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道君
摘要: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各行各業對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除了需要有較強的專業能力,還要求身體素質要達到一定的指標,這樣才能適應目前高強度的工作環境。高校散打是一門體育鍛煉項目,其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但是在其教學中,很多高校由于教學方式比較枯燥,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方面,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本篇文章分析了體育游戲在高校散打教學中的運用,希望能夠對高校散打教學提供一些參考性的意見。
關鍵詞:體育游戲;高校散打教學;運用;研究
散打是近幾年才出現的一種體育運動項目,為了使此項運動項目得到更好的發展,國家將其納入了高校的體育科目中,希望以此作為起始點進行推廣。散打的主要內容是踢、打、摔,其也是格斗者雙方綜合抗衡的一項運動項目。格斗雙方會在此項運動中斗智力、斗體力、斗技術以及斗心理意志。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在散打教學中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使學生在學習時感到枯燥和乏味,并不能真正的投入到學習散打的教學中。所以,本人將體育游戲應用在了高校散打教學中,以此來提高散打對學生的吸引力,使其鍛煉身體的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
一、我國普通高校散打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方式比較落后
目前,在我國很多普通的高校中雖然都已經將散打列入了體育運動的項目中,但是老師在散打教學中,大多都是用了比較傳統,甚至有些落后的方式。老師在散打教學中,只是讓學生進行了一些基本的課前跑步和壓腿等訓練,然后對學生進行拳法、腿法以及腿拳結合的教學模式,這些基本的教學教會了學生散打的基本動作以及在進行散打時需要注意的一些基礎要點。學生剛開始還覺得有一點新鮮感,但上過幾節課之后,就感覺到了枯燥,總是這么一種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漸漸失去了對散打的學習興趣。對于這種學生已經非常熟悉的教學模式,可能學生在教師還沒有說下一個訓練動作的時候學生已經知道了老師的套路,每次體育課上都重復著這種沒有一點創新理念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機械性的學習一些動作,長時間以來,并不能將散打的作用發揮出來。
(二)教學理念不合理
在很多高校的散打教學中,很多散打老師的散打教學的觀念都是不合理的,因為他們在散打教學中只是教授給了學生一些基礎的動作和要點,但是卻沒有將散打的意義強調給學生。而真正散打的學習,并不是只需要掌握散打的動作要點就可以了,還需要將散打的內涵更多的教授給學生,散打的內涵應該是對學生的身體和精神的塑造,使學生在不但能夠在課堂上學習散打,更應該將其當作鍛煉身體的一項運動,在課后也能自覺的練習。
(三)教學中缺乏創新的意識
創新意識是發展的前提。而很多老師在散打教學中卻忽視了這一點。只是用了比較傳統和保守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學習。但是并沒有對教學模式和理念進行創新,使學生在學習中墨守成規,不能夠學習到新的知識。學生也就會失去對這項運動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的利用發散型的思維,多征求學生的意見,能夠在滿足學生學習的基礎上總結出新的方法,創造出新的教學模式,以此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
二、體育游戲在高校散打教學中的作用
(一)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散打的興趣
體育游戲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重要的方法,將體育游戲應用在高校散打教學中,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散打的積極性。體育游戲說是游戲,但是不僅僅是“玩”,在具體的教學中,還需要教師對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散打的樂趣所在,從而自己愿意主動學習散打。
(二)能夠激發出學生的體能
體育游戲也是一種鍛煉身體的方式,在此游戲中也會出現輸和贏,這樣的游戲方式就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散打的斗志。并且體育游戲對于高校的學生來說,在枯燥的學習中還能夠享受到更多的樂趣,這樣也就會有更多的學生想要參與進來。加上游戲的方式會讓學生產生一種競爭的精神,學生也會在不斷的競爭中強化自己,使自己能夠獲得更多的榮譽。將體育游戲應用在高校散打教學中,能夠很好的激發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主動提高自己的體能鍛煉,從而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能夠提高提高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當前,不管是社會上還是在學校中,都是競爭性極強的。學生如果想要達到更高的水平,取得更好的結果,就需要在發展的道路上學會與人合作和與人競爭。在高校散打教學中應用體育游戲,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明白小組之間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在遇到問題時,還要與同學之間多商量、多探討、多幫助。利用小組合作的力量不斷的提升自己;在合作的同時,也存在著競爭,每一位小組成員都擁有著積極的競爭意識,并且為此不斷努力。競爭也會讓學生懷著勝負欲進一步鍛煉自己,使自己能夠達到更高的水平。體育游戲在高校散打教學中的應用,能夠不斷鞭策學生進行提高自己。
(四)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完善自我
學生的自我完善不僅僅是身體素質和知識水平的完善,還包括心理素質的完善,將體育游戲應用在高校散打教學中,不但對學生有了一個更高的標準,促使學生進行不斷的鍛煉,以此來強化學生的身體素質能力,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新的標準,使其能夠在體育游戲中不斷吸取到新的知識,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由于體育游戲是一項新的項目,學生必須加強自己的心理素質水平,督促自己盡早的適應這個項目。雖然在剛開始學習時,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因此也要求學生能夠完善自己的心理承受素質。這樣也算是真正達到了將體育游戲應用在散打教學中的目的。
三、體育游戲在高校散打教學中的運用
散打不僅僅是一種鍛煉的方式,其也是在鍛煉中更好的訓練了人們的反應能力、身體的柔韌性以及學生的肢體力量等。因此,散打也是一種綜合性的體育方式。在高校的學生中,很多學生都正是缺少了這些身體必備的素質。所以,高校學生更應該好好學習散打,以此來將這些方面的水平提上來,這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
(一)有效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
在散打中,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反應一定要快,要對對手的攻擊在最短的時間作出判斷,并且應該迅速的進行防護或者攻擊。所以,高校的學生學習散打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比如,體育游戲中的“摸肩”游戲,這種游戲是一種高體能的游戲,就是兩個學生進行對抗,采用各種方法摸到對方的肩膀,在一定的時間內,摸到對方肩膀次數多的學生勝利。這個游戲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怎樣進行思考,思考摸到對方肩膀的方法;還能夠提高學生迅速思考的能力,怎樣快速的進行閃躲和反擊。這也是學生在學習散打中要特別注意的。
(二)有效提高學生身體的柔韌性
在高校學生當中,男生身體的柔韌性相比較女生來說就會差一點,但是在學習散打中,要想讓學生能夠更好進行閃躲和攻擊,就需要學生身體的柔韌性能夠強一點,以便能夠更好的下腰和劈叉。所以,提高學生身體柔韌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在散打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一字馬”的體育游戲來教導學生進行鍛煉。這個游戲就是要求學生進行劈叉動作。雖然說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也會教學生進行壓腿和下叉訓練,但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對調動學生積極性幾乎是沒有作用的,由于很多學生也只是在教師下達了指令以后,象征性的壓一壓腿,并沒有努力地去做,這樣也就不能達到鍛煉的效果。而“一字馬”的體育游戲,需要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兩個小組之間進行比賽,注意每個小組中,后一個學生的腳都要與前一個學生的腳挨在一起。最后對每個小組的劈叉距離進行測量,可以對距離最長的小組進行獎勵,為了獎罰分明,也要對距離最短的小組進行懲罰。這個體育游戲能夠很好的激發出學生的競爭心理和合作心理。在課堂上,采用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學生也就會努力的進行比賽,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就被調動起來了。不但如此,還對學生身體的柔韌性進行了鍛煉。
(三)有效提高學生肢體的力量
在散打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肢體力量。因為在散打中,需要與對方進行抱摔,或者在格倒對方時都需要肢體力量進行支撐。在高校散打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很多種方式對學生的肢體力量進行鍛煉。本文中就選取了最常用的一種“長臂猿云梯”。此種鍛煉方法主要是鍛煉了學生上肢的力量。在進行鍛煉時,學生可以在體育器材云梯上從一端雙手交替著 “走”到另一端,這種方法就需要學生能夠長時間的堅持下去,效果就會突顯出來。另外,在鍛煉下肢的力量時,教師可以選擇“踢沙包”的方式,讓學生踢沙包,在規定的時間內踢的最多的學生獲得勝利。在訓練就后,對于表現的比較好的學生要給予獎勵,對表現的不好的學生教師要了解清楚原因,給予詳細的指導和鼓勵。這兩種體育游戲對鍛煉學生的肢體力量是非常有效果的,關鍵是需要學生堅持下去。
四、總結
目前,根據各大高校的發展情況來看,在散打教學中引入體育游戲,雖然看起來像是一種潮流,其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各高校在引入體育游戲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循序漸進,慢慢提升,這樣才能發揮出體育游戲在散打教學中的作用。而各高校在散打教學中引入體育游戲,不但能夠更好的鍛煉學生,使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而且還能夠更好的鍛煉老師,使教師在散打教學中能夠不斷的創新出新的教學模式;還能夠更好的鍛煉學校,高校能夠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因此,各高校在散打教學中更多的引入體育游戲,其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各高校應該積極的給予配合,以此將我國的教育的水平提升上來。
參考文獻:
[1]余洋.試分析體育游戲在高校散打教學中的運用[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3(18):69-70.
[2]崔昭海.散打課準備活動中運用體育游戲的分析——以長春市普通高校為例[J].才智,2015(21):20+22.
[3]劉東,岳慶利,王世英.影響北京市普通高校散打教學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5(15):84-86.
[4]唐涌.從散打的健身性探索高校散打課程教學的新思路[J].運動,2017(06):99+108.
[5]林宗巖.情境教學法在福建省高校散打教學的應用研究[J].運動,2017(13):66-67+31.
(作者單位:成都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