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華 吳家勁
摘 要:在我國高等教育迅速普及的過程中,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日益突出。近年來,一些大學畢業生正嘗試改變“畢業即工作”的就業觀念,畢業后3~24個月內選擇異地旅行、海外學習、創業考察、支教、做義工等方式了解社會和豐富自身,而不是選擇直接就業。這種現象叫“間隔年”,或者稱“空檔年”,也叫“慢就業”。“間隔年”有利于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未來的職業發展,能加速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關鍵詞:大學生 間隔年 就業 就業觀念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8(a)-191-02
1 “間隔年”的歷史緣起與發展
“間隔年”的廣泛的定義為“個人離開正規教育、培訓或工作場所為期3~24個月的一段時間,這段時間代表個人中長期的職業發展軌跡”[1]。這一活動起源于17世紀60年代歐洲的“大旅行”(The Grand Tour)[2],當時英國貴族子弟游遍歐洲大陸,其目的是為了擴大視野、學習他國語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間隔年。當時英國國內的經濟繁榮發展,英國政府支持學生參與間隔年活動,引導青年更好地服務社會,創造全球意識和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并且希望通過間隔年活動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3]。進入互聯網時代的21世紀,間隔年活動在全球迅速發展,受到許多國家青年的歡迎。據“間隔年”組織機構的官方數據顯示,2007年大概有3萬多名學生在入學前參加“間隔年”活動[4]。2012年,英國國家學生報紙《學生時代》表明,英國每年約有250萬名青年參加間隔年活動[5]。2009年,普林斯頓大學大學自行創建和組織“橋年計劃”,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高校鼓勵新生入學前,開展一次“間隔年”旅行[6]。由于我國教育安排的實際情況,大學新生入學前幾乎沒有時間進行“間隔年”活動,但對于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間隔年引起了他們極大的興趣。根據新浪與英孚教育聯合調查結果顯示:73. 3% 的年輕人想去體驗“間隔年”。
2 間隔年對大學生就業具有重要的價值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自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擴招以來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幾乎每年都有所上升,大學畢業生規模也不斷擴大,但是在我國大學生人口比例很低、大學生人力資本儲備很少的狀況下,卻出現大學生高比例的失業情形。借助中國教育部學生司和麥可思中國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的數據,分析明確了我國大學生1999年~2009年的總體就業處于“中警情就業”和“重警情就業”區間[7]。
根據新錦成研究院的《2016年大學生就業質量研究》的數據,2015屆專科畢業生就業滿意度最高,達到65.9%碩士畢業生(64.1%)排第二,滿意度為64.1%,第三才是本科畢業生(62.4%),與之相對比,2015屆碩士畢業生離職率最低 ,僅為9.3%,本科畢業生其次(20.8%),第三是專科畢業生(39.7%)。據麥可思調查報告顯示,最近5年,畢業半年后仍未就業的大學生比例逐漸增長,達到8.3%。2016年7月,騰訊最新發布了一份畢業季大數據報告,95后畢業生傾向于選擇找一份穩定工作,人數比例達到52%,而剩下48%的畢業生選擇回避就業[8]。這種對半開的就業態度也體現當今學生正嘗試打破“畢業即找工作”的固有模式,體驗更多的可能性。而間隔年是大學生具有重要價值的選擇。
2.1 間隔年有助于緩解大學生現實的就業壓力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ONS)的數據顯示,2012年高中畢業繼續高等教育的人數比例僅為49%,而2013年第4季度,高中畢業即失業的人數超過91萬。英國要為失業者提供巨額的失業補助,而提供間隔年補助讓年輕失業者做個長途旅行或者到海外嘗試找份工作是個不錯的選擇。
我國當前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的90后,畢業后面臨者很大的贍養父母的壓力,再者,我國高校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和社會實踐的教育趨于應試化[9]以及大學生自身獨立差、心智不成熟[10]等原因讓大學生處于“畢業即失業”的尷尬處境。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大學生就業更是“本”中之“本”。大學生利用間隔年參加技能培訓、準備創業、準備考試等進行一番沉淀或者給自己一個緩沖期,讓他們預估自己的就業狀況和生活軌跡。
2.2 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未來的職業發展
2011年,網站gapyear.com的一項調查顯示,進行“ 間隔年”旅行并參加志愿者服務工作或學習相關工作技能,能使求職者脫穎而出,錦上添花[11]。據美國一項關于間隔年的調查顯示,超過85%的雇主青睞那些擁有工作經歷或海外實習經驗的的年輕人,特別是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超越文化和地域的工作經驗往往是全球跨國企業選擇人才的重要標準之一[12]。如陳宇欣說的“:沒有人告訴我們每個人本應該是不一樣的個體,沒有人教育我們應該怎樣去認識自己、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以及怎樣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13]。”一方面,大學生利用“間隔年”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暫時把自己從忙碌焦慮的生活狀態中解放出來,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消除困惑、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豐富自身、體驗人生的價值、明確自己的人生觀念和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大學生在“間隔年”旅行期間,能夠學習到包括團隊合作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領導能力、時間和資源管理能力等的各種“軟能力”。這些經歷能提升他們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使他們更加成熟,更全面、獨特、創造性地看待問題,也更容易得到企業的青睞。
2.3 間隔年能加速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傳統中國教育使學生在年輕時代只知道學習,獨立生活能力和冬天手能力較差,更加缺乏語言溝通技巧、獨立處理棘手問題的能力 ,“間隔年”旅行期間帶來的不一樣的生活環境,不僅能夠培養這些能力,也能使年輕人養成一些良好品質,如永不服輸的性格和責任心等[14]。當今世界正處于經濟全球化、移動互聯網、知識經濟交織的時代,對學生的外語能力、國際視野、互聯網和計算機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都有越來越高的要求。間隔年在大學生從學生角色轉化成社會角色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正如“中國間隔年計劃”發起人喬新宇說:“我希望年輕人不要在社會的大潮中隨波逐流,可以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思考一下自己未來想做的工作或者人生的意義。”
3 結語
“間隔年”在發達國家已經得到廣泛的支持和認可。在國內,自從孫東純《遲到的間隔年》出版后,“間隔年”這個“舶來品”才被引入。當前熱衷于“間隔年”的人群主要是“80后”和“90后”群體,而“青年在行為方式、思想觀念等方面的探索,以社會的寬容和開放為前提”[15]。國內傳統教育體制和觀念的約束下,當代大學生需要極大的勇氣和信念,才能做出“間隔年”旅行的決定,但是“間隔年”賦予大學生人生和社會的意義,會成為他們一生寶貴的財富。
參考文獻
[1] Jones,A 2004.“Review of Gap Year Provision”, Research Report No 555[EB/OL].http://www.rgs. org/NR/rdonlyres/3147D7BD-5359-4387-BAC9-CEC80EC7DB5P/0/.2014-3-20.
[2] Nela Staecná.History of the Gap Year[EB/OL].http:// www.lattitude.org.uk/2012/05/gap-year-throughoutthe-history/.2012-05-24/2014-04-18.
[3] 張鐘月.英國青年的“間隔年”現象[J].當代青年研究,2015(3).
[4] Heath,S.,2007.Widening the Gap: Pre-University Gap Years and the Economy of Experience[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 Nela Statecná The Number of Gap Year StudentsGoes Up in 2012 [EB/OL].http://www.lattitude.org. uk/2012/04/the -number -of -gap -year -students-goes -up -in -2012/,2014-05-12.
[6] 陳艷萍.國外高等教育中“間隔年”探析——以普林斯頓大學為例[J].教育與考試,2015(1).
[7] 成長群.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10.
[8] 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就業促進會.身為95后,你知道慢就業嗎[EB/OL]. http:/ /mp.weixin.qq.com/s/KDYamAOUlFhOAv0RNTkvDA.
[9] 邵朋來.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問題分析與對策建議[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6).
[10] 王玉禎.當代大學生獨立性調查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0(11).
[11] Macca Sherifi.The History of the Gap Year- An indepth view of what gap years are and where they came from[EB/OL].http://www.gapyear.com/articles/175601/ the-history-ofthe-gap-year,2014-04-21.
[12] 姜淑梅.何妨來個“間隔年”[N].中國教育報,2016-05-19.
[13] 陳宇欣.我就是想停下來,看看這個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14] 敖成兵.解讀中國內地年輕人青睞“間隔年”現象[J].前沿,2012(22).
[15] 陸玉林.當代中國青年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