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蘭
摘 要:每種經濟形態都透著一種價值觀與倫理精神,正是倫理精神為相應的經濟形態提供著存在的合理價值辯護。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當中為我們詮釋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宗教倫理內核,儒家倫理為我們闡釋了東南亞經濟騰飛的儒家倫理內核。通過對兩者的比較我們得出了一些共性的因素,這有助于我們今后進一步探索經濟和倫理的關系,為經濟發展提供倫理動因。
關鍵詞:倫理精神 經濟發展 新教倫理 儒家倫理
中圖分類號:F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1(b)-177-02
1 經濟與倫理的辯證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與倫理的關系引起了倫理學界的普遍關注,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倫理決定說、理性選擇說、道德立法說、利益中介說和經濟內生說等不同的概括。以上的各種說法歸根結底就是將經濟與倫理的關系歸結為一元的經濟或倫理還是歸結為兩者辯證關系的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經濟作為基礎,在本質上是對作為思想上層建筑一部分的倫理思想起決定作用的,反過來,道德作為人類三大規范體系之一,主要依靠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等軟力量來維系,調整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對經濟基礎產生能動的反作用。因此,凡有人的實踐活動以及有人際關系存在的地方,倫理道德就會發揮社會關系的調節作用。在經濟活動中,也作為一種力量存在著,規范、調節著經濟行為。從對古今中外的歷史的考察中,我們能發現很多事實來佐證這種觀點。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史是一部血淋淋的掠奪和剝削的歷史,也是一部先進的生產力代替落后的生產力的歷史。馬克思等在其著作中,從經濟基礎入手對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的原因和過程都作了深刻的分析。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卻獨辟蹊徑,從經濟發展與宗教倫理關系的角度,闡明了資本主義發展的精神動因。在韋伯看來,新教倫理的做好世俗職業、勤勉工作、蒙恩、守信、杜絕享樂以及節欲的精神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當然,按照唯物主義的原理,把某一社會的經濟發展簡單地歸結為倫理、宗教或信仰的作用不無片面性,但是,毫無疑問,韋伯從倫理和經濟的關系出發,探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背后隱藏的精神動力問題,研究視角獨特,給人以新的啟示。
從東方來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亞洲四小龍,也就是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經濟突飛猛進,創造了經濟增長上的東亞奇跡。如果僅從經濟發展的基礎、自然條件、人口因素等方面考察,這四個國家并不具備經濟迅猛發展的基礎條件,那么是什么促使了四國經濟的騰飛呢?學界的討論不一而足,但有一點卻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亞洲四小龍乃至整個東亞經濟崛起有其精神支柱,整個精神支柱即儒家倫理。日本現代企業管理的開山祖之一澀澤榮一曾說過的一句話充分表明了儒家文化對東亞企業管理的指導作用,他說:“要把現代企業建立在算盤和《論語》的基礎上。”但當東南亞金融危機襲來時,儒家倫理的現代價值問題重新受到質疑。一次大規模的經濟發展不能僅僅有一種解釋,同樣,一次大規模的經濟衰退,也必然是眾多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要研究的重點不是儒家倫理消解還是促進了東亞國家的現代化進程,而是應當如何正確梳理二者關系,為今后的經濟發展提供借鑒和指導。作為儒家文化發源地的中國,今天同樣面臨著如何發掘和發揚傳統儒家文化的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正確對待經濟與倫理的關系問題。
通過對東西方歷史的考察,我們不難發現每種經濟形態,都滲透著某種價值觀念與倫理精神。
2 資本主義精神與儒家倫理比較
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部傳世之作中,馬克斯·韋伯主要探討的就是“一是為什么近代資本主義文明最初發生在歐美,而不是在其他地方?二是為什么理性文化僅僅發生在西方,尤其是西歐?”韋伯最終將這個問題歸結為16~17世紀歐洲宗教改革所產生的新教倫理,其中特別是新教倫理中的加爾文教倫理。韋伯在肯定新教倫理中所蘊含的資本主義精神對資本主義發展所起到的促進作用的同時,在他的一系列宗教研究著作中卻一再否定儒學的價值,他認為中國的儒教妨礙了資本主義的產生,不能使中國及東方創造出資本主義精神。但是,這種情況20世紀50年后發生了變化。這時,東亞經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奇跡,并形成了與西方截然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這讓人們在驚異之余開始反思韋伯命題,思考資本主義精神與儒家思想的內在關聯。韋伯理論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實際上如果細致地比較新教倫理與儒家倫理,兩者不乏相同之處,比如兩者都很重視誠實守信、勤勞節儉、積累財富、恪盡職守等基本倫理要求,正是這些基本的倫理精神,促進了資本主義和東亞經濟的發展。
首先,兩種倫理思想都很重視商業活動中的誠實守信。誠信是社會經濟良性運行的重要規范和市場有序化的基本條件。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引證了大量的富蘭克林的格言來說明這個問題:“切記,信用就是金錢。假如一個人信用好,借貸得多并善于利用這些錢,那么他就會由此得來相當數目的錢。”“影響信用的事,哪怕十分瑣碎也得注意。如果債權人清早五點到八點聽到你的錘聲,這會使他在半年之內感到安心;反之,假如他看見你在該干活的時候玩臺球,或在酒館里,他第二天就會派人來討還債務,而且急于一次全部收清。”“行為謹慎還能表明你一直把欠人的東西放在心上;這樣會使你在眾人心目中成為一個認真可靠的人,這就又增加了你的信用。”“借人的錢到還的時候一小時也不要多留,否則因此失信,你的朋友的錢袋則永遠向你關閉。”這些格言都是在說明借貸過程中如何做到守時守信以及守時守信的好處等。
亞洲四小龍在經濟模式的選擇上最開始是利用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時機,選擇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道路,通過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戰略,利用世界市場、世界資源、世界資金和世界技術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出口產品,并通過不斷擴大出口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向前發展。那么能夠使本國生產的商品順利出口的基礎就是商品的加工質量和對雙方合同條款的遵守,這也就是經濟活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儒家倫理的一個基本的信念就是講究誠信。中國歷史上的徽商、晉商無不以誠信立業。
其次,兩種倫理思想都很重視價值創造中的勤勞節儉。韋伯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離不開勤奮節儉的精神,而勤勉工作、積極創富的行為得益于“惜時”觀念。因此,他引用了富蘭克林的名言“切記,時間就是金錢。”可見,勤奮勞作才是價值和財富的源泉。同時必須強調的是韋伯的節儉概念并不是簡單的守財概念,它包含了物質和時間兩方面的內涵。他認為,人作為上帝的“受托人”不但不能為一己私欲而滑向享樂主義,而且不能因浪費時間而損失為上帝增光的機會。因此,他指出“浪費時間是首要的,而且原則上是最該死的罪孽。”如果在社交、閑聊、奢侈生活方面浪費時間是一定要受到道德譴責的。
勤勞節儉一直也是儒家倫理所推崇的美德。在探討東亞經濟起飛與文化關系的各項研究中,人們幾乎都不會忽略這一地區居民身上反映出的一種突出的人文特征,如勤奮、節儉、克己等,并認為這是儒家倫理中處于核心地位的美德,它們對于推動東亞經濟的發展具有正面的積極意義。這種價值觀和生活習慣在東亞國家和地區一直保留至今。20世紀8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社區發展部(今新聞藝術部)口述歷史館制定了一個新加坡商業先驅人物的口述計劃,其中采訪了51個華商,請他們談了從貧到富的成功經歷和對新加坡經濟、社會、教育的貢獻。這些被采訪者幾乎都談到儒家勤奮、節儉、自制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原因,而且認為這些價值觀來源于本民族的文化傳統。
再次,兩種倫理思想都很重視再生產領域重視積累財富。韋伯在注意到誠實守信、勤勞節儉在發展經濟中的作用的同時,也關注到了積累財富的價值和資本的衍生效應。他還是引用富蘭克林的格言來說明,“切記,金錢具有孳生繁衍性。金錢可生金錢,孳生的金錢又可再生,如此生生不已。”可見把金錢用于消費不但不能產生任何收益,反而影響衍生收益的獲得。
儒家文化的克儉精神,也一直影響著東南亞各國人民。在東亞經濟發展之初,東亞各國都處于資金短缺的局面,各國政府都非常注意利用儒家傳統倡導勤儉的價值觀念,不同程度地采取了高儲蓄政策;加之這里的民眾受儒家文化的影響,素有節儉和儲蓄的偏好,因而東亞成為世界上儲蓄率較高或最高的國家和地區。有關統計表明,在這些國家國民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很高,新加坡國民儲蓄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韓國占37%、臺灣占40%、香港占30%、而發達的美國只占6%。這在工業化前期,有利于資本的積累,有利于減少對外資的依賴。
從比較分析中得出的這些基本的倫理精神雖然可能在細節上還存在著一些區別,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它們的思想內核無論是在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還是在促進東南亞經濟騰飛的過程中都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當然歸納出來的這些相同點并不是全部,經濟發展的倫理動因還有很多,還需要我們做進一步的研究。
3 啟示
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市場經濟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沖擊著社會的道德觀念。拜金主義、縱欲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傾向的出現,給世人敲響了警鐘: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有機聯系的整體,現代化道路的選擇不僅僅涉及到經濟問題,也必須要考慮內在價值觀念、文化背景和倫理道德的問題。一個國家,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經濟發展如果沒有道德的力量作支撐,沒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作支撐,不可能健康、持續、平穩地向前發展。韋伯對早期資本主義精神的揭示給予了我們重要啟示就是,市場經濟鼓勵人們追求財富,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財富必須通過誠實守信、勤勞節約等途徑合理合法地獲得。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同時也是道德經濟。經濟體制是一個價值實體,每一種經濟體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礎或至少有自己的道德含義,它包含著一整套關于人的本性及其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價值觀。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一個關鍵時期,在一個健全的市場經濟社會,市場經濟活動本身就包含著無窮無盡的倫理道德意義,這種倫理道德意義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使經濟行為趨于合理的內在基礎。
參考文獻
[1] 唐凱麟.西方倫理學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2] 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于曉,陳維綱譯.三聯書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