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蕾
摘 要:如果語文課堂缺乏生機,那么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會降低。教師可以通過師生平等交流、動之以真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設置情境、巧用提問等方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課堂靈動起來,激活語文課堂,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靈動;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是讓學生喜歡的學科之一,那曲折而又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生動的語言、有血有肉的主人公將學生引入一個又一個夢幻精彩的人生。但是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很難自覺提高學習興趣,學習索然無味,從而使課堂陷入僵化的狀態。正所謂“山無起伏便是頑山,水無波瀾便是死水,課無跌宕便是枯課”。怎樣才能讓課堂靈動起來?就此作以下探討:
一、師生平等交流,是促使課堂靈動的前提
1.重新定位教學活動中的師生關系,教師是學生的學習引導者和學習伙伴,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傳統教學方式中,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教學內容。教師應重新定位自己角色為學生的學習引導者和伙伴,通過教師的“教”促進學生的“學”,共同對文章進行理解、欣賞、評判,師生互動學習。讓學生得到尊重,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這種平等寬松的環境更能激發學生自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教師要主動行為,放下架子,親近學生,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這樣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和信任。
師生平等交流要達到和諧互動,依賴于教師的親和力和感召力,需要教師對學生持尊重、理解和寬容的態度,放下教師“權威的架子”,主動親近學生,把外在權威化為內在權威,將自己放在與學生同等的地位。如果教師能夠做到這樣,自然會得到學生發自內心的尊重和信任。“親其師,則信其道”。
二、動之以真情,是促使課堂靈動的基本方式
語文就是用文本的真情引發學生的真情,讓學生真切感受文章的優美和深遠的內涵,引起學生的共鳴或者啟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教師應當用自己的真情感受引導學生對文本反映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進行思考,使學生體會蘊含其中的真、善、美,引發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達到了解歷史、認識人物、感悟人生、積淀文學和語言知識、鍛煉語文能力等目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促使課堂靈動的重要環節
1.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沒有興趣的學習,是教師推著學生走;有興趣的學習,是學生追著教師跑。要讓文本吸引學生,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這是促使課堂靈動的重要環節。“文似看山不喜平”,沒有精彩的故事情節、沒有真實的感情、沒有生動的語言,怎么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更無法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
2.教師要善于架起文章知識點與學生興趣點的橋梁,引導學生有機的讀文章內容。
教師或者引導學生以主人公的身份經歷故事,感受主人公的悲歡離合,感悟人生;或者讓學生代替主人公,按自己的思維去推進故事情節或抒發情感,反過來思考主人公為什么這樣做,而自己為什么想那樣做,從而引導學生結合文中的詞句理解,探索文本的內涵,思考主人公的心理經歷,升華對文章的理解和思考。讀文章其實就是與作者進行心靈溝通,不進入情景,不處身置地,又怎能了然于心呢?
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勢行為,保持、加深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通過精彩的課堂點評,對學生的及時鼓勵、表揚,使學生暢快的發言與老師的適時評點、引導交融在一起,從而激發學生潛在的情感,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保持飽滿而熱情的學習態度,最終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四、設置情境,是促使課堂靈動的有效手段
1.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情境,使師、生、主人公、作者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碰撞構成靈動的課堂。
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運用各種技巧,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情境,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情景中動情,在情景中共鳴,幫助學生迅速而準確的掌握、理解教學內容。
2.借助教學工具設置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讓課堂靈動起來。
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創設情境,可以借助多媒體通過聲音、圖片、視頻等方式直觀形象的反映教學內容,配以教師教學時的情感渲染,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體會、感悟教學內容,達到聲音、圖像、文字相結合,從而使學生充分感受形象,深入情境,加深對課文內涵的了解和體會。
五、巧設提問,是促使課堂靈動的重要方法
1.課堂教學離不開問與答,巧設提問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課堂教學的提問應當圍繞整個文章的主旨、內涵逐步展開。教師可以通過一個個問題,一步步在學生眼前顯現文章的主線,引導學生的思緒跟隨提問從事情的開始、發展、高潮直到結束;教師可以通過一個個的問題,在學生眼里不斷完善主人公的形象,體驗主人公的情感,體會文本的內涵。
2.教師設計提問應有目的、有步驟,循序漸進,從多方位激發學生思考。
教師的巧妙提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這樣能夠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思維積極性,使得學生的求知欲得到強化,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有著重要作用。良好的課堂情景很好的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和興趣,學生就會積極、主動的學習,在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學習和探究,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也就顯現出來。所以說如果教師能夠有效提出問題,教師就成功了一半。
課堂教學不是為了“教”而“教”,目的在于通過教師的“教”實現學生的“學”。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鼓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變成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和積極體驗者。讓課堂靈動起來,激活語文課堂,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作者單位:河北省沽源縣九連城寄宿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