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俊華
摘要:在“互聯網+”戰略布局中,“互聯網+現代農業”是2016中央“一號文件”的亮點。常州供銷合作總社利用“互聯網+”串起農業現代化的鏈條,進行多方面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實施農業“互聯網+”三年行動計劃同時,常州應該著重在創新改革、完善機制、引進技術、生產經營、人才培養、品牌服務等六個環節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關鍵詞:互聯網+;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資源整合
引言
在“互聯網+”戰略布局中,“互聯網+現代農業”吹起一陣熱潮,伴隨著2016年1月即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互聯網+現代農業”成為其中的亮點。“互聯網+現代農業”是利用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與農業跨界融合,創造現代農業的新產品,創新現代農業模式。“互聯網+傳統農業”的結合進發出巨大能量,改變了農產品的傳統流通模式,繁榮農業電商,同時也改變了農業生產者(農民、農企、農合社等)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促進現代農業新業態的大力發展。
1、常州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根據2016年發布的江蘇省“八項工程”進程監測報告,常州市農業現代化工程水平指數躍居全省第二位,比上年提升一位,現代農業發展領先優勢進一步鞏固。糧食單位種植面積烘干能力全省第一,全市農機化自測水平達87%。2015年認定常州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10個,現在共有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合計56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占耕地面積比重達36%。建設物聯網智能農業示范點13個,培育認定市級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企業13家,創建省“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農業電子商務示范單位5家。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市級“五個一”示范創建企業10家,“一村一品”專業示范鎮村10個。
2、常州“互聯網+”發展現狀
常州以2014年獲批創建“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為契機,搶抓“互聯網+”機遇,依靠扎實產業基礎、優越地理位置和優秀人才培養基地,以電子商務推動常州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支撐環境的建設,優化外部發展環境,拓展電子商務“雙創”空間,推進電子商務普及應用和創新發展,常州市電子商務呈現快速良好發展態勢。2015年,電子商務交易額1700億元,其中B2B交易額1450億元、網絡零售額250億元;電商服務企業超過200家,電子商務服務業業務收入46億元,同比增長41與%。
3、常州供銷合作總社現狀
常州供銷合作總社是常州供銷合作社的聯合組織。轄市(區)內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社、專業合作社以及參股、指導企業自愿組織起來的聯合體及其理事機構,主要行使系統行業指導職能。2015年,全市供銷系統實現商品銷售213億元,消費品零售146億元,農產品收購37億元,組織供應各類農資17萬噸。4家基層社、5家為農服務社、15家專業合作社被省供銷總社命名為“標桿社”、“樣板社”和“示范社”。
4、常州供銷合作總社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實施途徑
常州供銷合作總社利用“互聯網+”串起現代農業的各個環節,將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深度滲透到農業的生產、銷售、服務、管理等環節,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方案,推動“互聯網+現代農業”高效發展。
4.1以綜合改革為主線,推進基層新型合作體系
常州供銷合作總社以綜合改革為主線,著力謀劃開展基層組織建設提升質量聯和農民行動,推進基層組織新型合作體系建設,整合發展基層社、培育特色農民合作社、升級改造為農服務社,構建起適應城鄉發展一體化需求的組織體系和服務體系。
“溧陽供銷社”被江蘇省供銷合作總社評為全省綜合改革試點。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以“改造自我,服務農民”為總目標,全面深入推進綜合改革治理。把供銷社無形資源與專業合作社有形平臺有效對接,搭建服務載體,形成例如“社渚供銷社”的典型經驗,即在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實行“四位一體”改造,投資建立農資配送中心,形成基層組織綜合體“基層社+合作社+農合聯+農資配送”,服務本地同時還為其它地區農戶提供農作物收割和插秧服務。
4.2創新“互聯網+農資”模式,強化為農服務
常州市供銷合作社系統下屬的農資企業均為農資流通企業,年銷售規模在兩千萬到四億元之間,作為本地區域經銷代理商,這些農資企業的銷售服務渠道比較狹窄。現在要大力推廣農資“對接專業平臺”模式、“自建網店”模式和“微信公眾號”模式。
4.3引入先進技術,推進“農飛防服務”
2016年4月由江蘇蘇南農資配送有限公司、江蘇金禾植保有限公司、農飛客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資1000萬元組建的“江蘇農飛客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運用“平臺+工具+終端+服務+網絡信息”全新商業模式,借助航空植保大數據,將實現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及防治技術、作物增產技術等資源共享,通過引進高科技無人機實施精準施藥、應對突發性病蟲害防控,為農作物提供全程、全方位服務新平臺。
4.4打造特色,大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溧陽市“萬得福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認定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加大研發投入,2014年投入研發經費240余萬元,與科研院校合作成立了“江蘇省農科院溧陽科技服務中心”;塑造品牌,注冊“米盧”牌商標,通過“一村一品”打造、節慶展會參展、線上線下促銷等方式,加強品牌建設,不斷提高企業品牌知名度,服務農戶增收。
“常州晶泉果品”專業合作社在常州市金壇區兩級供銷合作社的支持下,發展特色農業經營,以鄉村旅游為主題、采摘體驗為內容,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農游項目的收入占全年總收入的70%,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4.5扎實開展培訓工作,增強服務“三農”動力
結合農時,開展農民初級技能培訓。如2016年3月,武農農資公司分別在寨橋、前黃、焦溪等鎮舉辦74期共320人的農民種植技能培訓講座,培訓重點針對桃樹、梨樹、葡萄等經濟作物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施肥和管理等技術進行講解。
提升素質,注重能力,超額完成農產品經紀人中級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如2016年上半年,常州和溧陽市兩級供銷合作社安排講授理論基礎的同時,注重基本技能的培養及跟蹤指導服務,共舉辦了三期農產品經紀人中級培訓班,共計培訓271人次,完成年度目標的13515%。
4.6加速推進“互聯網+”農產品,破解流通難題
常州市農村電商一般通過自建網絡平臺及第三方網絡平臺,拓展農產品銷售網絡,呈現出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培育一批,建成一批,重點建設“一村一品一店”示范點、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基地。“花木源”、“花木匯“1號農場”、“一站地”、“凌家塘萬家鮮”、“樂多菜園”等農副產品電子商務企業積極整合基層合作社、種糧大戶、養殖大戶及涉農企業的生產及渠道資源,以電子商務模式加快提升本區域優質稻米、特色畜禽、特種水產、精品茶果、花卉苗木等農副產品及深加工產品流通效率、附加值和利潤率,努力破解農副產品“賣東西難”這一難點。
4.7整合資源打造品牌,服務農民增收
針對供銷社系統內部層級松散,利益聯盟不夠緊密,盡管采取經濟掛鉤、股份合作、二次分紅等方式,但農產品銷售依然散兵作戰,導致后續延伸服務弱、市場形象維護不佳、消費群體松散等問題。金壇區供銷合作社將本區域內多項名優農產品,引入“茅山竹海”這一農產品品牌目錄,抱團取暖,實施“一牌多品”戰略,推進農產品網上網下融合,同時對本地特色農產品進行整合,服務農民增收。
5、常州市供銷合作總社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建議
2017年是推進常州農業邁上新臺階、奔向現代化的關鍵之年。如何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現代農業,需要依托供銷合作社,使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進一步強調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實施農業“互聯網+”三年行動計劃,常州應著重在創新改革、完善機制、引進技術、生產經營、人才培養、品牌服務等六個環節提升農業發展水平。
5.1創新綜合改革,改進聯合社治理
常州供銷合作總社以江蘇省綜合改革試點單位——溧陽供銷社為典范,學習其它省市優秀經驗,如浙江省的“農合聯”為依托,構建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山東省的“3控3×6+1”雙線運行機制、河北省的基層社與企業合作經驗,樹立典型,深化服務。在常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常州各級供銷社、農業合作組織,努力改造自我,做到“為農”、“姓農”、“務農”,深化服務,要樹立“供銷社為農民打工”理念,有效對接,搭建服務載體,全面深入推進綜合改革。
5.2完善政策扶持機制,推進農村金融創新
常州供銷合作總社可采用政府搭建投融資服務平臺(溫州“政府推動模式”、安徽“自費型模式”)、專業合作社內部互助資金、建立農村資金互助社、與商業銀行建立有效合作關系,多方融資。進一步優化項目扶持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和帶動作用,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重點支持“互聯網+現代農業”建設,將互聯網和現代網絡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經營、生產、管理和服務充分融合,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方式,公開透明,減少環節,規范程序,對照標準,符合要求,擇優補助。要有前瞻性設計,把農村電子商務的配套設施納入新農村建設整體規劃統籌考慮,同時拓展融資渠道推動并引領供銷社服務轉型升級,加快農村現代經營服務新體系建設。
5.3利用“互聯網+”技術,全面改造現代農業產業
常州供銷合作社需聯合各方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4G網絡建設,整合各方資源,打造農資網絡信息化平臺,引入先進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實現各方合作共建共享。重點應用物聯網技術和無人機技術,實現動植物生長環境遠程監控和操作,實現農業智能化生產。
5.4供銷合作社主導,創新生產經營模式
采用“互聯網+”技術,減少中間流通環節,縮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距離,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分析消費者需求,按需求組織農產品的生產和經營,實現農產品的精準化生產和解決地域滯銷問題。強化以“一村一品一店”為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點,發展一批,建成一批,打造特色,創新“企業+特色產業基地+品牌+渠道”、
“基層社+合作社+農合聯+配送”等模式,構建合作社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新業態。
5.5開展“技物結合”培訓,培養專門人才
常州供銷合作社要增加資金投入,讓專家、企業、學校進課堂,多層次開展“技物結合”培訓。如培訓農民,可針對性的對桃、梨、葡萄等經濟作物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施肥和管理等技術進行講解;培訓動物養殖技術經驗交流會。增加農民以及農產品經紀人職業技能培訓人數,邀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就經紀人基礎知識與實務、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產品商標注冊、農產品營銷策略、合同法及訂立合同事項、創業理念與技巧、電腦基礎知識等內容進行講授,注重基本技能的培養及跟蹤指導服務,為提升我市農產品經紀人隊伍的素質起到引領作用。
5.6打造地方互聯網特色農產品品牌,增加農民收入
培育特色常州地域農產品,提升市場知名度,特別是網絡市場知名度,打造農產品網絡品牌。加快推進常州農特產品淘寶特色館、京東常州館建設,打造“一牌多品”戰略,進一步提升“夏溪花木”、“溧陽白茶”、“伍員山”天目湖特產、“茅山竹海”等品牌影響力,組織農企、農合組織參加農博會、農貿洽談會、招商會等方式統一進行區域品牌的宣傳推廣等措施,提升特色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要建設更多農產品展銷中心與農村電商服務站,增長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額;培育“三體兩強”新型基層社,發展農產品銷售合作示范社等,提升服務能力,為農戶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