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袁科峰

摘 要:本文以三螺旋為視角結合人才共享理念,剖析閩東創新型人才共享存在的認識不足、制度保障欠缺、共享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的主客觀原因,并從政府、產業、大學三個螺旋角度提出閩東創新型人才共享的策略。
關鍵詞:三螺旋 人才共享 創新型
中圖分類號:F24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1(b)-184-03
1 三螺旋理論與人才共享詮釋
1.1 三螺旋理論
20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埃茨科威茨和荷蘭學者雷德斯多夫將來自于生物學領域的三螺旋概念應用于政府、產業、大學三者關系的研究,并提出了創新研究新模式——三螺旋理論。他們認為“政府——產業——大學”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創新過程中既保持相對的獨立自主狀態,又存在著相互關聯、互為影響的密切關系,在這三股力量交叉作用之下創新活動不斷推進,并且呈現出螺旋上升式的發展態勢[1]。
1.2 人才共享的實質
人才共享的實質是指在不改變人才原有身份的情況下,通過有償使用、平等協商、利益驅動、市場定位、政府引導等形式,使同一人才可以同時屬于多個單位或多個地區,其智力資源由多方共享[2]。人才共享是市場經濟環境下人才資源開發、使用、管理的新模式,它利用柔性的人才流動模式,突破遏制人才流動的單位、部門、地域、戶籍等種種束縛和障礙,實現了人才的良性流動和效益的最大化。就目前來看,國內學術界將人才共享模式大致分為委托共享、借用共享、購買共享、項目式共享、候鳥式共享等五種模式[3]。
從三螺旋理論視角來看,人才共享是“政府——產業——大學”三方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并逐步形成了自我調控的驅動機制和約束機制。其中,市場需求是激發人才共享的動力源泉,而約束則是調控人才共享過程的“遙控器”。
2 閩東創新型人才共享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閩東地區的人才流動模式相對比較落后,創新型人才共享存在認識不足、制度保障不完善、缺乏協作機制等問題。
2.1 用人各方對人才共享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當前,閩東上下對于人才問題的重視已經比較到位,寧德市出臺了多種引進人才的措施和辦法,積極吸納各類人才。但從課題組調研的結果來看,政府層面較為注重人才引進的數量和質量,企業重視人才是否適用以及人力成本,高校則看中人才的教學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在現有的體制機制下,用人各方之間的人才共享數量相對較少,幾乎是“一潭死水”[4]。比如筆者所在的寧德師范學院從2010年至2017年到縣鄉基層掛職以及到企業掛職的人才只有10多人;企業中的人才到政府、高校任職(兼職)的則更少;而政府中的人才也很難流動到高校和企業當中。總體來看,用人各方對于人才共享的認知有待進一步加強。
2.2 用人各方對人才共享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
由于對人才共享重要性認識的不足,導致用人各方對于人才共享相關的保障措施的制定和落實嚴重滯后。政府在法律法規層面還沒有形成較為完善、成熟的人才共享機制和規則。高校服務地方發展責無旁貸,但如果沒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很難有大的作為。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縱使求賢若渴,如若沒有政府人才引進機制的保障,人才流失將較為嚴重;而沒有本地高校的人才支持,則有舍近取遠、本末倒置之嫌。
2.3 用人各方缺乏必要的共享協作機制
在調研中發現,閩東的政府、產業、高校之間幾乎是各自為戰,相知甚少。目前,政府還沒有對轄區內的人才進行梳理、建立覆蓋全地區人才資源庫;本地高校的人才引進和學科專業建設也跟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不完全適應;企業的人才遴選也忽視了本地高校的優勢,盲目在外追求“高大上”。總體來看,三者間嚴重缺乏溝通與交流,尚未形成區域人才共享協作機制[5]。
3 制約閩東創新型人才共享的原因分析
制約閩東地區創新型人才共享的障礙總體可以歸納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兩個方面。
3.1 客觀因素
3.1.1 區位因素
閩東地區是革命老區,雖地處東部沿海,但由于臨近臺灣,曾是對臺前沿,為防止戰爭的破壞,各種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的速度相對落后,這些嚴重影響了人才的引進以及人才的“落地生根”。
3.1.2 產業因素
閩東產業多為傳統產業,比如食用菌、茶葉、果蔬、海洋養殖等傳統農業,以及電機電器、化油器、不銹鋼、船舶修造、保健器械等傳統工業;高新產業相對較少,僅有新能源、制藥、核電、鎳合金等幾個大型企業集團。據2016年寧德市人力資源與社會局的創新型人才引進的名單顯示,僅有寧德時代新能源、力捷迅藥業、核電、廣生堂藥業、青拓鎳業等6~7家企業進行人才引進,總人數36人。
3.1.3 資源因素
從福建省范圍來看,閩東地區人才引進的數量和力度并不占優勢,總體呈現總量較小、人才層次相對不高等劣勢。究其原因:一是地方政府所能給予的薪酬待遇、上升空間、子女入學、住房補貼、人才柔性流動等政策資源相對其他地區而言沒有太大優勢;二是由于產業資源不夠發達,人才集聚的現象不明顯,企業相互挖角現象時有發生;三是地方高校創新型人才相對較多且集中,但由于各方人才共享政策的缺失,導致閑置的高校人才資源無法盤活。
3.2 主觀因素
3.2.1 觀念認知因素
人才共享是“政府——產業——大學”三方共同努力、相互作用的結晶。然而,由于閩東地區人才共享的觀念還未深入人心,政府、高校、產業均未能體會到人才共享所能帶來的效率和效益價值。即便有某個主體單方面的努力,其他方面不予配合,其收效甚微。
3.2.2 體制機制因素
就目前來看,人才相對聚集在以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組織機構當中,但這些組織機構受到傳統體制機制的影響,再加上相互間缺乏交流的平臺,三方之間的人才流動是極少數的現象,可謂障礙重重。
3.2.3 政策扶持因素
在觀念滯后和傳統體制機制的雙重影響之下,政府、高校、產業各方能夠所能制定的人才共享相關扶持政策的完整度和保障能力都是十分有限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挫傷了人才的積極性,甚至形成了惡性循環。
4 三螺旋理論視角下實現閩東創新型人才共享的策略
根據三螺旋理論的主旨,要實現創新型人才共享,需要“政府——產業——大學”共同努力將三股力量擰成一股繩,在深入廣泛溝通的基礎上建立三方聯動的協作共享機制,充分挖掘自身的優勢,彌補各自之間的政策、體制、機制漏洞,制定適合閩東人才共享的策略(如圖1所示)。具體有如下幾個角度。
4.1 政府螺旋角度
政府是介于大學和企業之間的擁有多種資源的重要螺旋。她一方面為企業和大學提供政策引導和資金幫扶,另一方面則起到調控管理功能,將企業和大學引入互利共贏之路。
4.1.1 體制機制創新
利用國家賦予福建省先行先試以及給予閩東“比照享受原中央蘇區政策”等優勢政策資源,創新體制機制,轉變政府職能,主動扮演三螺旋中倡導者和管理者的角色,通過制定各種地方性的人才引進規章制度,打破各個主體、行業部門、領域的種種隔閡與障礙,建立人才共享協調引導、利益補償、風險分擔、利益分配、激勵、爭端仲裁等機制,保障區域創新型人才共享戰略的順利實施[6]。
4.1.2 平臺創新
一是構建人才共享公共服務平臺。政府改革傳統的人才服務模式,建立有利于人才共享的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在線電子政務、人才招聘、項目對接、投融資、技術轉讓、創新創業輔導等創新型服務模式,滿足不同層級、不同類別人才需求的綜合型人才公共服務平臺。二是構建區域人才大數據平臺。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手段,通過整合梳理不同領域、地區、部門、行業內的智力資源,建立類型多樣、層次分明、脈絡廣泛、管理規范的人才數據庫。三是構建多方交流溝通平臺。根據各方人才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多方交流協商會議,協調多方利益、互通有無,提高相互間的協作水平。
4.2 產業螺旋角度
企業既是人才的需求主體,又是人才共享機制的踐行者,也是人才實現其社會價值和自身價值的重要載體。企業要充分認識到與政府、大學間進行創新型人才的共享合作的良好效果,積極介入人才共享機制的構建和完善。
4.2.1 創新人才觀
一是重視人才對企業發展的作用。寧德一些企業經常出現“人才缺乏”現象,很多企業老板認為花錢引進人才要比培養人才容易得多,這樣就造成了企業長期以來“重招聘輕培養”觀念。從長遠來看,企業應該“招聘”與“培養”兩手抓,給予人才上升的通道以及自由發揮的空間。二是改掉不良習氣。調研中發現,寧德地區電機電器、船舶修造企業的“山大王”習氣較重,對于人才經常采取挖墻角、搶客戶、惡性競爭等簡單粗暴的做法,致使整個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仍然停留在多、小、散、亂的混亂局面。要想成為現代化的企業,必須通過政府、企業、行業協會以及大學人才的多方協作,將這股風氣加以遏制,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才能使區域產業走上正途。
4.2.2 創新多方合作機制
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對于人才的需求是多種多樣,離開政府和大學的支持則是很難實現。積極探索“官產學研”是其必由之路。企業可以利用政府及大學的資源開展碩士、博士等創新型人才的聯合培養,提高企業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主動構建高水平的高校校外實驗、實訓基地、研究生培養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等,積極配合政府和大學的人才培養需求,同時為自身網羅、儲備人才;與地方政府及大學聯合構建協同創新創業平臺,帶動企業激發自身的創新激情和創業熱潮,增強企業內在驅動力;探索校企創新型人才共享,將自己的具有真才實學的優秀工程師和高級管理人員輸送到大學承擔部分教學和科研工作,提高大學師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7]。
4.3 大學螺旋角度
大學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搖籃”,社會則是創新型人才鍛煉成長的“大熔爐”。普通人經過在大學的學習雖然掌握了大量的科學文化理論知識,但此時還不完全稱之為人才,必須在社會“大熔爐”中進一步的磨煉、鍛造才能百煉成鋼[8]。
4.3.1 到企業去
是不是人才,必須到企業中實踐才能得到驗證。大學師生不能一頭扎在象牙塔中閉門造車,對社會的變化和需求不聞不問。到一線企業去,不僅可以磨礪師生的實踐能力和增加社會閱歷,還可以將知識與企業的現實需求相結合迸發更多的創新火花。這種行為既與政府的目標保持一致,又符合企業的生存發展要求。
4.3.2 到基層單位去
大學師生到縣、鄉(鎮)等基層單位鍛煉不僅能夠充實基層工作力量,有助于了解基層實際情況和客觀需求,密切黨群關系,更有助于滿足基層所急需的各類人才;同時,這既是一次角色的轉變,也是檢驗自身學識能否為民所用的試金石,更是大學師生廣接地氣的大好時機,對其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修正人生目標、調整科研方向、開展創新創業等方面將大有裨益。
4.3.3 共建學習進修基地
大學利用自身教學資源豐富、師資力量雄厚的特點,為政府和企業提供在職學習進修、訂單式人才培養等服務。這種服務一方面可以及時更新政府現有人才的知識理念,拓展工作視野,提升工作水平;另一方面可以為企業培養適用、實用的創新型人才;還可以敦促大學調整學科專業建設方向、課程設置種類,促使教師提高自身能力,做到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 亨利·埃茨科威茲.三螺旋——大學·產業·政府三元一體的創新戰略[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2] 何琪.區域人才共享:問題與對策[J].現代管理科學,2012(03).
[3] 郭慶松.人才共享機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最佳選擇[J].人才開發,2006(11).
[4] 宋剛,馮茹.基于三螺旋理論的金普新區人才共享模式研究[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6,32(01).
[5] 杜興艷,王小增,黃培鋒.基于海峽西岸經濟區視角下的榕、鷺、泉三地高端人才共享機制研究[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0(03).
[6] 秦寒.欠發達地區創新人才共享機制的困惑與出路[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4(05).
[7] 高文兵.官產學研結合:協同培育高水平人才的路徑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3(09).
[8] 劉英娟.“三螺旋”理論視角下地方高校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33).
①基金項目: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FJ2016B110);福建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2017R0089);寧德師范學院“服務寧德區域”專項課題(2013F71);寧德師范學院教改項目(2016年)。
作者簡介:張曉霞(1984-),女,福建福州人,寧德師范學院教育與藝術學院黨委秘書,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