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惠梅

摘 要:在國際商務研究中,優潑薩拉模型被廣泛引用,但模型中包含的風險管理理論并沒有引起研究人員的注意。本文 從投入和不確定性兩個維度對優潑薩拉模型的風險公式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顯示了優潑薩拉模型的國際化機制與風險公式的一致性,進而提出了國際化風險管理決策模型。
關鍵詞:企業國際化 風險管理 優潑薩拉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8(a)-061-04
企業在其國際化進程中會面臨許多障礙。其中,缺乏市場知識乃是最大的難題 (Johanson和Vahlne, 1977, 2009)。在市場知識缺乏的情況下,如何權衡資源投入是目前國際管理者們關注的焦點。企業國際化是一個企業及其環境變化的調整過程和結果。這一過程體現了優潑薩拉模型(Johanson和Vahlne, 1977, 1990)所提出的風險管理理論。盡管優潑薩拉模型被廣泛引用,但是風險公式似乎并沒有引起研究人員的注意。因此,本文先解釋優潑薩拉模型中的風險概念及其內涵。通過對比,我們從優潑薩拉模型作為風險降低模型的角度,論述了它的特征??偟膩碚f,本文旨在探索潛在的風險管理理論及這種風險理論對國際化分析的意義。
1 相關文獻
1.1 風險公式
在優潑薩拉模型中,風險可以用以下數學公式表達:
Ri = Ci × Ui
Ri:現有市場風險,是現有市場投入Ci和現有市場不確定性Ui的生產函數;指標 i表示某一市場。
風險的這一概念與March和Shapira的研究結論一致,認為不確定性和大量可能的負面結果是管理者風險認知的關鍵(March和Shapira, 1987),模型中可能的負面結果出現在投入側,即C。
1.2 不確定性與風險
如果對知識的獲取和應用沒有約束,獲得所有知識就會成為可能,也就不存在知識的缺乏。然而,要知道未來仍然是不確定的。只要未來存在,不確定性就會一直存在。就是這種不確定性環境,我們稱其為“純粹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是無法減小或消除的。另一方面,就是“量化不確定性”,一旦可通過知識、技能(Knight, 1921)以及風險控制策略(March和Shapira, 1987)來降低,該種不確定性就被叫做“或有不確定性”。按這種思路,我們可以把“或有不確定性”視作知識依賴型,而“純粹不確定性”與未來不可預見性相關。該邏輯與優潑薩拉模型對不確定性的原始構架一致,盡管該模型沒有明確區分“或有不確定性”和“純粹不確定性”。優潑薩拉模型的不確定性與知識相關聯,因此與“或有不確定性”相關。企業獲得的知識越多,不確定性降低的就越多。
如果兩個事物既獨立存在又相互依存,我們會說它們就像硬幣的正反兩面。從一定程度上講,風險和不確定性之間就存在著這種關系。Knight(1921)的觀點就很好地解釋了這一點。起初,他假設風險和不確定性是兩個獨立的概念;風險建立在顯性知識的基礎上,不確定性則與隱性知識有關。而風險與不確定性間的界限又是不斷變化的。Knight提出,如果部分不確定性出現定量化的概率,則其慢慢就會轉變成風險;其余的那些不能定量化的不確定性就被定義成為“純粹不確定性”,即“每次都有很大不同又在任何人的意料之外”(Knight, 1921, p. 176)。這也是我們想要在優潑薩拉模型的風險公式分析中所講述的一個區別,也是風險與不確定性間無可替代的一個界限。
1.3 知識和投入
市場知識由客觀知識和經驗知識組成。前者是顯性的且可轉移,而后者是針對特定市場因素的,因其涉及特定市場中的實踐,大多可通過親臨活動而獲得。這種知識劃分與 Doz, Santos及Williamson(2001)所述的由簡單到復雜的知識相似。簡單知識是顯性的,可以是專利(Bresman, Birkinshaw和Nobel, 1999)和數據(Doz和Prahalad, 1984),而復雜知識,是與文化密切相關的,必須身臨其境才能獲得。因此,經驗知識含有與合作方及其他市場代理(Johanson和Vahlne, 1990)的隱性的互動,體現了Nahapiet 和Gohshal(1998)的個人和集體的知識特性。盡管這些知識劃分似乎會對了解不同種類的知識很有用,但知識的積累不應看成是一個序列性過程,而是客觀知識和經驗知識的融合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國際化使企業接觸到來自不同渠道的各種知識(Bresman et al., 1999)。因此,區分學習過程和知識獲得是很重要的。
就投入變量而言,優潑薩拉模型的市場投入是二維變量:資源的數量及這些資源的不可逆性(Hadjikhani,1997;Johanson和Vahlne,1977;Shrader et al.,2000)。如Johanson 和Vahlne(1997)的觀點。定義投入最簡便的方法就是采用數量的方法,可以與市場、組織、人員及其他資源方面的投資相關聯。
2 優潑薩拉模型的風險公式及風險管理
2.1 優潑薩拉模型風險公式分析
風險概念包含多個維度,且不限于單一市場,因為它可以是企業經營的所有市場風險的組合(Shrader et al., 2000)。不管國際風險管理是否委托給不同市場的組織單位,我們均可以分析與單一市場進入和擴張相關的風險,并將等式限制在單一市場 ,即基本公式R=C×U。在市場風險管理的基本前提下,當不確定性趨于無窮大時,公司的投入趨于零,反之亦然。
可以將國際投資看作是國際資源隨著知識的積累而逐漸增加的過程(Petersen 1999;Petersen et al., 2003)。當企業進入國外市場時,所承受的風險R0,由公司對東道國市場投入的初始資源量C0和市場不確定性水平U0決定。例如,經營范圍的增加對風險水平會產生直接后果——增加風險水平。另一方面,通過經驗學習所獲得的市場知識的增加,會減少或有不確定性,從而降低風險。
然而,不確定性是一個變量,其調整更復雜,而且并不那么直接。它直接關系到知識的獲取,且需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投入的資源提供了獲取知識的方法,這將減少不確定性,直到風險回到其初始水平。通過經驗獲得的知識不僅減少了外部操作的風險,也可能會使企業認識到結合內部和外部資源的新機會(Eriksson et al., 1997;Johanson和Vahlne,2006)。
這一觀點說明了優潑薩拉模型中的風險管理路徑(Johanson和Vahlne, 1977,1990;Oviatt和McDougall,1994;Petersen et al., 2003),即決策者通過增加投入的決策過程管理風險,在這一過程中,通過使用某一時期的投資獲得的知識(Atkins和Anderson, 1999;Johanson和Vahlne,1977),來管理風險,并制定風險控制戰略(Atkins和Anderson,1999)。在不確定性減少的過程中,將風險降低到初始水平,當后續投入的風險低于可容忍的市場風險時,企業就有了拿下另一個市場的信心。
投資的增加導致企業市場知識的增加,從而導致新的不確定性減少,并最終將風險降至其初始水平。這個周期,顯示了風險層級控制的市場卷入戰略。
2.2 基于優潑薩拉模型的風險管理
風險增加不僅僅是因為在國外市場經營規模的增大,還有不確定性的增加,比如:(1)管理者對于進入難度的低估;(2)新競爭者進入市場;(3)競爭者引進新技術(Johanson和Vahlne, 1977);(4)在極端的情況下,革命或政權更迭的發生。也會出現相反的情況。企業在東道國市場的資源配置水平沒有任何變化的情況下,不確定性也可能會降低。例如,國外市場與母國一致的產品標準,經濟自由化進程甚或市場一體化進程。
兩種結果顯示,不確定性—降低決策或規?!龃鬀Q策均可根據模型制定。據此原理,投入變量不僅在風險增加中,而且在風險降低中都發揮著積極作用。通過增加投入實現風險降低,市場學習必然會影響不確定性的水平(Atkins & Anderson, 1999);換而言之,只有通過增加投入獲得足夠的知識量,來處理誘發風險增加的不確定性的起因,風險降低才成為可能。Johanson和Vahlne(1977)通過一個原理證明了這兩個變量的相關性,使用顯示正負風險變化的兩個表達式表明了這個原理:
3 平衡知識和投入的國際化風險管理決策模型
現在我們圍繞投入和知識建立一個模型。就當前活動而言,我們認為企業國際化是融入國際環境的一個過程。因此,我們假設在穩定的市場環境下,企業可以持續運行。在穩定的環境中,客觀知識對于預測下一步投入是有用的。所以,按照計劃進行規劃和運營是達成企業目標的預期方法。而在不穩定的環境下,有能力應對變化更重要。然而,一個企業只有了解特定變化的誘因,才能更好地應對環境的變化。例如,如果此類變化類似于以往經歷并有適合的模式,企業就可以很好的應對。也就是說,企業可以運用經驗知識處理。否則,應對方法有可能就是不明智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在國際化進程中,有七種假設可以用來做出平衡知識和投入的決策模型。
3.1 假設1:較高的不確定性和低投入
企業處于國際化初級階段。企業知識少,投入較低。在這個階段,企業主要在國際化階段前期收集了寶貴的知識(Blomstermo, Eriksson和Sharma, 2004; Wiedersheim-Paul et al., 1978)以及可能從行業及社會網絡(Ellis, 2000)中學到有限的經驗知識。第一批零星的國際客戶是獲取國外市場知識的主要來源。總之,企業會意識到自身缺乏知識。經驗知識匱乏,企業努力抓住商業機遇,盡可能拓展交際,從而了解到新市場所需的知識。投入(關系)大多是無形的,但是企業一直在學習,希望以更具體的形式增加對市場的投入。
此時,如果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根據風險級別的上升或下降,可以做出兩種不同的假設。這樣,如果企業意識到這種改變了感知環境的現象,如識別機遇(Johanson和Vahlne, 2006),就會意識到風險級別降低,有利于做出更高投入。由于企業仍處于學習階段,投入將趨向于無形投入。
H1a:在較高的不確定性和較低的投入下,如果風險級別降低,公司會投入無形資產,直到達到可接受的風險級別。
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比如,失去預期的機遇,風險級別便會升高。企業知識在初級階段不多,不能使企業觀察現狀或意識到如何操作。有形資產的缺乏,使得市場不得不放棄企業更簡單的選擇(Benito和Welch, 1997)和謹慎的決定,致使企業失去了解市場及解決問題的機會。
H1b:在較高的不確定性和較低的投入下,如果風險級別升高,公司可能會離開市場。
3.2 假設2:較低的不確定性和低投入
企業所做的投入不高,或有不確定性較低。例如,企業已經了解市場,或至少了解了與企業的國內市場極其相似的新市場。企業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知識,通過建立銷售子公司,向市場做出更有形的投入。所獲取的知識似乎十分可靠,使企業會考慮建造一個制造廠。然而,經常出現潛在的未來環境變化,兩種情形就會出現。
H2a:較低的不確定性和低投入下,如果風險級別降低,企業會增加有形資產的投入,直到達到可接受的風險級別。
相反,如果認為環境發生不利變化,如經濟蕭條,預期的機遇消失,不確定性將會增加,推遲對制造廠的投資。處理新發事件的學習階段將基于無形投入增加,及稍晚的有形投入增加。優潑薩拉模型風險公式分析顯示,企業迅速應對環境變化的最恰當的模式是,增加或減少投入。然而,對某一現象做出應對措施的前提是了解現象的原因。因此,所作決定的質量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的知識基礎。當企業不知道應對何種情況且不知道如何處理正在變化的環境時,最合理的決定是“靜待其變”(Atkins和Anderson, 1999;及Hadjikhani, 1997“睡眠策略”)。
H2b:在較低的不確定性和低投入下,如果風險級別升高,企業會延遲有形投入,增加無形投入,直到達到可接受的風險級別。
3.3 假設3:較低的不確定性和較高的投入
投入較高,已經對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進行了較大投資,企業在國外市場的商業和制造結構已經根深蒂固。企業積累了大量市場知識,包括市場相關信息的客觀知識,以及根據長期市場經驗獲取的知識。企業“嵌入”市場,可以意識并了解到環境的大部分變化。這種情況下,企業知道如何應對中等的不確定性變化。能夠預測到中等不確定性降低。由于不確定性降低,企業會增加有形投入,如接管競爭對手。并且,建設性參與也加強了企業對未來機遇的預期,能夠在市場中為發現新機遇進行無形資產投資。企業知道如何處理市場。
H3a:在較低的不確定性和較高的投入下,如果風險級別降低,企業會投入有形資產或無形資產,直到達到可以接受的風險級別。
另一方面,如果偶然的不確定性增加,企業會保持在一個位置,可以減少有形投入。企業擁有足夠的知識,來處理不確定性增加,并且知道如何應對,從而回到風險可接受級別。風險管理模型顯示,投入一側更為有效,所以,首先應該減少有形投入。
H3b:在較低的不確定性和較高的投入下,如果風險級別升高,企業會減少有形資產,直到達到可以接受的風險級別。
為識別右上角的象限設置,我們必須設定額外的假設。這樣,在環境發生極端變化時,企業會意識到偶然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所積累的知識便會被作廢。在之前的假設中,第一種應對措施會是減少企業的投入。但是如此大的范圍下,不確定性已經增加,極端的不確定性變化,意味著企業不知道如何處理新的環境。知識認知匱乏,企業甚至很難意識到處理巨大變化所需的知識。在這種較高的不確定情況下,我們的組織結構會使得企業主要在無形投入上進行投資,即與新的市場參與者進行互動(Hadjikhani, 1997),增加關系渠道。這樣,當企業缺乏知識,不能夠做出決定或采取應對措施時,互動便成為最終的活動。
H3c:在較低的不確定性和較高的投入下,如果風險級別顯著升高,企業會做出無形投入(關系)并“靜待其變”,直到達到可接受的風險級別。
4 結語
本文的創新點在于對優潑薩拉模型中的風險管理理論進行分析。這種概念性分析為優潑薩拉模型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它展示了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風險度如何隨著不確定性及投入的調整而發生變化。在此分析基礎上,我們制定了一個平衡不確定性和投入的風險管理模型,應用此模型演示了優潑薩拉模型的不確定性的特點,同時它可以概述資產投機和退市,這個模型還說明了“下一步”并不一定意味著更多的有形資源投入,同時根據本文的分析思路,投入是企業內部的一種變量,但不確定性是一種基本上由外部變化決定其變化的變量,因而企業管理者只能通過控制有形和無形投入的比例進行不同種類的知識獲取來調整企業風險度。
在此意義上,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如果所面臨的風險低于企業的可容忍的水平,企業則可通過資本投資增加其投入,雖然將增加風險,但可將其矯正到預期的水平。如果一個企業處在高風險水平,超過了可容忍度,應立即采取矯正行動,通過重置公司資產,甚至轉讓部分投資,來降低市場投入,也因此調整風險水平。這就意味著公司的投入變化直接影響風險,但是不會對不確定性產生影響。不確定性的變化基本上由公司控制范圍之外的外部因素而引起,例如意料之外的政權變化或者市場規則發生變化。因此,如果一個企業意識到通過投入獲得的知識不足以獲得解決不確定性增長所必需的技能,企業可以采取最簡單的降低風險的方式——立即降低投入。
參考文獻
[1] Johanson.J.&Vahlne.J.E.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77(8).
[2] Johanson.J.&Vahlne.J.E.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0(7).
[3] Johanson.J.&Vahlne.J.E. Business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and learning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2003(1).
[4] Johanson.J.&Vahlne.J.E. Commitment and opportunity develop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A note on the 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model[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06(2).
[5] J o h a n s o n . J . & V a h l n e . J . E . T h e U p p s a l a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model revisited-From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to liability of outsideship[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