華、王龍(2015)通過對P2P網貸借貸雙方的博弈研究得出結論,應在P2P網貸行業建立統一的信用評價機制,并引入風險保障制度,完善市場準入機制,進而提高P2P網貸的入行門檻,同時倡導理性投資,從源頭上保障資金安全。
基于現有文獻研究的不足,本文將從大數據和互聯網的角度對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發展和監管進行研究,同時在現有的互聯網金融監管制度基礎上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2、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技術和金融服務的創新性融合,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模式而言,緊跟用戶需求與技術發展,是互聯網金融良性發展的必經之路。當前,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模式主要包括傳統金融機構網絡化、眾籌融資、第三方支付平臺、P2P網貸等。多元化的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模式所對應的是多樣化的用戶需求和體驗,而這種百花齊放式的發展之路,相信也會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而逐漸壯大。
2.1傳統金融機構網絡化
自從1994年4月20日中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開始,互聯網技術在中國的蓬勃發展有目共睹。而隨著“互聯網+”的春風在神州大地的盛行,傳統金融機構也開始了網絡化優化升級之路。傳統金融機構網絡化主要是指傳統意義上的商業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通過將其業務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在互聯網上實現金融服務并建立相應的網絡平臺。中國的傳統金融機構網絡化的發展最早可追溯到1996年招商銀行開通網上銀行并在網絡上辦理相應的業務。傳統金融機構的網絡化升級克服了地面實體金融的由時間、地域造成的低效率、高成本等弊端因素,使金融服務真正惠及人民大眾。
2.2眾籌融資
眾籌融資(crowdfunding)指的是通過捐贈或預購的形式,通過互聯網募集項目資金的互聯網金融創新模式。眾籌融資利用互聯網在信息傳播方面的優勢,幫助有資金需求但不乏創造力的藝術家或創意企業進行宣傳,并由此博得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同時獲得一定數額資金上的支持。相對于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諸多企業,眾籌融資領域的企業則更多地帶有公益的色彩。眾籌融資的發展始于2009年4月在美國紐約成立的眾籌融資平臺Kickstarter,為具有創意方案的企業在互聯網上籌措項目資金。而在2015年9月22日,眾籌融資成功轉型為一家公益企業,并表明不追求企業出售或上市的立場。此外,眾籌融資的發源地美國已于2012年4月5日通過JOBS法案并生效,以正式的法律規范保障和約束眾籌融資行業的穩健發展。而對于中國來說,未來通過立法的形式促進眾籌融資在中國的發展趨于規范化和合法化勢在必行。
2.3第三方支付平臺
第三方支付平臺指的是具有一定信譽保障和資金實力的獨立的第三方機構通過與通用的各大商業銀行簽訂契約實現支付功能的網絡交易平臺。第三方支付網絡平臺的優勢在于降低了政府以及企事業單位與銀行業務對接的成本,以利益中立的方式巧妙地避免了與被服務企業的競爭,同時迎合了被服務企業的個性化發展需求。2010年由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印發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標志著第三方支付被納入制度監管的范疇,同時也意味著第三方支付在中國的發展進入有法可依的新階段。支付寶是阿里巴巴集團“寶寶類”理財產品的開山鼻祖,它很好地發展了阿里巴巴集團的良好聲譽。截至目前,暫無任何重大財產安全事故在支付寶交易平臺上發生,保證了支付寶的安全性。盡管如此,第三方支付網絡平臺的安全風險仍然不容忽視。當前,中國主流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包括支付寶、微信支付、百度錢包等。
2.4P2P網貸
P2P網貸(Peer to Peer Lending),即點對點網絡借貸,指的是個人、企業或二者之間以網絡借貸企業提供的網絡借貸平臺為場所,來實現借貸雙方各自滿意的契約,而P2P網絡借貸企業在此過程中則扮演著中介平臺的角色。P2P網貸的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末由孟加拉國“諾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為了抵制高利貸對社會底層民眾的剝削而創立的小額借貸模式,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小額借貸模式逐漸演變成P2P網絡借貸,從而為覆蓋人群更廣的長尾市場提供便捷、高效的融資服務。對于P2P網貸在中國的發展來說,初期監管缺位、粗放式發展的事實為P2P網貸的健康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根據2015年12月中國P2P網貸風險評級報告顯示,當月出現問題的P2P網貸平臺數量高達106個,環比增長達34 1%,可見P2P網貸發展的高風險性特征。然而,隨著中國關于P2P網貸的監管制度相繼出臺,P2P網貸在中國的發展正逐漸告別野蠻生長的模式,并逐漸朝穩健發展的道路上前行。
3、互聯網金融監管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技術和傳統金融服務的創新性結合,這也意味著互聯網金融同時具有互聯網監管和傳統金融監管中的風險以及互聯網金融所特有的風險?;ヂ摼W金融所具有的風險性特征促使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的雛形逐漸形成。2015年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十部委共同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2016年8月24日,中國銀監會聯合四部委共同印發《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2016年10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十部委共同印發《通過互聯網開展資產管理及跨界從事金融業務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而在大數據時代,每時每刻都有海量數據的產生和傳播,同時無形間加大了由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道德風險(Moral Risk)和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對于傳統金融的監管而言略顯吃力,因此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作為對傳統金融的一種補充,除了特別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還可依據現有的金融法律法規對其進行監管?;谥袊F有互聯網金融監管制度,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3.1構建“三位一體”的互聯網金融監管網絡
在指導意見中,對于明確監管主體地方化,促進監管與行業自律相結合的發展路徑有著較為詳細的敘述。而對于互聯網金融服務的消費者而言,一個安全、高效以及相對透明的投資環境才是其心之所屬。因此,對于當前而言,構建一個以監管部門、互聯網金融企業及用戶共同參與“三位一體”的互聯網金融監管網絡迫在眉睫。首先,監管部門應對互聯網金融企業建立一個實時監控系統,預防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情況的發生,同時深入互聯網金融企業內部,審慎監督交易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其次,互聯網金融企業應奉行“廉潔”自律的精神,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下進行陽光交易,同時對交易信息也應適度公開,倡導透明化的交易原則;此外,對于用戶而言,互聯網金融帶來的不僅是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資方式,同時還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和資金上的安全隱患,因此互聯網金融企業應及時反饋用戶的交易信息、交易的去向以及企業整體的發展狀況,從而給予用戶一個安全、穩健、高效、透明化的投資環境。
3.2提高互聯網金融行業入行門檻,建立和完善互聯網金融行業準入與退出機制
由于互聯網金融所具有的普惠金融的特質,使得其覆蓋人群具有廣而多的特點,在互聯網金融企業遇到資金流動性風險時,容易造成互聯網金融用戶大范圍的恐慌心理,繼而有可能引發影響程度較高的群體性事件。因此,對于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來說,由互聯網金融監管部門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互聯網金融行業準入與退出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在企業進入互聯網金融行業時,監管部門應對其財務狀況、運營情況以及管理等方面進行嚴格的考察,借此提高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入行門檻,同時降低互聯網金融行業內部企業運營風險,促進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穩健發展。
3.3統一互聯網征信體系,加大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保障力度
互聯網征信指的是通過對個人在互聯網平臺上的交易或其它行為留存下來的數據信息進行一系列的數據分析和處理進而實現信用評估和評價的活動。2015年可謂是中國互聯網征信發展的元年,中國人民銀行于2015年1月5日正式印發了《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并對8家互聯網征信機構通知開始做好個人征信的準備工作,由此開啟了中國互聯網個人征信的序幕。然而,當前由于互聯網征信體系并未納入商業銀行征信體系中,從而導致線上線下征信數據的不統一,進而擴大由于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引發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因此,建立一個統一的互聯網征信體系就成為了當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此外,對于大數據滲透于其中的互聯網征信體系而言,加強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保障力度,預防因黑客行為、計算機病毒、蠕蟲、特洛伊木馬等惡性事件對互聯網造成的系統崩潰、信息泄露、資金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