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香
摘要:初中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法是在素質教育思想指導下,教師根據學生的需要,幫助學生進行語文體驗式閱讀,全面高效地完成閱讀教學任務,實現課程目標,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的教學法。其宗旨是“以學為本,為學服務”。課堂上教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少講,學生多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真正需要出發來設計教學過程,以求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真正實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體驗式 少講多學 因材施教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1]。強調了體驗式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它的實施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形成,乃至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什么是體驗式閱讀教學?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就是極好的詮釋。陶先生認為“不在做上用工夫,教不成教;學也不成學。一個活動對事說是做,對己產是學,對人說是教。”[2]所以,體驗式閱讀教學就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為基礎,以學生的自身體驗為主體,以老師的教學為主線,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正確體驗文本,最終影響學生三觀的形成,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其獲得審美體驗,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一種教學模式。
那么初中語文閱讀課,該如何開展“體驗式”的課堂教學呢?
一、從生活到課堂,激活深化體驗
文本源于生活,只有串起學生已有經驗、情感與文本學習之間的紐帶,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參與體驗的欲望。初中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使他們開始不滿足于“唯書本論”,喜歡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所以課堂上,教師設計的問題不僅要立足于文本的核心,還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有效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能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感受,提出屬于自己獨特體驗的問題。葉圣陶先生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駕馭文字。”投入情感的誦讀不僅僅能讀出語言文字的精妙,還能讀出作者潛藏在文本中的情感,更能讀出屬于自己的獨特體驗。
因此,課前的激趣和課中的問題設計及誦讀都可以讓學生輕而易舉地進入文本的意境之中,體驗文本給讀者帶來的文字、內容和情感上的獨特之美。
例如:在上《吆喝》一文中,先播放示范朗讀磁帶,讓學生在聽讀中初步感受文章的京白特色,從而激活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再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吆喝”,讀出韻味,讀出感情來,教師在旁適時給予引導與鼓勵。在不斷地,多形式的品讀“吆喝”中,學生不僅讀出了聲樂之美,讀出了市井風情,讀出了老北京人的艱難困苦,更讀出了老北京人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自信豁達的人生境界。最后引導學生留意身邊的“吆喝”,體驗不同”吆喝”中蘊含的民俗文化的精髓。
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角”,而不是“群眾演員”或是“觀眾”。只有這樣,才能在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合作探究中,深入挖掘文本價值,達成真正的共識,形成獨特的體驗。
二、從課本到拓展,完善升華體驗
首先是聯讀文本。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把與所學文章有關的知識串接起來,聯系現實,抒發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或者發表自己鮮明的觀點,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使師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凈化和升華。達到“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高爾基的《海燕》時,就引進鄭振鐸的《海燕》進行聯讀,讓學生體驗同一題目的不同寫法。借助已有的知識儲備區別兩文在文章體裁、文章主旨、文章結構、寫作手法、語言風格等不同之處。又如學習了馮驥才的《泥人張》和《好嘴楊巴》后,推薦學生聯讀馮驥才《俗世奇人》的其他16篇文章,體會書中所表現的“人物之奇”“情節之奇”以及“語言之奇”。
其次是鼓勵作文。讀寫結合是體驗式閱讀教學模式的關鍵一環,教師在閱讀教學的實踐中,鼓勵學生去研究、去探索,弄清讀寫之間的關系,并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各種形式不同、長短不一的練筆,將自己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用文字再現出來,以達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學習效果。
例如:合作探究完沈從文的《端午日》中競爭激烈的龍舟賽的場面描寫之后,就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運用多種描寫手法(點面結合、正側面描寫、動作描寫)描寫龍舟賽之后的追鴨場面。又如學完星新一的科幻小說《喂——出來》后,激發學生展開想象,給小說續寫一個結尾。
三、從課內到課外,延伸豐富體驗
《學記》中記載:“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可見,我國古代教育就十分強調課外活動對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作為語文學科的課外活動應是豐富多樣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文學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陶冶其性情并發揮他們在文學上的才能和創造力。
例如:在《綜合性學習:走上辯論臺》中,就由學生自行組織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關于“上網利弊談”的辯論賽;學了“散文詩”單元之后,在班級里舉行了一次小型的詩歌朗誦比賽;學了“關注自然,保護自然”單元之后,倡議學生辦了一期關于“人類與自然”的手抄報……
課外活動,給予了學生施展才能的舞臺。不但拓展了學生現有的知識面,而且大大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
初中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讓我走出了“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傳統閱讀教學,邁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那些討厭閱讀的學生少了,那些閱讀功利化、膚淺化的現象也少了。不管曾經學業水平如何,不管以前是否喜歡閱讀,現在絕大部分的學生在閱讀中都涌動著飽滿的熱情。一年多的實驗與探索,改變的絕不僅僅是學生的閱讀方式,同時改變的還有學生的生活方式——他們學會了用心去體驗生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s].2011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P2—3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P214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德市東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