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靈
摘 要:對外貿易是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方式,做好對外貿易、發展貿易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并擔任重要職責,有利于鞏固我國的大國地位。本文以電子信息產業對外貿易為例,分析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國際貿易地位,總結了電子信息產業的貿易現狀,指出了電子信息產業貿易中存在的問題。得出的結論是,正如電子信息產業的貿易一樣,我國的對外貿易模式必須轉型,要從模仿國變成創新國,要堅守產品質量最優,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升級和技術創新,要增加產品的附加值,還要拓展貿易市場。
關鍵詞:中國貿易 模式轉型 經濟政策 建議
中圖分類號:F75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1(c)-075-03
世界需要中國,中國也離不開世界,“一帶一路”是中國對世界的巨大貢獻。實施好“一帶一路”戰略,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將更緊密,各國之間的交往將更加便利,尤其是貿易經濟往來將更頻繁。
誠然,建成“一帶一路”,相當于給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裝上了大功率發動機,做好了中國經濟騰飛是必然的,但是能保證“不熄火”嗎?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呢?本文認為,我們要緊跟時代步伐,洞悉世界經濟脈搏,積極做好貿易模式轉型。貿易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來源,發展經濟,就需要做好對外貿易,使貿易經濟健康、快速增長。
本文選取電子信息行業作為例子分析中國貿易模式轉型,是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首先,就全球而言,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產業是電子信息產品,它全球分工極為明確,其產業價值鏈各環節在全球不同區域的分布以及在某些區域集聚的現象非常明顯,利潤分配也有地域性,產品生命周期特征顯著。其次,從我國信息技術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電子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支柱產業,是我國自主創新和技術發展的前沿陣地。因此,以電子信息行業為例,通過觀察電子信息產品自改革開放至今,可以較好地分析出中國貿易模式的轉型過程、轉型現狀,從而進一步探討如何推動貿易轉型?
1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國際貿易地位分析
筆者基于現實情況、進出口和技術層面數據,經過電子信息行業的發展特征和國際(美國、新加坡和印度)比較,發現中國電子信息技術發展較慢,處于模仿國地位。下文將對照圖1進行具體分析。
美國(價值鏈高端):從圖1看,美國從1996年以來,已經出口大于進口,且進出口差距不斷增大,進出口額都處于高位,出口額僅次于中國。從現實情況來看,美國是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領導者,擁有一批諸如微軟、IBM等知名企業,在軟件和集成電路行業長期處于壟斷地位,核心軟件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高達80%,集成電路產品和設備在全球市場中居于領先地位。很明顯,美國是電子信息產品的創新國,且處于產品生命周期的第五階段。
新加坡(價值鏈中端):從圖1看,在2000年以前,進口大于出口,但進口額與出口額的差距不斷縮小,說明此時新加坡是模仿國并處于第五階段,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術,正在向創新國轉變。2000年以后進出口缺口在擴大,并逐漸趨穩,說明如今新加坡成為創新國,正處于生命周期的成熟階段。
中國和印度(價值鏈低端):從圖1看,中國2006年之后出口大于進口,之后缺口不斷擴大,但要注意的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已經從電子信息產品的模仿國轉變為了創新國,如圖2所示,中國電子信息產品的貿易方式主要是進料加工貿易。因此,中國在電子信息產品生命周期中處于模仿國的成熟走向衰落階段。印度一直進出口為負,缺口也在不斷擴大,這是因為印度電子產業的主要貿易方式是軟件外包。從現實情況來看,印度和中國所處地位、階段相似,但印度的發展方式對加速自主創新,轉變貿易方式更有利。
綜上所述,中國的電子信息行業在國際上處于模仿國地位,相較于新加坡2000年實現從模仿國轉變為創新國,中國2006年才出口大于進口,且主要是通過來料加工的貿易方式,并未改變中國在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價值鏈低端的現狀。相較于美國而言,美國是絕對的發明國地位,進口電子信息產品成品,中國在技術上與其有很大差距,而要掌握核心技術,必須推動中國目前“進料加工”的貿易方式轉型。
2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貿易現狀
(1)電子信息制造業方面。中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對外依存度較高,行業運行與國際形勢密切相關,世界市場需求萎縮導致產業進出口減少。2015年,中國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總額達13088億美元,同比下降1.1%;其中,出口7811億美元,同比下降1.1%,占全國外貿出口比重為34.3%;進口5277億美元,同比下降1.2%,占全國外貿進口比重為31.4%。貿易順差2534億美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占全國外貿順差的42.7%。
(2)電子信息軟件行業方面。軟件業占電子信息產業比重大,2015年占全行業28%,進出口狀況較好。2015年軟件業實現出口545億美元,同比增長5.3%,增速比上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其中外包服務出口額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嵌入式系統軟件出口增長4.2%。
(3)從貿易方式看,2015年,一般貿易出口額1988億美元,同比增長11.5%,增速高于平均水平12.6個百分點,比重(25.5%)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在貿易主體上,內資企業出口2419億美元,同比增長13.2%,其中民營企業增長較快,同比增長16.8%,國有和集體企業保持3%和7.9%的增長;從貿易伙伴結構看,新興市場中的新加坡、印度、泰國的出口增速達到10.3%、19.2%和20.8%。
3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存在的問題
(1)研發、創新能力弱。考慮到引進技術的風險小于自己研發,所以,大多數本土中國電子信息企業都把資金花在引進技術上,而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的投入資金相對較少。外資企業更是著眼于短期經濟利益,直接從本國“買”技術。但先進技術主要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我國引進的技術存在滯后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差且研發意識弱,嚴重阻礙了電子信息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和未來發展。
(2)產業大而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以電子制造業為支柱,制造業占全行業的70%以上,還主要處于代工和勞動力密集的生產加工階段,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處于中低端。中國電子制造業的增長主要依靠勞動力優勢,且主要集聚在東部沿海地區,但是隨著生產要素和人力成本的不斷增加,傳統的加工、裝配企業效益明顯下滑,低成本優勢逐步消失。另一方面,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在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未來出口發展中具有長遠的效益潛力,依據上文數據分析,在電子制造業出口明顯回落的情況下,軟件業也實現了逆勢增長,但受技術研發能力弱的影響,其在全行業中的占比仍然較低。
(3)兩頭在外,國內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競爭實力弱,缺乏市場主導權。一方面,由于產業技術實力較弱,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眾多領域都存在來料加工的兩頭在外現象,即原材料和市場在外,生產加工過程在內的現狀,導致國內企業對上游的供應商和下游的渠道零售商價格談判能力不強,上游環節的價格傳導到制造業環節后就也無法繼續傳導,表現為能源、原材料等上游資源性產品價格節節上升,而制造品價格無法上升,導致制造環節的利潤被不斷壓縮。另一方面,我國的電子信息產業主要進行原料加工,這樣的貿易模式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存在很大劣勢。
4 關于中國貿易模式轉型的思考和經濟政策建議
電子信息行業作為我國技術和創新前沿,通過數據分析可知其尚且在國際貿易中處于模仿國地位,可推測我國大部分產業在國際貿易中的普遍地位——模仿國。通過分析電子信息行業存在的問題也揭示了當前我國各產業參與國際貿易的普遍問題,如產業大而不強、技術創新能力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缺乏市場主導權等。因此,在筆者看來,現在電子信息行業對于中國貿易模式轉型的啟示是很有意義的。在產業發展前期,由于有模仿滯后時間的存在,應盡可能縮短模仿時間,擴大產業規模;同時,政府應找準全球價值鏈的嵌入點,引導企業進行產業結構優化,以此促進本國產業積極吸收技術擴散的成果,發展自身的核心技術,為向創新國轉化奠定根基;后期,為了擺脫模仿國在產品生命周期中的劣勢地位,獲取高額利潤,模仿國必須大力自主創新、發展核心技術,從而成為創新國,在產品生命周期中占據主導地位。具體說來,有以下政策性建議。
4.1 牽著貿易模式轉型的“牛鼻子”,堅守產品質量最優
所謂“牛鼻子”,就是產品質量,這是貿易模式轉型的關鍵。沒有好產品,做貿易猶如在沙灘上建房子,首先是建不起來,即使偶然建起來,也肯定高不了,而且必然垮掉。不好的東西誰要,全世界都只歡迎優質產品!古人云“酒香不怕巷子深”,酒不香,送人都沒人要,何來貿易?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一帶一路”的淵源,古代中國憑借獨有的、品質上等的絲綢、茶葉和瓷器,打通了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問鼎于世界貿易。致使歐洲各國商人跋山涉水、漂洋過海、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做貿易。
所以,堅守產品質量最優對我國貿易發展以及貿易模式轉型是至關重要的。我們要通過加強進出口產品質量監管;實施名牌戰略;要求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國際標準控制和管理產品質量。
4.2 積極參與產業國際分工,延伸產品生命周期
無論是創新國還是模仿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都能帶來貿易好處,更重要的是,國際分工為相對落后的模仿國謀求產業發展提供了機遇和手段。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可以看出,發達國家之所以居于產業鏈上游環節,是因為持續的技術研發而控制了產業價值鏈。因此,各方面實力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就必須積極加入到產業國際分工中,采取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提高的方法,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管理方式,縮小與主要產業強國的差距。
同時,我國可以開發更為落后的非洲、拉美等市場,將一些我國不再具有勞動力成本優勢的進入標準化生產的產品適當轉向這些市場投資,當地生產,當地銷售,降低勞動力和運輸成本,提升競爭力,延伸產品生命周期,以提升中國的貿易地位。
4.3 政府發揮引導作用,幫助企業找準產業發展重點,實現產業優化升級
從上文對電子信息產業的分析可以看出,世界主要電子信息產業國家的成功發展,無一不與國家在戰略層面的引導與支持息息相關。中國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制造業產品,現今在國際競爭中較多地集中在產品生命周期的第三階段,這就需要政府發揮引導作用,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理的突破口,找準產業內附加值大、價值鏈高端的行業加大政策支持,促進其快速成長,從而帶動整個產業優化升級,形成我國獨特的競爭優勢。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當前實現產業升級的重點就是降低電子零部件裝配在產業中的比例,轉而以軟件業為發展重點。
4.4 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技術創新能力弱,不僅是影響我國大部分產業取得突破升級的關鍵因素,也是制約我國躋身國際貿易強國的主要瓶頸。筆者認為,要發展技術創新能力,首先,政府應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拉動、政府推動、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國家應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支持鼓勵有能力的大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一方面加強對核心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并逐步轉化為自身能力。另一方面進行企業內部研發,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爭取創新國產品生命周期第一階段的生產。同時,國家也應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嚴厲打擊盜版行為,培育自主創新意識。其次,政府應大力引進和培育創新型人才。技術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尤其是高技術人才的培養。著力引進和培訓人才,有利于提高產業知識含量與技術比重,增加在關鍵技術開發方面的實力,提高尖端產品領域的話語權。為創造良好的人才引進與培育環境,一方面應加強與信息產業強國間的技術合作和人才交流。另一方面應鼓勵辦學,培養專業化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時采取技術后備人才赴海外培訓等方式,學習國外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方式,促進人才進步。
4.5 拓展海外市場,進行多邊貿易
中國要走大國之路,樹立大國形象,擁有大國實力,在國際舞臺上有話語權,我們的貿易必須沖鋒在前,根據國內國際形勢變化,進行貿易模式轉型。不斷拓展海外市場,進行多邊貿易,就是轉型的重要方案,對貿易轉型十分有利。第一,多邊貿易打開了貿易空間,市場擴大了,貿易貨物的數量以及貿易收入都會增加。第二,同時與多個國家發展同一產品的貿易無疑將給我們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拓展海外市場,進行多邊貿易,形成多元化國際市場,避免商品和價格壟斷,避免單一市場造成的價格不利局面。第三,多邊貿易能夠化解風險,實現風險分擔,這樣市場波動給國際貿易帶來的風險就小得多,把貿易風險降低,這就是“雞蛋分開裝”的原理。第四,拓展海外市場,進行多邊貿易是防止傾銷控訴的好方法。我國正在調速發展,實力雄厚的大企業不斷,這些大公司通過外貿方式大批量外銷產品是正常的,也是應該的,但是如果某種產品只與一個國家做貿易,就勢必會產生傾銷嫌疑,這既不符合WTO的規定,也勢必會遭到他國的制裁,甚至被這一國家的市場完全拒之門外,因此,拓展海外市場,進行多邊貿易,在更大的范圍內消化中國的生產能力,有助于我國貿易模式的轉型。
參考文獻
[1] 魏雪霏.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貿易模式探索——基于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實證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9).
[2] 2014年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情況[EB/OL].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2015-01-28.
[3] 2015年電子信息產業統計公報[EB/OL].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2016-02-29.
[4] 中國電子產業發展歷程回顧[EB/OL].中商情報網,2013-3-25.
[5] 周瑾慧.中國對外貿易模式轉型的淺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